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仍是新加坡华族家庭主要用语 但大环境下守护母语空间不容易

作者:许翔宇 , 安诗一

今年6月公布的“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报告数据显示,英语已取代华语成为华人个人在家中最常说的语言;不过,从家庭角度看,家中主要以华语为沟通语言的华族家庭仍占多数。

本期《实况报道》访问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探讨这两个现象同时存在的复杂因素,并向家长了解,在以英语为主导语言的大环境中,培养孩子掌握双语的心路历程。

在新加坡华族群体中,在个人语言使用上,英语已取代华语成为华人家中最常用的语言。然而,如果从家庭层面最常使用的第一和第二语言来看,约48.5%华族家庭主要以华语沟通,目前仍是主流。

上述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同时反映在新加坡统计局6月公布的“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

受访学者指出,这个情况反映出本地复杂的语言环境,也凸显我国作为一个以英语为主导语言的多语社会形态,已稳定成形。接下来,人们应思考如何在多元语言文化社会中保持母语水平和双语优势。

华语仍是新加坡华族家庭主要用语 但大环境下守护母语空间不容易

“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本地五岁以上居民人口中,各种族居民在家中最常讲英语的比率,皆有所增加。

英语已取代华语成为华族居民家中最常说的语言(Language Most Frequently Spoken at Home)。去年有47.6%华族居民最常在家中讲英语;最常讲华语和方言的华人,分别为40.2%和11.8%。

如果从家庭主要使用语言(Predominant Household Language)来看,去年华族居民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以华语作为主要沟通语言的占48.5%;英语和华族方言的比率分别为约39%和12%。上述情况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相近。10年前的华族家庭,以华语为主要用语的占46.6%;英语和华族方言的比率分别为32.1%和20.7%。

统计局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居民在家中最常说的第一和第二种语言,是从个人层面收集的数据,即受访者个人在家中使用语言的情况。至于家庭主要使用语言,则是根据家中成员在沟通时,有多少人以某种语言作为最常说的第一和第二种语言来决定。

以一个三代五人家庭为例,如果祖母只会说华语,而父母和孩子主要说英语,但如果华语是他们最常说的第一或第二种语言,人口普查报告会把该家庭的主要使用语言列为华语。

统计局在去年的人口普查中首次统计居民在家中最常说的第二种语言。调查发现,本地最常说英语的居民中,有87%在家中也说第二种语言。这些语言包括华语(56.1%)、马来语(13.5%)、华族方言(7.2%)、淡米尔语(5.1%),以及其他语言(4.9%);只有13.2%在家里只用英语一种语言。

对于英语取代华语成为华人在家中最常说的语言,但仍有较多华族家庭以华语为主要用语,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子玲博士认为,这或许涉及复杂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和背景,以及华语在家中使用的多寡。

“家庭主要使用语言是华语,未必表示它是年轻一代最常使用的语言……小孩在家里或许较常和父母讲英语,如果与祖父母同住,他们也会用华语同老人家沟通,但能讲的可能是较简单的华语。另一方面,父母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家庭中,孩子在学校讲英语,回到家一般会以华语与父母沟通。”

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胡月宝副教授则认为,人口普查报告从不同角度收集本地家庭用语的数据,个人在家中最常说,以及家人彼此沟通时主要讲的语言两套数据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我们必须看新加坡社会语言的情况,本地社会从来就不是单语,而是多元语言构成。”

胡月宝说,自从教育部2004年的统计数字显示,讲英语家庭的小一华族学生的比率,已高于讲华语家庭的小一华族学生,政府和民间组织都很关注这个现象,透过各种宣导及活动,鼓励家长多和孩子说华语。

学者:多数家长还愿让孩子学好双语

“从正面的角度看,上述现象应该也是社会这些年来鼓励华族家庭讲华语所付出的努力,发挥了一定作用。我在学校活动上和家长沟通时发现,多数人还是愿意让孩子学好双语。”

