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正值圣诞节前夕,5年前轰动一时的北大高材生吴谢宇弑母案,开庭审理。
这个老师同学眼中曾经的完美学霸,因为引经据典逻辑清晰的庭上陈述和众多亲友的求情信,再次引发热议。
杀害自己最亲的人,这并不是个例。
就在不久前的12月11日,新加坡也发生了一间让人无法置信的人间惨案。一名14岁少年因涉嫌谋杀49岁父亲,父亲送医后身亡,少年当场遭逮捕。
刑事案律师表示,这名少年应该是新加坡建国以来最年轻的谋杀案嫌犯。而这桩案件,将在12月31日庭审,个中情由,我们还无从知晓。
转回吴谢宇弑母案。庭审现场,这位曾经的北大高材生展现了自己高智商的一面:引经据典、逻辑清晰,连续20分钟发言几乎不停顿。
一步步剖析和解释自己杀害亲生母亲的原因:父亲的病逝、压抑的家庭氛围让自己形成了心理阴影,小说、电影不良的引导让自己心态发生变化……在北京上学的时候,尝试自杀未果,决定杀死妈妈,让承担太多痛苦的她“解脱”,然后再自杀。
回顾其当时的作案过程时,吴谢宇全身发抖,他说,杀害母亲后,看到现场的惨状后,他放弃了自杀。
但随后,他又将现场打扫干净(杀人之后他马上开始分尸,谢天琴的头部几乎被完全割下来,最终没有分尸成功,将尸体用保鲜膜包裹,活性炭吸味,避免被发现,整个处理尸体的过程持续了10多天)。在吴谢宇的陈述中,这是因为“爸爸很爱干净,不能玷污家里”。
总结一下:是我杀的,我认罪,我心理压力好大,我是有原因的,我想坐牢,不想被判死刑。
Part.1
吴谢宇真的有自己推理和陈述的那么“情有可原”吗?我们来回顾一下:
案发前:
他向学校请假,推掉所有课程,不再住在北大宿舍内。之后,以急用为理由,从培训机构提前领走了奖学金。最后,购买了手术刀、锯条、干燥剂、隔离服、医生护士服等作案工具。
准备的十分全面。
案发后:
没过几天,他就通过母亲的手机,以去美国留学母亲陪读为由,向亲戚朋友诈骗144万。
留学当然是假的,实际上,没多久他就和一名性工作者交了男女朋友,同居在一起,甚至还拿了10多万去对方老家提亲,最后不了了之。
而案件之所以曝光,是因为他作案半年后给舅舅发短信,说他和母亲要回国,让舅舅接机。未接到机的舅舅心生疑惑,来到他家,发现了被塑料层层包裹的尸体。
这种种迹象表明:
杀害母亲,是吴谢宇是一步步在理性执行自己的计划,蓄谋已久。
而在他被通缉之后的行径,也并没有表现出来害怕和忏悔。在酒吧夜夜买醉、赌博、招妓、做男模,还能不停地谈恋爱,这些都不是忏悔的信号,而是有种不被束缚之后,放纵的狂欢。
Part.2
这几天辣妈团队的小伙伴们,在探讨这个案件中,隐藏的家庭教育的问题。
当然,并不是说,家庭教育有原因,吴谢宇就无罪或者罪责就轻了。有这样家庭教育问题的,并不是只有吴谢宇,这样的教育方式,或多或少出现在许多家庭里。
或许,我们,可以引以为戒。
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心理抚养倡导者李玫瑾教授分析:吴谢宇的聪明让他应付现实、应对各种人都绰绰有余,但他的内心是空的,空到没有灵魂。
他的智商,让他可以完美应对各种人和事:
邻居们说,吴谢宇爱学习,从小就很少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而且很有礼貌,邻居去他家,他会热情地打招呼。
大一时获得北大“三好学生”,大二时拿到北大“廖凯原奖学金”;案发前,获得GRE全球前5%的极高分……
同学们说,吴谢宇智商情商都很高,作息特别规律,性格很好。好朋友过生日他会送上祝福,同学有急事他会鼎力相助,篮球打得非常好……
案发后,吴谢宇的一位老师也说:如果非要说这孩子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他压根儿没有缺点。
Part.3
这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除非他戴了面具。
面具下面,是李玫瑾教授说的,没有灵魂的空心人。他做的并不是他想要的,他热爱的,而是,别人对他的期待。
比如他说:
一次,他考了年级第二名,父母都特别高兴,“我可以满足他们的骄傲”。念书只是为了满足别人,而不是自己。一次爸爸希望带他去西湖玩儿,“其实我并不喜欢,但为了满足他们的期待,还是去了”。
他的优秀、听话、懂事,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因为他的聪明,演绎得很完美。而这份完美下面,是一个空洞的、被掌控的灵魂。
最终,这个好孩子、好学生用极端的方式踢开障碍——掌控自己的母亲,冷静而残忍。
他的空心问题,他急于挣脱的外部控制,很多家庭都有。
很多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物质充沛,成长规划细致周全。向着作为成人的父母判定的“对孩子最好,规划最合理、最省力”的路线前进。
我们常常忘记划清自己和孩子的界限,管教要适当。
孩子不喜欢拉小提琴,不喜欢练芭蕾,不行啊!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有气质,而且在新加坡,还可以通过DSA进入更好的中学,妈妈陪你,要坚持!
