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你好,李焕英》,来聊聊我们对成功的误解: 这4个真相,能帮你放下一半焦虑

大年初五晚上,我看了《你好,李焕英》,果然跟传说的一样,又哭又笑,把一个口罩都哭湿了。

关于电影里的母爱、母亲与女儿的关系,大家已经写的太多了,我就不再说了,想聊聊电影给我的另一个感触。

电影里的贾晓玲,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小孩。

爱吃,不爱学习,上学还经常拉裤兜里;

做不出作业,经常被老师请家长;

买假证骗妈妈自己考上了大学……

一直到很多年后,才终于有了出息,买上了当年向母亲夸下海口的敞篷跑车。

640?wx_fmt=jpeg

而现实中的贾玲,和妈妈李焕英的扮演者张小斐,也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18岁的贾玲第一次考电影学院,落榜了,只能留在北京打工,当饭店服务员;后来考上中戏的相声大专班,但一个女孩子在喜剧界,一直不得志。

她住过北京10平米的地下室,冬天舍不得开电热毯,为了躲房租一个月没敢出门。

640?wx_fmt=png

为了博观众喜欢,在综艺里扮丑、扮傻、吃辣椒、灌酒。

640?wx_fmt=gif640?wx_fmt=gif

用了19年,才成为了今天刷屏朋友圈的贾玲。

而张小斐也一样。

这个北京电影学院科班出身的女孩,和杨幂、袁姗姗是室友。

640?wx_fmt=other

但是在同班同学火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她却一直是“查无此人”的状态:靠跑龙套混饭吃,被很多制片人挑剔长得不好看,脸型有问题,前途一片渺茫。

640?wx_fmt=jpeg

同样,她也用了十多年,才成为今天一夜爆红的张小斐。

写这些,并不是想给大家灌一碗成功学的鸡汤,相反,我想说的是,大器晚成,亦或是大器不成,才是人生的正常状态。

在我们接受的教育里,在一直以来社会文化给我们的耳濡目染里, 不知不觉在我们内心种下了这样的种子:

每个人都应该成功;

你应该很早就成功;

你应该在人生的每一个步骤都成功;

成功是争取就能得到的,你不成功,要么是因为不努力,要么是因为不优秀。

成功仿佛是一种理所应当。

多少个辗转反侧的夜里,多少个你悄悄低下头不好意思看自己的时刻,你用这样的“理所应当”衡量、评价、质疑着自己。

然而,真是如此吗?

其实,这些“理所应当”,都是对“成功”的长期误解。是这些长期误解,绑架了我们的内心。

我想,是时候说说关于“成功”的真相了。

真相一:

成功是一种概率,不是努力就能得到

之前看《三联生活周刊》里的一篇文章,一个拒绝焦虑的家长带着儿子从小学围棋,通过围棋和儿子聊成功的含义。

他说:

“ 柯洁为啥能拿冠军,不是他一定能够战胜另外一个人,而是胜率。比赛和成功都是概率问题,没人能保证成功,只能保证概率。

著名的投资人张磊在《价值》这本书里也说:

“ 如果一个人同时拥有理性的好奇心、诚实的品质、思考的独立性,再加上一些同理心,并且有长期奋斗的心态,那么能否获得成功就只剩下运气和大数法则的问题。

这两句话我深以为然。

成功,其实是能力、坚持与运气的组合,是一系列小概率事件驱动的结果。即使你拥有所有的前置条件,也不一定会成功。

640?wx_fmt=jpeg

就好像《你好,李焕英》,换一个时间、和另一批电影一起上映,不一定有今天的票房。

如果不是碰巧认识了贾玲,张小斐其实有极大的可能会跑一辈子的龙套。

除了贾玲、张小斐,还有很多和他们一样努力、一样有才华的演员依然寂寂无闻。

李子柒也好,李佳琦也罢,都是风口上飞起来的分子,还有大量的分母,是否就意味着他们不够优秀或努力?

当你能接受成功是一种几率,或许就不会把“不成功”当作自己背负的十字架,不会用它来苛责、惩罚自己。

请你,原谅平凡的自己。

真相二:

不够优秀,并非一种错误

我曾经好几次错过财富自由的机会。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工作之余,我还尝试了在杭州的一个本地论坛上做电商,居然做的很不错。

那个时候,淘宝刚刚建立不久,淘小二亲自给我打电话,邀请我入驻。哇塞,风口找到了我——而我竟然拒绝了。我决定停止电商,把记者的本职工作做好。

后来我分析自己为什么做这个决定:是因为“士农工商”排序根深蒂固的思维,“做生意”听起来很不高级; 是因为不好意思让大家认为我原来这么喜欢钱; 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眼光看到时代的大势所趋; 还是因为懒,所以给自己找了不必那么辛苦的借口。

