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外经贸到港中文经济学、市场营销录取,我的申请经验总结

8edec5250c859e48c04bd75a82c3e29f.jpeg

指南者学员投稿

申请经验分享

Sophie学姐

本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财经类专业

GPA:82 雅思:6.5 GMAT:700

主要经历

校级科研立项优秀项目

创业项目、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实习

录取情况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

香港中文大学市场营销

关于为什么想留学

一般到了大二、大三,大家都会逐渐开始思考毕业之后选择走哪条路。摆在大家面前的主要有四种:保研、考研、出国、工作。这四条路到底哪条好,只能结合个人的情况具体分析。因此首先我就结合自己的情况,讲讲我选择留学的心路历程。

由于我大一大二的成绩不好,保研这条路基本已经向我关闭了。考虑到以后可能的就业方向,大部分金融相关的工作准入门槛是硕士,因此直接就业我也不予考虑。在出国和考研的选择上我很是纠结了一阵:对于商科学生来说,国内读研的最大的优势是方便实习,并且很多岗位都是可以通过实习转正的。但国内考研的风险和难度确实也摆在那里。

在我看来,国内考研的一些难度可以说是“人为”的,也就是说游戏规则规定了每年只能录取多少人,每年必须淘汰多少个人,不是说达到要求就能被录取,而是有一个固定的名额限制。此外,如果在国内考研,也许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不想考本校,想考更好的院校,那么风险就会更高了。

撇开这些不谈,仅从个人内心的想法出发,我也更愿意出去读书,体验一下不同的文化,增长一些阅历。于是在大三上学期,我就正式确定了留学的想法。

前期准备

对于前期准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清自己手中的牌,制定一个大概的留学规划,能提高的地方尽量去提高,不能提高的短板尝试用其他经历去弥补,尽量把自己手中的牌打好。

和很多有规划的同学相比,大三上开始准备其实时间也不早了。在正式开始行动之前,我先分析了一下自己现有的条件,当时我的条件其实是不太理想的:

前两年的学业成绩不好,大约只有80分、没有任何科研经历、没有big name的实习。大四一开学便要开始申请,因此我只有大三这一年时间来做尽可能的弥补我的申请条件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当时总的规划是:

  • 利用大三这两个学期把学习成绩提高2到4分;

  • 参加学校的科研立项,争取做出一个优秀项目;

  • 利用大三的寒假去找一份含金量较高的实习;(选择寒假的原因是学期中间我需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业成绩上,大三的课程比较多而且扎实,我担心自己会应接不暇)

  • 利用大三下学期再考一次雅思;

  • 在大三暑假的两个月里学习GMAT并考出成绩。

接下来我会详细讲一下具体每个步骤我是怎样实施的。

科研竞赛

大三上学期我和三位伙伴一起,参与了学校的科研立项项目,用了一学期的时间,最终获得了校级优秀科研项目。作为社科类的本科生,其实很难做出一个十分创新的课题。我们所做的就是选了一个小切口,以《盗墓笔记》这个IP为切入点去研究网络文学产业链。

港中文经济学的面试中,面试老师注意到到我简历中的这一段经历,详细问了我这个项目具体是研究什么、在这个项目中我承担了什么角色、有没有运用什么数据分析的工具,并且与我对中国网络文学IP进行了讨论。

因此,我认为有这样一段经历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经济学这种更加学术化的专业,招生官的关注点可能更侧重于你的学业成绩和研究经历,实习等课外活动的经历的关注多会稍微弱一些。在做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我认为重要的不是去获得什么奖项,而是认真参与到一个项目中,这样之后写文书、面试的时候可以有经历可说。

实习

大三上学期我投入了较大精力找实习。找实习不难,但是找第一份实习难。找实习之前我询问了一个学姐,她的一个观点我认为很对:“实习是攒出来的”,所谓“攒”就是说有了前一份实习的基础,后一份实习才能找得更好。

因此,找第一份实习的难度就比较高。当时我选择的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寒假实习项目,这个项目我认为比较适合大三的同学。因为这个项目是专门针对大三的学生的,每年招的实习生比较多(大概会有200到500人),且每一家四大都会有这个项目,所以投中的希望还是比较大的。

大概在每年的十月份,也就是大三刚开学一个多月,各家就开始陆陆续续开放实习通道了。整个招聘流程非常正规,跟校招很像:先进行网申,通过网申以后进行笔试,笔试之后进行面试,最后录取。四家事务所都有这个寒假实习生项目,因此每位同学都有四次机会,大家可以好好把握。

