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用口罩改变了人类的防疫历史。3月10日,这个男人成为了谷歌涂鸦(Google Doodle)的主人公,他就是在110年前扑灭中国东北鼠疫,发明“伍氏口罩”的伍连德博士(1879-1960)。
3月10日的谷歌涂鸦纪念“鼠疫斗士”伍连德142年诞辰。(取自谷歌)
伍氏口罩,也被后世广泛认为是N95口罩的前身。
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出生在海峡殖民地的槟城,1896年获英女皇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学医,他也是剑桥大学第一位华人医学毕业生。伍连德学成后在槟城行医,后来受聘到天津陆军军医学堂担任副校长。
1910年至1911年间,中国东北发生严重的人传人肺鼠疫,数万居民染病死亡。时年31岁的伍连德临危受命,北上以“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的身份,在短短四个月内把这场鼠疫控制下来,从此奠定了“鼠疫斗士”的美名。
伍连德生于槟城,获英女皇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学医。(取自ThinkChina)
从伍氏口罩到N95
1910年,中国东北的疫情沿着铁路不断扩散。由于医疗设施不足,当年的医疗人员只能借用客栈行医。(取自ThinkChina)
伍氏口罩诞生在一个没有抗生素,也没有磺胺药(Sulfonamide,抗菌药物)的时代,人们甚至不相信是鼠疫作祟,因为疫区的老鼠身上并没有发现鼠疫杆菌。
但伍连德从病逝者身上发现了鼠疫杆菌之后,认定鼠疫正在通过空气传播,决定制作防疫口罩:剪裁纱布,折成双层,然后在上下两片纱布之间,夹上一块消毒棉花。这就是伍氏口罩,特别厚,但是制作简单、费用低廉。最终在1911年4月底,东北三省各地没有再出现鼠疫病例。
伍氏口罩特别厚,但是制作简单、费用低廉。(取自ThinkChina)
由于伍氏口罩是N95口罩的前身,人们在应对冠病疫情的口罩短缺时,也有人想到自己制作伍氏口罩。不过,两者的过滤水平显然不是一个档次。
N95继承了伍氏口罩的病菌过滤功能,但过滤的方法更加精密。口罩的过滤层运用了静电吸引技术,吸附空气中的大小颗粒,口罩可以过滤掉比0.1微米更小的颗粒。
美国杜克大学对14种常用口罩的测试显示,N95口罩可将飞沫传播减少到0.1%以下。(彭博社)
简单来说,伍氏口罩是用棉花作为过滤材料;而N95口罩的过滤材料是熔喷布。
不过熔喷布的生产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N95之父”是台裔美国材料科学家蔡秉燚,生产熔喷布的技术核心:熔喷与静电充电就是在他的研究下成功突破难关。
伍连德在新马的友谊
其实在东南亚一带,伍连德与不少新马华人建立了友谊,包括林文庆、宋旺相等华社名人。
伍连德见到林文庆妻子黄端琼的妹妹黄淑琼之后,也对她一见倾心,两人后来在新加坡的美以美教堂举办了婚礼。
受到林文庆的影响,伍连德在槟城以及马来亚各地参与推行社会改革运动,尤其是戒烟和禁鸦片运动。伍连德曾和林文庆及宋旺相合作,共同主编在新加坡出版的英文刊物《海峡华人杂志》。
1925年,伍连德在东北再度成家。夫人李淑贞祖籍广东,生长在东北吉林,一直跟随伍连德奔波,为其育有五个子女。
1931年伍连德代表中国,参加于日内瓦举行的国际联盟会卫生委员会会议。当年7月伍连德返回中国途中在新加坡停留一天,在码头迎接他的是胡文虎等人,可见伍连德和新加坡富商胡文虎的亲密关系。
1935年伍连德被提名为诺贝尔医学奖的候选人之一。1937年日本侵占中国,同年黄淑琼因肺结核病逝,她和伍连德共育三子,先后离世。伍连德于是离开上海,回到他的出生地槟城。之后在怡保行医,直到80岁才退休。
1960年,伍博士在槟城的新居中风去世,享年81岁。
文:卞和图:白羽翔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