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信强】在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省,母系氏族村庄比比皆是。一个村通常由四五个母系氏族组成,家庭成员,无论男女,均从母姓。 印尼民俗专家优素福说,这些村民是“米南加保人”, 他们组成了当今世界最大的母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婚礼现场
姥姥是一家之主
在每个氏族,姥姥是一家之主,每个家庭则是妻子当家。女人好像渔网,把全家人网到一起。当地妇女梅娅娜说,在她的大家庭中,姥姥具有绝对权威。房子和田地按母系继承,姥姥传给母亲,母亲传给女儿,代代相传。家族下一代中如没有女性,就无法传宗接代。因此,这样的家族通常会过继女儿,以传承香火。
母系氏族的男女分工明确。梅娅娜说,自己负责照看孩子、做家务,并制作小工艺品。她也参与农活。男性主要从事水稻种植、捕鱼、生产铁器或经商、从政。尽管是母系氏族社会,村长一职通常还是由男性出任。
住在牛角屋
牛角屋
步入西苏门答腊村庄,眼前是一排排“牛角屋”。米南加保地区村民住房的最明显特征是房顶带角,建筑均呈长方形。远远望去,房子屋顶线从中间开始弯曲向上,顶部尖尖,酷似牛角,直刺苍穹。优素福说,牛角状屋顶是专门为纪念当年获胜水牛而设计的。根据传说,米南加保人在与外国强权争夺土地过程中,曾靠一头小水牛与对方的公水牛决战。小水牛赢得了决赛,为米南加保人保住了土地。 “米南”意为“胜利”,“加保”则是“水牛”。
优素福告诉我,要知道建筑内有几间正房,就看房顶的牛角尖有几个。一般情况下,家里女性结婚一个,便加盖一间房,对称盖房,一左一右,宛如一对对牛角。实在住不下了,已婚女性及没有孩子的单身老年女性也可在附近自家宅基地建房,但规模要小多了。
这里的房子都是悬空而建,架在一根根木桩之上,距地面至少一米。建筑材料均采用木材,不用一根铁钉,卯榫结构。百叶窗嵌入墙内,上面布满浅浮雕造型。高高的外墙及上挑山墙上,有丰富的植物、花卉、动物图案,最多可达百种。屋顶采用桁架构造,铺着波纹铁皮。苫顶材料为糖棕树叶片,一捆捆束好码齐。
牛角屋中心区域,一排木柱十分醒目。优素福告诉我,标准住房一般有5根柱子,房子不断加长,住的时间越久,柱子越多,最多可达50根。住房后侧,挂着一面巨大的帘子,从房顶垂至地面。征得主人同意,我撩起帘子一角,看到后墙壁上竟是一个个壁龛状房间,面积不大,有单人床,放着衣被,仅供一人居住。优素福告诉我,这是供未婚成年女性居住的房间。娶了丈夫的女人,则在主房内加盖一间。
参观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不少住房旁边,都有三间微型高跷房。一问,原来是当地人的粮仓。其中一间是家族平时用,另一间招待客人或有特殊活动时启用,还有一间用于灾荒时救济穷人。
我经过清真寺门口,看见不少男孩进进出出。原来,依照风俗,家中男孩到了7岁,就要离开母亲,集体住到清真寺,白天学习宗教和文化知识,晚上练习“希拉特”自卫武术,相当于上小学。小学毕业后,多数男孩离开家乡去外地继续上学,掌握谋生技艺。长大成人,有些人回到家乡,成为村里“叔叔委员会”成员,为家族和家乡做贡献。值得一提的是,未婚成年儿子或孙子仍住在清真寺。
男女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婚礼由新娘母亲出面张罗,新娘父亲没有多少发言权。送新郎的彩礼,由女方准备。彩礼多少和贵重与否,根据新郎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及家庭状况确定。也就是说,新郎受教育程度越高,从事的工作越好,家庭越富裕,那么获得的彩礼就会越丰厚。
优素福说,婚后,丈夫白天不在妻子家里,而是回到自己家,与其父母及兄弟姐妹在一起,到了傍晚才回到妻子家里,共享晚餐,晚上同住,早上离开。当然,如果农忙季节或平时妻子家有事,丈夫还是要回去帮忙的。婚后,男女双方保留原姓,所生子女则随母姓。如离婚,男性卷铺盖走人,也很方便。
重视教育,人才辈出
优素福说,目前米南加保人总人口740余万,其中约650万仍居住在印度尼西亚,420万在其家乡西苏门答腊,其余人口分别定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荷兰等国。米南加保母系氏族社会得以保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信奉“阿达特”。“阿达特”在当地又被称为习惯法,源自“万物有灵论”。以母系为中心,主张万物皆有灵,对自然充满敬畏,后又融入伊斯兰教。米南加保社会自觉遵循礼仪和宗教法规,体现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秩序中就是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和平共处,少有暴力。
二是重视教育。米南加保文化十分重视教育。男孩小时候,清真寺是主要教育基地。清真寺拨款赞助学校,聘请高素质老师,让孩子受到良好教育。西苏门答腊是印度尼西亚小学生读写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该地区还拥有多所著名大学,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位于巴东的安达拉斯大学。
三是人才辈出。在印度尼西亚,米南加保人不算很多,但名人的比例却较大,涌现不少很有影响的人物。上世纪40年代起, 就有米南加保人出任政府要职。其中穆罕默德·哈达,曾先后担任第一任副总统及内阁总理兼国防部长,是印度尼西亚共 和国缔造者之一。印尼著名新闻周刊《时代》2000年千禧年版,评选印尼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个人,其中6人是米南加保人。
此外,米南加保人还善于经商。由于多数男性在家乡不能继承土地和住房,他们便纷纷外出经商。16世纪起,米南加保人足迹已遍布印尼及东南亚地区,主要涉足餐饮行业,后又进军纺织、旅游、医疗、娱乐、新闻、出版等行业。值得一提的是,米南加保人还有不少作家和诗人,为印尼现代文学做出重大贡献。
随着现代化脚步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搬入城镇,乡村一些“牛角屋”被荒废。优素福称,现在已有许多人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留住更多米南加保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