从申请角度来看,这份实习带给我的收获是很大的。首先是在简历上丰富了自己的经历;其次,实习期间我的表现不错,最后获得了一封公司领导的推荐信;再次,和文书老师讨论后,也将这段经历写进了文书里

虽然从工作内容来看,审计的工作内容和经济学的申请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在文书创作中我们将重点放在了我在这份实习中的思考:我在工作中思考了较多人工智能日后在审计方面的应用,人工智能将怎样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如何协助会计事务所更加合理分配资源等。效率和资源的分配是经济学的范畴,所以这部分内容其实跟我申请的专业还是非常相关的。

语言

考虑到自己的学业成绩不够好,我在语言备考上的压力可能会大一些,考出一个够用的语言成绩是我大三暑假的主要任务。雅思我大二就考过了,大三暑假就主要用来突破GMAT。

对于GMAT的学习,我比较建议用一个相对整块的时间来系统化地学习备考,比如寒暑假的时间,因为这门考试需要建立一种完整的思维模式。相较而言,雅思可以使用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可以在学期中间去考,不见得需要使用寒暑假的时间。

对于GMAT,就我个人的学习体验来说,我比较建议大家报个网课。一开始我是自学的,刷OG、改错、总结,考了一次以后结果并不好。

之后我也有分析过原因:GMAT涵盖四个板块:Verbal,Quantitative,Integrated Reasoning,Analytical Writing,其中只有Verbal和Quantitative会计入最后的总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Quantitative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做完OG和考前过一遍机经差不多就可以了。

最重要的部分就是Verbal,Verbal又分为三块:语法、逻辑、阅读。我认为语法和逻辑的难度是比较高的,因为语法的知识是分版块的,最开始我自学的时候学的就比较零散,知识无法归类。

第一次考砸之后,我就把报了考满分平台的GMAT课程(其他的平台也可以,现在GMAT网课做的都挺成熟的)。我报了语法和逻辑两门,听语法老师系统的讲了一遍之后我觉得帮助很大,知识能够归类了,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逻辑则是思维上比较难,一方面大部分中国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逻辑训练,另一方面中西方固有思维的逻辑差异也是很大的。所以为了GMAT考试,需要形成一套适合这个考试的思维习惯。

我觉得听老师分析逻辑链是很有用的,自己平时训练的时候也要注意模仿分析逻辑链,这样坚持大概20天左右,就能习惯GMAT逻辑的思考方式。考试的时候能知道这道题是想考什么方向,该按照什么路径去想。

第一次考试失败之后,通过报网课这种比较系统的学习,我再用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考出来了一个可以用的GMAT分数。

语言对于出国来说,其重要性仅次于学业成绩。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多重视,如果能在更早的时候就确定毕业之后要出国,我认为可以大二就先考出一个够用的雅思/托福分数(如果要刷高之后再刷),这样大三留给GMAT/GRE的时间会更充足。

选校定位

选校定位上,我给大家建议三种获取信息的渠道:

一是可以向已经申请过的学长学姐询问,最好是了解一下跟自己的背景差不多的学长学姐的申请条件。

其次,我认为跟中介机构的沟通是很有必要的,机构会有更多的案例和信息,这样能做出更稳妥的判断。指南者的案例库就是十分丰富的,当时我与老师沟通时,她跟我介绍了与我背景很相似的前辈,还把前辈的微信介绍给我让我和他沟通。

最后,在通过上述两种方式了解了一定信息后,也可以在相关论坛去看看案例。

通过这三个步骤大致确定了目标院校后,一定要自己去学校的官网看看这个项目的信息,重点看Requirement(要求)和Brochure(学校关于这个项目的简介)。这样会有助于自己掌握一手资料,有个比较清晰的申请框架。申请过程中我认为参考别人的经历是可以的,但也不能过于盲目,毕竟最熟悉自己情况的人永远是自己。

关于我的选校过程,我主要说两点内容:一是专业的选择。考虑到以后的就业面,我一开始是打算经济、金融两个专业组合申请的。但由于金融专业是商科专业里竞争最激烈的,我的背景放到茫茫申请大军优势并不大。而经济和金融的就业方向却是比较趋同的,并且经济学的竞争压力相对小一些,最终我将申请重点放在了经济学上。

