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新加坡的填海造陆,新加坡23%的国土面积竟然是填海所得

新加坡国土面积在1965年的时候为581.5平方公里,2018年则达到721.5平方公里。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增加了约140平方公里,其中除了因泥沙淤积等自然演变带来的变化外,绝大部分新增国土都来自填海造陆。

图说新加坡的填海造陆,新加坡23%的国土面积竟然是填海所得

新加坡的填海造陆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填海的方式和理念经历了由粗放到节约的转变。最初的时候新加坡选择在原有的滩涂沼泽地之上进行围填,后来受技术进步影响,填海重心转移到了主岛滨海区。而随着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提高,离岛围填开始受到推崇,其中受此理念影响的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当属裕廊岛和大德光岛工程。而新加坡填海造陆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填海规模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增长,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的填海规模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然而到了八九十年代,其填海速率却出现了负增长。但是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的填海造陆规模犹如回光返照般又进入了爆发式的急速增长期。造成填海规模变化的因素涉及经济、社会、地理、政策和外部环境等诸多领域,因篇幅所限,下面本文将着重讲解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制定对填海规模变化的影响。

图说新加坡的填海造陆,新加坡23%的国土面积竟然是填海所得

从1965年8月初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开始,面积小,人口多和资源匮乏的新加坡为了解决失业率高和通货膨胀严重的困难局面,制定了适应外部需求为主的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这使得新加坡的国民生产总值持续稳定增长。而高速增长的经济在解决失业问题的同时,亦推动了填海进程的快速发展,据统计,从1960年至1980年间,新加坡填海面积达到43.47平方公里(大体相当于1.3个中国澳门的陆地面积)。因为受到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向的影响,六七十年代的新加坡将填海所得土地主要用在了与进出口贸易有关的项目中,比如新加坡在此时期就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和在全球航空运输中起到枢纽作用的樟宜机场。

图说新加坡的填海造陆,新加坡23%的国土面积竟然是填海所得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过度依赖进出口贸易和外资的新加坡结束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历史,转而进入了一个长期低速增长或称之为“滞胀”的时期。经济的下行趋势对新加坡的填海主要有两个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对填海规模的影响,在八十年代,新加坡仅围填了6.9平方公里的面积,与上个十年相比,填海速率下降81.25%。另一方面则影响了填海所得土地的使用和功能划分。当时新加坡为了摆脱持续走低的经济形势,实行技术升级,并开始筹建一批拥有高工艺、高附加值以及高竞争力的新兴企业,1985年后其又将重点逐渐转向优先发展通信、金融和咨询行业。这使得新加坡为了便于商业交流,将八十年代为数不多的填海所得土地主要用在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之中。

图说新加坡的填海造陆,新加坡23%的国土面积竟然是填海所得

进入新世纪以后,新加坡为了实现将国家建设为一个朝气蓬勃的知识主导型工业中心的目标,加快了填海的速度和规模,接连开启了裕廊岛新兴工业区和大士新港项目。与此同时,由于商务和旅游带来的交通需求的增加以及居民趋向于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新加坡亦开始了对樟宜机场的大规模扩建和对旅游娱乐项目的大范围布局。而正是在不同发展需求的驱动下,新加坡填海规模如脱缰野马一般进入了高速发展轨道,在21世纪最初的二十年时间内,新加坡完成的填海总量将近一百平方公里。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新加坡填海所得土地已占到了其现今国土面积的23%,而且随着新加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和填海技术的日益成熟,新加坡的填海规模必将迎来无法预估的爆发性增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