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帮自己的孩子处理大小事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小到吃饭喝水,大到就职婚嫁……有人说,中国的家长是一辈子的家长,中国的孩子是一辈子的孩子。
与之相比,日本更崇尚“独立教育”。在日本,孩子上小学就需要独自去学校,这是学校和父母们约定俗成的惯例,甚至如果学校离家很近,3、4岁正上幼儿园的孩子也会自己走路上学。大人们认为,独自上学是他们迈出独立的第一步。
孩子毕竟是孩子,大多数的日本孩子也一样,他们并不会觉得自己第一天独自上学和其后每一天的上学路有任何奇特之处,当然也不会意识到这段路程对他们独立性格的塑造有何重要意义。
但当他们真正处于一个没有家长陪同的世界,自然而然要去面对许多问题:迷路怎么办?迟到了怎么办?东西忘路上了怎么办?……这个时候,孩子的独立思维就开始形成,他会自己想办法最终找出原因及解决办法。
通过不断地试错日本的孩子知道,在公共场合,除了父母,他们是可以依靠身边的陌生人在情急之下施以援手的,因此更加会对整个社会群体产生信赖感。
而在中国、澳大利亚以及其它一些国家则完全相反,父母不但要全程看护孩子,孩子还会被告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要保持警惕。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巨大的反差,其背后的原因是社会信任感!
在日本,孩子安全的保证来自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日本的小学的建立是根据人口密度来划分的,保证绝大多数的孩子只要步行15到20分钟就能够到达,而且不允许跨区域入学,如果有学生中途搬到较远的地方但仍然想在原来的学校就读的,需要进行非常严格的审批。并且学生还得保证自己能够独立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学、放学,否则就只能被劝转校。
日本的公共空间规划得非常科学,控制了人流和速度。开车的人是要无条件给人让路的,即使是路人违反交通规则;学校附近的车辆都要求慢速前行。
在日本的马路上,到处都竖立着这种保障儿童走路安全的警示牌,地上、电线杆上到处写明学生的上学通道,让人们注意孩子的安全。另外,也不忘提醒孩子:先看看右边再看看左边,再看看右边然后过马路。
此外,住在附近的孩子们都会结伴上学,一些高年级孩子还会担任领队。学校也会配备“学童拥护员”,由老师担任,每天上下学时间,会分别在校外几个车流量大、交通比较复杂的路口引导学生们安全通过。
过马路的安全意识培养,从幼儿园开始就是日本孩子的必修课。日本所有的幼儿园会定期请警察来给孩子上课,小学就更不用说了。
另外,为了防止针对儿童的犯罪行为,警察还在街道上到处贴有“儿童110之家”的标识。这是日本警方与地方团体联合推出的一项保护儿童的措施。在小学生上学路过的地方设立“儿童110之家”,而贴有这样标识的民宅或商家都是自愿参加活动的自愿者。当孩子们遇到紧急情况时,除了拨打110,还可以到这样的地方寻求帮助。
甚至还有一些小到细节处的东西。日本的小学生书包上都有挂这种类似钥匙链之类的小蜂鸣器装置的地方,如遇可疑分子,立即按按钮,便会发出响亮的音声,一是向周围人报警,二是吓退犯罪者。
种种措施都极大地降低了意外的发生,日本的孩子们在上学的路上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日本父母会安心地让孩子独自出门。
除了孩子自身的独立意识觉醒,日本学校也会在各个方面继续提供锻炼机会。学生们需要轮流负责打扫卫生、收作业、清扫厕所,就连午餐也需要自己摆盘、分工、饭后清理等工作。
美国的人类学家人类学家迪克森•戴尔曾经写过一篇论文,文中写道「日本孩子很早就习惯了一种观念:集体中的任何人要服务或帮助他人。”这种观念让他们放心地求助于陌生人,热心地帮助于陌生人。」
社会为孩子付出的足够多,为了是孩子能够安全成长,将来继续回报社会。「信任感」和「责任感」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意识和集体意识,他们会认识到破坏秩序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因为他们必须自己收拾残局。类似意识被扩展至更大的社会公共场所,就能解释为什么日本的垃圾分类如此的彻底,街道如此干净,而犯罪率又如此的低了。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成年人因为社会的信任度而放心让孩子们去探索世界,而孩子们则通过自我感触和学习更加深了这种社会安全感的未来,而从这方面看来,孩子的「独立性」却不是这一过程的最重要的获得了。
日本的「独立教育」有着「社会信任」的支撑,而「社会信任」又是一代又一代从小培养起来的。人们从幼儿园开始接受的教育就是大家一起劳动,互相帮助,群体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服务他人,帮助他人,这种理念使得整个国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认识到了这一点,或许我们能够改变些什么?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这5篇文章你看了吗?
▶新加坡一女子研究了一夜iPhone8,发现一个难以接受的事实……
▶来新加坡久了,你都变这副德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