其次是地域的选择。我是英国、香港两个地区联申的。走过了一次申请之后,结合我自己和我身边朋友的申请经历,我认为学业成绩不够突出但其他经历比较丰富的同学,可以多考虑一下香港地区。

相比于理工科专业,国外大学对于商科学生的GPA要求是比较高的,其中英国尤其看重GPA。英国G5类院校热门商科专业的普遍要求是985类大学85分以上,211大学更是接近90分;此外,G5以外的牛校比如华威、爱丁堡也都是略低但是接近于这个标准。

相对来看,港三校录取的考察因素会更加全面一些,不会过于看重某一个单项的指标。因为港三校的大部分商科专业都是先审核材料,材料过关再发面试,因此如果能获得面试机会,就可以通过好好准备面试来弥补一下硬件条件的不足。而英国G5以外的大学几乎都是不设面试的,仅仅通过递交的材料来决定是否录取。

文书沟通

关于文书创作,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自己多参与一些,可以去学校官网查看项目的要求及侧重点;二是充分和文书老师沟通,不要怕麻烦。

在选择中介之时,相信大家最看重的就是文书的水平。当时我也在同时比较好几家中介,最后选择指南者也是因为文书老师的实力比较打动我。我的文书老师是美国普渡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对经济学方向十分了解。我认为文书老师英语写作水平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十分了解你申请的领域

比方说,我申请的一个专业是行为经济学,其实我本科并没有学过,只是看过相关的书籍让我对此比较感兴趣而已。我的文书老师就针对这个专业给我做了一些知识上的补充,然后对我的背景材料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写了这个专业的文书

在写文书之前,我写了一篇很长的提纲给我的文书老师,包括我大学三年的各种经历、心路历程和我搜集的关于各个项目的信息、对各个项目的看法。我认为文书老师对申请人的了解非常重要,他除了要了解你的背景、还要了解你的申请思路,这样才能合力创作出不错的文书。

另外,关于自己的经历该怎么写、要怎么做一些美化、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充分和老师沟通,他为我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也弥补了我专业知识上的不足

面试准备

我一共拿了两个录取,其中香港中文大学的市场营销学是直接录取,香港中文大学的经济学是进行了面试。港三校在面试这一块是比较重视的,一般都是通过现场面试,少部分是通过Skype。

我是在2017年10月中旬申请的经济学,11月初收到面试邀请,11月中旬去深圳面试。收到面试邀请之后,我的申请老师马上发给我了指南者港中文经济学面试的题库和面经

刚看到面经的时候,我是有小小的吃惊下的:笔试、全英文面试,涉及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宏微观经济学等许多层面。不得不说,面试的准备是一个大工程,一定要充分准备

面试过程中,我前面也有说过教授对于我科研经历中的“网络文学IP”和我实习中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很感兴趣,这可能说明教授更偏好于关注社会现象并能对之进行深入思考的学生。大约一刻钟的面试进行得十分愉快,走出面试厅的时候,我就隐约觉得自己应该会被录取了。

最后的建议

以上就是我的整个申请历程,从2016年9月开始准备,到2017年12月拿到理想院校理想专业的offer,中间无数次觉得困难、觉得焦虑

大三上学期担心找不到实习,一遍遍地网申、刷笔试题库;大三暑假一整个假期没有回家,酷热的天气每天泡在图书馆;第一次考GMAT,看到屏幕上弹出来的分数不相信只有那么低,晚上9点钟结束考试,在回学校的出租车上哭了一路……

申请这条路,也许大部分人不会一帆风顺,也许前行之路困难重重,也请一定不要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既然决定了,就去做吧

不要过多纠结于自己欠缺的,我没有语言、没有实习、或者我GPA不高还能出去留学吗?现状已成定局,多想无益重要的是如何判断,如何取舍,如何弥补,如何把自己手上现有的牌打好

另外,申请之路不要一个人走,多和身边的朋友、前辈、老师沟通。可以说,我申请中的每一步都有学长学姐的指引,从找实习、考GMAT到最后选校、申请,都获得了前辈很大的帮助。

和小伙伴们一起准备申请,也是一段很珍贵的经历。想起在申请中建的各种群“单词打卡群”、“鸡麦750分手群”、“失学兄弟互帮互助群”都感到特别温暖,每次觉得太难了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看到小伙伴们,就觉得这不是我一个的战斗

最后煲一下鸡汤吧,只要用心,都会有学上的,真的!

 

 

f89b0b824cac9f7460b092de5106146f.jpe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