她指出,本地教育语言自上世纪80年代统一为英语,三四十年下来,大部分年轻人以英语为主导语言,已是不可逆转的现象。

“现在要关注的是,在本地的语言环境中,母语应怎么保持,而这个问题就不妨用新的思维去思考。人们不该再持有此消彼长的心态,例如,以为母语用多了,英语就会退步。我们应讨论如何同中求异,以本地语言文化的多元性感到自豪,认同双语是我们的优势。”

胡月宝指出,去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本地能掌握多过一种语言的人口提高到74.3%。“我们下来应更努力平衡双语的输入,也就是社会大环境以英语为主导,家中就要多讲母语,下来才能探讨如何提高语言能力。”

10年后华族家庭主要用语 学者:取决于今日选择

10年后的人口普查,华族家庭主要使用语言会否转向英语?受访学者强调,这取决于人们现今的选择。

国大中文系副教授李子玲认为,以目前情势看,10年后,英语超越华语成为华族家庭中主要使用语言,是很有可能的。她指出,我国作为多元种族小国,为生存及同国际接轨等因素,选择以英语作为社会共同语言,年轻一代逐渐以英语为主导语言是必然趋势。

国立教育学院胡月宝副教授说,人们须更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倡导双语并存兼容。“我们希望本地是双语社会,就会往这个方向走;如果我们不认同这个方向,对自身的双语优势没有信心,未来就很难说。”

胡月宝认为,完成本地10年双语教育,本地青年具备基本双语能力。多数华族青年能应用双语,能力有强有弱,相对于单语人士,可说是新一代双语人。

她指出,年轻人仍须加强对母语的信心,并且在语言质量上再提升。

“未来他们母语能力如何发展,也要看世界局势及新加坡的变化……家长能做的就是帮孩子提升母语口语能力,即使自认母语讲得不好,也可为孩子营造讲和听华语的环境。新一代家长教育程度更高,双语能力更强,如今学双语的资源也更丰富,这些理应是正面的发展。”

主要以华语沟通的华族家庭,未来能否维持主流,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梁秉赋博士保持乐观心态。他认为,本地华语仍有生命力,加上中国软硬实力的提升,本地华人家庭中华语的使用空间应不至于萎缩。

梁秉赋引述人口普查数据指出,华族居民在家以英语和华语为最常说的第一和第二种语言,有超过95万5000人;以华语和英语为最常说的第一和第二种语言,则有超过52万7000人,共占华人居民人口超过一半。

“本地青年吸收英语或华语日常信息,基本上没有障碍。如果说他们母语能力不好,要看跟谁比?对比各地华人社会的一般青年,本地青年的华语肯定较弱,但英语能力较强;对比西方社会的华裔青年,我们的青年华语能力相对较好。具备这两种传播面广泛的语言基础,也意味着只要有机会多用,本地青年使用母语也能如鱼得水。”

另一方面,人口普查报告也显示,去年本地居民家庭中,居住三房和四房式组屋、普查参考的家庭成员年龄在55岁及以上,以及家庭每月工作收入少过1万1000元的家庭,家中主要讲华语的比率比讲英语来得高。

至于华族方言,在华人家庭中,以方言为主要使用语言的仅占12%,比10年前减少超过8个百分点。这些家庭主要使用的方言依次为福建话、广东话、潮州话和其他华族方言。

胡月宝指出,方言曾是本地华人主要家庭用语,随着语言政策的转变,一部分改为讲英语;另一些则转为讲华语。随着人口老龄化,使用方言的人逐渐减少,而华语作为官方定义的华族共同语言,下来有待观察它能否成为本地华人真正的母语。

在建国前,本地学校分成华文、英文、马来文和淡米尔文源流。1965年后,小学和中学逐步实施双语政策。1979年,政府发布《吴庆瑞报告书》,确定采纳以英语为主、母语为辅的双语教育政策。同年,新加坡展开“讲华语运动”,推动华语成为不同方言社群之间的共通语。