孩子不想每天读书或者每天都做额外的作业,不行,不做完不能睡!日复一日的累积中,才能出好成绩,上好大学,以后有好工作!
我们也常常在忘记,孩子才是他生命的主人,需要体会发自内心的热情和驱动力。需要为喜欢和热爱而做,而不是成为它的俘虏。
也许孩子会因为父母这样细致的导演——紧凑的时间表、超牛的课外班、勤奋读书,上到好的大学,形成好的自学规律。
但他也许同事,也长成了一个“空心的人”——没有特别的喜好,不知道如何热爱。
Part.4
小时候,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有时刻监控的掌舵人在,也许只会离家出走几次,叛逆几回。
那长大之后呢?上大学之后呢?
我们都是过来人,身边一上大学或者一上班就失控的同学、朋友、同事,谁都有几个。有些,也许跌跌撞撞,找到了自控力,人生走上正轨;有些,依旧是爸妈远程的“手心里的宝”;有些,开始放纵,或者是学业上,或者是生活上,甚至像吴谢宇这样失控……
生活的意义,热爱的感受,生命的冲动,在人生最初最有塑造力的十几年,已经失去了。
这其实,是一种精神阉割。
这也是为什么,年轻的抑郁人群越来越多,想要自杀的年轻人的数量逐年攀升。
新加坡这样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国家,去年共400人自杀身亡,人数连续三年上升。其中,20至29岁的年轻人,自杀身亡人数最多。
在20多岁走向独立的年纪,那些挣扎不出来的年轻人,有些选择了毁灭“控制自己人生的人”,有些选择离开这个自己怎么都激不起热情,没有意义的世界,杀死“自己”这个被控制、自己都喜欢不起来的人。
Part.5
希望,今天这个略显沉重的话题,对我们都有一些启发。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确定孩子喜欢,才鼓励他坚持,告诉他坚持的好处,而不是强迫他按照时间表执行,消磨掉这份喜欢。
给孩子一些适当的选择,了解了解他想做什么,想要怎么做。只要不是“完全完蛋的糟糕结果”,都可以真诚的,自己帮助他分析、请别人帮助他分析,然后告诉他,我愿意相信你,请你自己做选择,也自己承担后果。
从不太大的年纪,就逐渐让孩子自控,为热爱而努力。努力控制自己的控制欲,和孩子划定适当的界限,引导他做正确的选择但不强制。
也许,孩子不再用幽怨的眼神控诉你的压制。我们和孩子,都会好很多。
这样教导的孩子,也许幼小衔接的时候,不是最闪亮的那一批,小四小五或者PSLE考试,不是成绩最优秀的那一个。
但,他一定是,最懂得自己想要什么,最能体会幸福感,也和父母家人的关系,最好的那一类。
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长成他自己最好的样式。让我们一起修行,做顾问型父母吧!
☆ END ☆
狮城辣妈x育儿群
扫描小编芝士奶盖的二维码手动拉你进同龄育儿群备注:孩子出生年份,比如2008
近 期 好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