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爸爸:新加坡学生如何选必学科目,竟然关系孩子一生!

狮城辣妈 新加坡最大的华人妈妈自媒体!超70个活跃社群!遛娃攻略 | 留学移民 | 教育干货都在这里! 1313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戳卡片关注我们▲

作者 | 卢延风

新加坡的教育体制总体上受到英国的不少影响。这里中学也是六年时间,但初高中是四二分,也就是说,初中四年,高中两年。

我的女儿安娜就读的中学在新加坡算是比较特殊的,在初中阶段实行男女分校,到了高中阶段男女学生再合到一起,而且初中升高中不需要经过升学考试。

Image

△每年安娜学校都要举行迎新会

对于中国来新加坡读书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另一个比较新鲜的事是目前即将发生的分科。安娜目前是中二(相当于中国的初二),从明年开始学生将分科学习,所以她们这学期就要做出分科的选择。

安娜的分科,使我回想起自己当年。

Image

我们当年的分科不是发生在初三,而是在高二年级。进入高中的第一年同学们都上同样的课程。第一学年快结束时,班主任老师让同学们进行选科。我们那时选科是个很庄重的事情,因为分科选择不仅涉及个人兴趣,而且与个人前途密切相关。

主要原因是,课程科目只分成两类:理科和文科,而且这两科之间看起来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论你选哪一科,仿佛你将来能做的事情都被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

Image

这种文理科对立的局面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相关的历史条件也造成了理科的至上。我们当年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下学习,男同学的标准理想是成为爱因斯坦,女同学的标准理想是成为居里夫人。

社会上流行的选科标准是,智力好的学生应选理科,学不了理科的学生才选文科。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学文科只要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固定的死知识就行。对于那些智力同样很好,却出于对文科的兴趣而选了文科的学生,老师们先是极力劝说;如果实在劝不了,则表示惋惜。

对于我本人来说,文理科的选择是很明确的。因为我当时本身就对理科感兴趣,所以选择理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等我到大学里读了许多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之后,彻底改变了先前关于文理科的认识。学文科显然不能靠死记硬背,相反,由于文科研究的对象是人文和社会领域的现象和问题,而它们比物质自然领域的现象和问题要复杂得多,文科显然需要更强的智力。

在了解了文科的真实面目,尤其是后来学了哲学专业之后,我明确意识到理科思维,特别是那种死记硬背式文科的局限性。

文理分科,关乎一生职业选择

Image

当然,对于许多人来说,科目选择中的核心考量是未来的前途,因为学习科目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更确切地说,最终直接决定未来职业的是大学里所学的专业,但是中学里的学习科目显然是大学专业选择的基础。

专业的前途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似乎能够找到挣钱多的工作的专业就有好的前途。但仔细想想我们就会发现,挣钱多少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

除了工资或薪水之外,人们对于职业的感觉还取决于一些其他的因素。工作强度显然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对于那种没日没夜加班是常态的工作,人们自然会想想多高的薪水才值得。即便是超高的薪水使这种职业变得很有吸引力,人们仍然会想这种工作到底能持续多长时间。显然,做一辈子挣钱机器的人生对任何人都没有吸引力。况且,人之肉身也不容许像机器那样长期日夜运转。

Image

工作强度关乎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人是一个社会动物,在纯粹个人的因素之外,人们还会考虑到社会因素。在对职业的感觉方面,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职业的社会地位。而这取决于不同的文化氛围。

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农工商”的职业次序排得清清楚楚。人生的最高职业是好好读书,并通过科举最后去做官。即便是富甲天下的商人也不会有多高的社会地位。

中国的帝国时期已经结束了一个世纪之久,在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传统的文化氛围得到了很大改观。现在,传统社会中的工匠(相当于现在的科技工作者)和商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农民的地位降低了许多。

但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很强大。

一方面,做官仍然有很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读书和文化品位仍然被赋予至高无上的价值。在西方,许多超级富豪可以心安理得地沉溺于物质享乐;但在中国,一个人钱挣到一定程度,总会想着附庸风雅,即使不懂,也得做做样子,搞点收藏什么的。钱再多,如果自己不跟文化沾点边,即便是很通俗的文化,心里还是觉得空空的。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力量。

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了

Image

这种对读书和文化的过度崇尚,也带来了择业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但是传统的思维定式却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现在,许多人仍然宁愿读到博士,然后找一个不太理想的工作,也不愿意做如技工之类社会更需要、工资更高,然而看起来“低级”的工作。结果造成了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最终,金钱报酬和工作强度之类的现实利益,与社会上流行的观念似乎都不是最重要的,决定职业感觉的最重要因素是自己的兴趣和自己对职业价值的理解。这些因素决定一个职业能够带来的更重要的报偿,也决定工作能做得多好。

择业和择偶是人生的两个最大的抉择。这两个年轻时期接连需要做出的抉择,会影响个人的整个余生。在许多方面这两个抉择有共通之处。

嫁入豪门最终生活不幸的例子,我们已经屡见不鲜。豪门自然不缺金钱和地位,传统社会把这称作“荣华富贵”,但这显然不是幸福生活的保证。择业与此相仿,违心地从事一个报酬好、地位高,但自己不感兴趣,甚至看不到多少价值的职业,同样不会带来幸福的生活。