六成马来族居民 最常在家讲马来语

在马来族居民当中,去年约60.7%最常在家中讲马来语,比10年前减少22个百分点,降幅在各族群中最大,但仍是在家中最常讲母语比率最高的族群。

过去10年来,在家中最常讲英语的马来人则从17%,增至去年的39%。

家庭主要使用语言方面,马来语仍是马来族家庭的主要沟通语言,占70.1%,但比10年前减12.7个百分点。以英语为家中主要使用语言的马来家庭,则从10年前的16.8%,增至去年的29.6%。

印度族居民方面,去年59.2%最常在家中讲英语,比10年前增17.6个百分点。最常在家中讲英语的印族居民中,约44.9%以淡米尔语为最常说的第二种语言。

整体来说,最常在家中讲淡米尔语等印族语言的印族同胞,去年占34.5%,比10年前减少15.4个百分点。

以英语为家中主要使用语言的印族家庭,去年占约55.2%;印族语言则占约38%。

个案1:孩子讲英语 父亲为何“充耳不闻”?

三代同堂家庭提供有利环境,让小姐弟有信心讲华语,同时受祖母熏陶,也对学习潮剧和潮语感兴趣。

就读于福春小学的姐弟陈钰禧(9岁)和陈褀尚(7岁)曾以为父亲不会说英语,原来每当他们和父亲讲英语时,他总是“充耳不闻”或假装听不懂,必须讲华语,父亲才会回应。

华语仍是新加坡华族家庭主要用语 但大环境下守护母语空间不容易

陈钰禧(右二)和弟弟陈褀尚(左二)在学校讲英语,在家讲华语。(特约摄影伍书永摄)

小姐弟的父母都是财务顾问。母亲胡嘉彦(43岁)说,她和丈夫在讲华语的家庭成长,自然希望子女学好华文。他们发现不少朋友有心鼓励孩子多讲华语,但孩子入学后,就转而配合他们说起英语。

“丈夫没有迁就孩子,他认为华文是我们‘根’的一部分。我就偶尔掺杂英语和华语,尤其是在教功课时。我们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华文,包括为他们借阅和购买华文图书。”

只和孙子说华语的祖母陈素兰(63岁)几年前带孙子到“潮州节”观赏南华潮剧社演出,孙女对戏曲和戏服着迷,她决定带他们到剧社上孩童班。她原本只是“陪练”,去年自己也开始上成人班学基本功。

念小三的陈钰禧习惯在学校讲英语,回家讲华语,如今还会说几句潮语。“我喜欢华文课,觉得这门课蛮容易的。”

个案2:小时叫“妈妈” 长大点变“Hi Mom!”

语言大环境有时会让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前华文教师江美儒(39岁)在儿子三岁前,坚持和他说华语。随着儿子升上小学高年级,更常以英文思考,要教他功课或聆听儿子说心事时,常得改用英语沟通。

华语仍是新加坡华族家庭主要用语 但大环境下守护母语空间不容易

江美儒(中)和丈夫何敬伟大部分时间仍坚持在家同儿女何泽熠(后排左)和何祈恩以华语沟通。(受访者提供)

经营网上书店售卖儿童华文图书的江美儒,没有完全“妥协”。12岁长子常以英语答话,她仍“硬着头皮”,尽量维持一半时间和他说华语;对于4岁幼女,她坚持让女儿80%的时间接触华文华语。

儿子小时候华语发音标准,叫她“妈妈”,最后的音节还念轻声。“上幼儿园两周后,他和我打招呼,就改口喊‘Hi Mom’。整个改变很明显。”

她说,儿子不排斥华文,只是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接触英语,华语少用,信心不足,碰到词穷就改用英语表达。

“身为父母,我们也有些挣扎。孩子有时想告诉你心事,如果硬要他用华语表达,反而会打断他的思绪,你自然就会选择他比较擅长的语言。”

但她还是鼓励家长别放弃,尽量在孩子学前阶段,通过阅读帮他们打下华文基础。她时常会为家长办讲座,发现不少年轻家长更有意识为孩子营造讲华语的环境。“家长态度积极,还是能让孩子培养学习华文的正确态度。尽量讲华语,能帮孩子提升口语能力,让他们知道华文是活生生的语言。如果家长态度消极,自己也认为华文难学,孩子就更容易对学华文感到厌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