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工作,总少不了和印度同事之间的各种“日常”。
前几天闺蜜吐槽印度同事完毕,竟然发出一句感叹:印度同事爱吹嘘自己也是一种能力,至少老板100%了解他都做过哪些贡献。以后让闺女多和对面的印度娃玩,多学着点积极沟通,以后少吃亏!
也听过带娃来新加坡留学的妈妈说,把孩子送到印度国际学校上学,就是想要孩子沉浸式学习“灵活思考,以及表达自己的能力”。
辣妈还有一位朋友,妹夫是印度人,每每一起玩大富翁,就会痛心疾首地感叹:妹夫实在是太精明了!
印度妹夫胆大心细,不断贷款,不断扩张,身价噌噌噌往上涨!关键是,他算得精,也还的上!而朋友和妹妹总是患得患失,老实经营,身家升值很慢。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让我们华人“内心感情很复杂”的印度小伙伴,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
辣妈请来一位职场达人Liz,来分享一个特别的话题——那些印度老板教我的事。这些她在职场驰骋10来年学到的经验,不仅对职场上的成长有好处,辣妈觉得,对于姐妹们育儿育己,也有不少借鉴意义。
文 | Liz举个栗子@小红书
编辑 | 牛油果冰沙
去年年底,推特的CEO由印度裔首席技术官接任后,人们赫然发现:硅谷几家科技巨头,包括微软、谷歌、IBM等都被印度裔CEO掌舵了。在其他领域的国际五百强企业里,印度裔高管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Parag今年年仅38岁,目前是世界500强企业最年轻CEO。他也毕业于传说中培养了大量硅谷CEO的印度神校——印度理工学院。
其他跨国大公司的印度掌舵大佬
职场生涯10年,我一大半时间都在负责亚太地区市场,有过三任印度裔直属上司,管理层接触的印度裔大佬更多。都是聪明的亚洲人,为什么印度裔进入管理层的那么多,而华人的比例却少得可怜呢?
结合个人和很多小伙伴的经验,我总结一下印度裔在职场中的更有竞争优势的点,也是我在印度老板身上学到的事:
01
更强更敢的表达能力
为什么我不说是英文能力呢?
因为我发现,即使是同样以英文为官方语言的菲律宾人、新加坡人,在管理方面依然少有超越印度人,可见差距并非英文能力。
之前看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讲到印度教育提到:在印度,孩子们从小被鼓励大胆发言,和家长和老师可以随时辩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辨的思维习惯。
印度教育还有个很有意思的思路——Jugaa,意思就是:凡事都有替代方案。比如,家里没有花洒,用铁桶戳几个洞挂在水管上,就变成了花洒。
但华人孩子受的教育,更多是遵循一个统一答案,服从长辈和权威。这导致华人在表达上,往往谨慎内敛。
除了很多人对自己的口语不够自信以外,一个想法得在脑子里把逻辑各方面都完善好,感觉足够有信服力了才会说。
但在企业文化里,不说话让人感觉你参与感低,过于“隐形”。当然很多机会也不会优先考虑你咯。
而印度管理者往往会直接把点子和想法先抛出来,带动话题引导全场讨论,哪怕后来自己的想法被推翻了也没事,本来也没有绝对正确的思路,各抒己见。
这其实也是印度人从小就开始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个习惯性的处事方式——即使没有很好的答案,也要先开始讨论,能解决20%也是解决20%。
最重要的是,只有“抒”了己见,贡献才能被看见。Sheryl Sandberg在《Lean In》也有类似的鼓励:不要坐在会议室的角落,坐到桌前。Be engaged and involved.
02
懂得展示
再来说一个在外企不太吃香的华人传统思想:谦逊忍让。
当被夸奖时,很多人会习惯性的谦虚,表示自己还没做到最好,在处理问题上更偏向于“纠错” 和“自省”,用更高的标准审视,我们还有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并且很多人非常不屑邀功领赏的行为。但是很多印度管理者,懂得主动向上汇报工作进程和阶段性成就,把团队拉进来感谢表扬一番,既鼓舞了团队,也侧面表现了自己的领导力和责任感。
那些背后默默干活还不断纠错的人,给外人的感觉就是你自己都没自信,那高层怎么对你有信心?多少辛苦都白搭了的感觉。
图源:9点漫画
03
协作和团结
同样,纪录片里说到印度家庭孩子多,资源有限,因此必须从小学会资源分享和合作。
而学校也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无论学术或运动项目上。但华人的孩子都是在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和竞争,更强调的是个人能力,单打独斗。
在职场,我们会看到印度管理者之间经常能互相支持配合,领导和下属之间也能积极建立深远的情感纽带,高层也愿意帮助和提携自己人。而华人领导在这方面则更谨慎,更注重维系公平公正。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04
野心和商业头脑
印度高校毕业生读MBA,就和我们考研一样普遍。
因而他们大多更具有商业思维,是典型的商业型领导,更关注传递价值观,沟通管理能力、影响力,更贴近西方文化中的领导力。而且他们在职业早期就开始规划职业生涯和晋升道路,也让目标更为明确。
华人则往往是技术型领导,能在专业领域深耕钻研,更讲究务实和勤奋。
写在最后
因为文化和教育环境不同,种族和背景的人当然有许多不同。
我们华人当然也有很多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但生活在国外,或者在外国企业工作,咱们可以带着欣赏和学习的眼光,去适应和调整,保持自己优势的同时,也吸取别人的长处,不断自我进化和成长。
推荐大家带着孩子一起看一下《他乡的童年》,纪录片中还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思考。
最后,用这部纪录片的制作者周轶君话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
“作为大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教育自己,永远不要停止思考、停止学习。”
– End -愿你2022年都顺心如意。
让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