Image

这些其实都是择业中需要考虑的最现实的问题。从中学选科开始,孩子的择业过程实际上就已启动。在孩子仍然很小的时候,做父母的自然有义务提供一些指导。但是为了不至于帮倒忙、损害孩子的前程,我们自己首先需要对孩子的个人状况和社会形势有清楚的认识。

具体谈谈女儿的选科

Image

安娜目前的课程主要科目如下:

  • 语言包括英语和华语。这基本上与中国的语文和英语相对应,但在她的特殊情况中又不完全对应,因为我们在家里说华语,而且安娜学的是高级华语。再加上华语的额外训练,安娜的华语水平应该会高于国内学生的英语水平。所以两门语言对她来说接近双语。

  • 理科包括数学和科学。她们目前物理、化学和生物仍混在科学一科中学,分科后三者会分开。

  • 文科包括研究与倡导、英语文学、历史和地理。研究与倡导(Inquiry and Advocacy)其实就是哲学课。地理也可以拆成文理两部分。

  • 最后,安娜还上一门特殊的艺术特选课程(SAP)。这是特长课程,一个年级四百多人中只有十几人参加。

与我们当初的课程相比,安娜的课程有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在文理比重上,文科重于理科。

其次,文科的难度明显比我们当初学的深。英语文学和历史课上要求写出较深入的分析文章。这是文科的本来面目,靠死记硬背肯定不行。比较文理科,安娜跟我说,数学和科学相对简单多了。理科问题的答案清楚明白,而写起文科的文章来却没有任何确定的规则可循。我说,这是因为问题的复杂度不同,复杂的事物都不会遵循简单明确的规则。

第三,安娜她们的课程具有很大的个性化成分。她上的艺术特选课程只是学校的特长课程之一,此外还有一些别的特长课程。这些都针对学生的特别才能。下面的分科更能体现这种因材施教的原则。

和我们当初的文理分科一样,不同科目中有些是公共的必选课。对于安娜来说,英语、华语、数学和哲学是必选课。艺术特选课程也必须学完。所以,可选的课程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门科学课程与英语文学、历史和地理三门人文课程。可见,这种必选课和可选课的总体布局,与我们当初的分科很接近,但是总体的选科原则和具体的选科方法却很不相同。

Image

我们当初的分科原则是划清文理界限,即除了必选课外,要么全选理科,要么全选文科;但是安娜她们的选课恰恰相反,要求文科理科都要选。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三门和四门不等。

结果,在可能的选课方案中,科学和人文课程都保证至少有两门课。在三门科学课程中,化学被看成物理和生物之间不可跳过的中介,所以不容许只选物理和生物。结果化学实际上成了科学必选课。在人文课程中哲学是必选课,此外还可以从三门可选的人文课程中选出一到两门。总之,这种选课方式既保证了文理并重,又给与学生很大的选择自由。

Image

△中国传统分科、改革分科与

安娜所在新加坡中学分科间的比较

ImageImage

中国传统分科:三门理科或三门文科必须一起选(这与我们当年的分科略有不同)

中国改革分科:六门文理科任选三(这正在逐步实施)

安娜在新加坡的分科:三门科学课中选2-3门,且选生物必须选化学,所以化学是实际必选课;三门人文课中任选1-2门。由于哲学是必选的人文课,人文课总数也是2-3门。根据学生自己的能力,选修课总数可以是3或4门。

中国改革后的分科与传统分科相比,突破了文理鸿沟并给与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力。但与新加坡的分科相比,仍可以进一步做如下两点改进:第一,强调文理并重,即从文理互斥到文理任意,再到文理结合;第二,给与学生按照自己能力选择科目总数的自由。

这种课程的选择显然会影响未来的职业选择。功利的考量在职业选择中构成一个重要的因素,新加坡也不例外。和西方社会相似,由于收入超常,医生和律师是两个热门的职业,医学和法律也是两个热门专业。如果决定将来学医,显然物理、化学和生物都得选。

Image

安娜现在已能看得出,也是非常有自己的主意、特立独行的那种,对社会上流行的想法不会太介意。其实我们最看重的也是个人兴趣,而且也尊重孩子的兴趣。安娜被选入艺术特选课程,以及在课程中的表现已经较清楚地展露她的核心兴趣,尽管她对多种事物都有兴趣。

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变革时期,指导孩子选课择业的最大误区也许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强加给孩子。其实,即便跟随目前的时尚,很可能很快就会过时。

对于一个人最长久的,是自己的真爱,不论时过境迁。

所以,我们应该去鼓励和支持孩子追求自己的真爱,所有别的考量都是次要的。这是我对新加坡、以及中国国内父母朋友的一点建议。

作者:卢延风

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又在美国康州大学哲学系和麻州大学计算机系,以及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哲学系获得艺术硕士、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曾在美国和中国信息产业界工作十年时间,任职软件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目前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从事与语音相关的人工智能研发工作。 

个人网站:yanfenglu.net

微信公众号:嘉山岩峯

Image

辣妈公号是编辑团队为大家提供新加坡最新鲜的生活、教育、娱乐资讯的平台,也是姐妹们分享各自的人生故事、育儿经验和吃喝玩乐、旅行等等经历的共享平台。

如果你有有趣的故事和经历,请给我们投稿或者约采访。投稿可以是图片、文字等各种形式,联系小编sghotmoms02

Image
备注:投稿

Image

Image

Image

ImageImage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