总结起来,就是眼光不够远、思维不够高,还不够坚持、不够努力。一句话:我不够优秀,所以没有抓住机会。

但这些年如果说我获得了一些人生智慧的话,其中之一就是,我不再认为不够优秀是一种错误,不再为此而羞愧。


640?wx_fmt=jpeg

人是无法大幅超越自己的环境的。那些你从环境里承袭的思维、行为模式,你无法选择,也没有办法一夕之间突破。

人生,本来就是设限的。

我们都有一些不足,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但不是刻在我们身上的耻辱柱。

你看到了,接纳了,并愿意付出努力去突破和改变,足矣。

请你,原谅不够优秀的自己。

真相三:

你不必一开始就成功,

也不必在每一个阶段都成功

必须承认,我们的文化迷恋“少年成名”,我们相信只有笑在最开始,才可能笑到最后。所以,你必须从小学开始就成绩好、一路考上好大学,一毕业就找到一份起点高的工作,才可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然而,真相是:成功的模式,并非只有“少年成名”一种。有些人,注定要大器晚成。

这不是鸡汤,是科学。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就叫《大器晚成》,它的作者是《福布斯》的发行人,一个成功的作家、演说家。然而,他在人生的前30年,一直被同龄人甩在后面:读书的时候,无法集中注意力,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能坚持做一件事。

一直到而立之年,他才仿佛从一场沉睡中醒来。

他在书里说:

“ 回首那段岁月,我已经能够原谅20多岁的自己,毕竟我大脑的前额皮质,当时发育得并不是十分完善。实际上可以说,我的大脑并没有做好一飞冲天的准备。”

25岁,是人类大脑发育完善的年龄中值,有些人可能早一些,在20岁就完成了这个过程,而有些人,却很“晚熟”,他们大脑的前额皮质可能要到30岁以后才成熟,那时,他们才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更好的学习和思考、更好的处理情绪、更好的解决问题。

而40岁左右,我们的社会理解能力、洞察力会迎来高峰,会更容易看清楚事物的全貌,更有创造力,拥有更多的“智慧”,这也是很多人到这个时候突然爆发了事业力的原因。

640?wx_fmt=jpeg

而与大器晚成相对的,是一开始跑在前面的人,未见得会领跑全程。

美国有一项研究,追踪了加州公立中小学里的1000多个天资过人的孩子。这项研究坚持了几十年,一直到现在还在进行。

这些赢在起跑线的孩子当中,确实有些人取得了成就,但总体来看,他们的生活轨迹,和那些当初没有跑在前面的同龄人相比,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多数人的后半生也过着普通的日子,做着警察、打字员、档案管理员、家庭主妇这样“平凡”的职业。

我们实在不必步步为营,不必要求自己或者孩子,每一步都领先。

真相四:

成功不是选择出来的,而是坚持出来的

我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有趣的问题:

大家好,我现在正走在人生的岔道口,有些迷茫,想问下:我是不是该跟着兴趣走下去,走下去的话最终成功的几率到底有多大?有哪些成功或失败的例子吗?

我们很容易把成功当成指挥棒,津津计算着成功的可能性,由此来做选择,并不断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正确,随时准备改弦更张。

而事实上,“正确的选择”是一个伪命题,它是薛定谔的猫,我们永远无法判断哪一个才能利益最大化、最贴近成功。

当我们过度渴望一个成功的结果,而焦急的不能享受过程的时候,离放弃就不远了。但真正成功的人,都是那些坚持下去不放弃,并等到风来的人。

而要能坚持下去,你必须能享受过程,所以必须去做那些让你有激情的事,那些你即使知道不会成功,依然能乐在其中的事,就像贾玲和张小斐。

成功真正的公式,是“热爱+坚持+等风来”这就是为什么让孩子去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热爱,是那么重要的事。

在《你好,李焕英》里,我最感动的一段对话,是贾晓玲伪造大学录取证书的伎俩被揭穿之后,对妈妈李焕英说:“我知道自己没出息。”

李焕英马上搭腔:“谁说你没出息了?”

贾晓玲说:“我以后肯定有出息。”

李焕英看着女儿笑了:“那肯定的。”

640?wx_fmt=gif

这是无条件的爱,更是一种“长期主义”的智慧。

如果我们相信人生是一场长跑,成功是一种概率,把普通日子过好才是一种能力,我们就不会那么焦虑了,也会知道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不是每时每刻保持领先,而是有智慧过上自洽的人生,把生活看成一个过程一种经历,把追求、思考、投入和终身的成长本身看作一种奖赏,并能享受它们带来的内在乐趣,然后,把剩下的交给时间和运气。

而运气,来或者不来,或许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记得有读者在私信里问我的人生哲学,我回了8个字:

全力奔跑,随遇而安。

640?wx_fmt=gif

640?wx_fmt=png
☆ END ☆扫描小编二维码手动拉你进同龄育儿群备注:孩子出生年份,比如2015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近期好文: 

1.开年第一次超级羊毛,这套网红绘本不用再买了,我要来了免费的!

2.【最新】疫情期间怎么回中国?如何来新加坡?一文看懂~

3.新加坡吃土老母亲必看!迪卡侬必买33件儿童好物,最低$1就能带走~

4.新加坡2021神盘!租金超高、核心地铁枢纽、0距离逛街,目测要火!

640?wx_fmt=png

 你的每一个“在看”  我都认真当成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