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历史
一、古代新加坡与“狮城”传说
关于新加坡早期的历史文献记载非常少,往往只有寥寥数语且称谓各不相同。关于新加坡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3世纪的中国文献中,新加坡被称为蒲罗中,意为“半岛末端的岛屿”。在8~14世纪,新加坡是苏门答腊的古帝国室利佛逝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贸易中心。长期以来,不断有中国舢板、印度船、阿拉伯独桅帆船、葡萄牙战舰和武吉士人的纵帆船造访新加坡。据史料记载,1320年,中国元朝曾派人到“龙牙门”寻找大象,1325年“龙牙门”派使臣到中国。“龙牙门”就在今新加坡南岸的岌巴港。1330年,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首次来到新加坡岛,在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将之称为“单马锡”,当时已经有华人居住。
15世纪,新加坡曾经是室利佛逝王朝的王子拜里米苏剌所建立的马六甲苏丹国的一个组成部分。
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了马六甲,马六甲苏丹国灭亡。马六甲苏丹马哈茂德·沙阿率领军民转移到了柔佛等地,后来建立了柔佛王国。18~19世纪,新加坡处于柔佛王国的统治之下。
二、英国殖民统治时期(1819~1942年)
18世纪中叶,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其船只停泊、维修的港口,以利于在与荷兰人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他们通过东印度公司分别在槟榔屿(现马来西亚槟城)和马六甲建立了贸易据点。1805年,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爵士被派往槟榔屿,作为东印度公司在该地的代表。1819年1月29日,莱佛士出发去廖内群岛寻找一个可供从英国或印度前往中国的英国商船停靠的港口,途中他登上了新加坡岛。同年2月6日,他和柔佛苏丹(当时新加坡的统治者)及天猛公签订了一个正式的条约,规定英国每年付给这两个人各8000西班牙元(当时通用的货币),以获得在这里建立一个贸易港并在岛上定居的权利。正是由于莱佛士的远见,他被尊为新加坡的奠基人。
到1823年,新加坡已经大大超过英国政府的预计,跃居槟榔屿之上成为往来该地区船只的首要停泊港口。1824年英国和荷兰签订条约,对该地区的势力范围进行了划分,规定马来亚和新加坡归属英国,之后新加坡岛由柔佛苏丹转让给英国,新加坡沦为英国殖民地。此后新加坡的自由贸易政策吸引了亚洲各地甚至美国和中东的商人,成为英国在远东地区的转口贸易商埠和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当地人口也从150人猛增至1万人。到1825年,在这个岛上进行的交易总值已经超过了马六甲和槟榔屿的总和。新加坡作为著名的自由贸易港,吸引了来自中东、欧洲和美国的贸易商。1826年,新加坡、槟榔屿和马六甲合并成为海峡殖民地,使得这三个港口的贸易都得到快速发展。1832年,新加坡成为这个殖民地的行政中心。
此时,新加坡的经济已得到繁荣发展,吸引了大量华人、印度人和马来人到此淘金。新加坡人口开始快速增长,到1860年人口已达到8万。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以及电报和蒸汽船的发明加强了新加坡作为东西方贸易中心的地位。1870年以后,新加坡成为世界主要橡胶集散中心。
到了20世纪,随着包装工业和汽车业的发展,西方各国对锡和橡胶的需求日渐增长。新加坡有利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全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三、日本占领时期(1942~1945年)
1941年12月8日,新加坡遭到日本炸弹的轰击。1942年2月,日军穿过柔佛海峡进入新加坡,英军不敌日军,新加坡落入日本人手中。日本人将新加坡改名为昭南岛(南国之光的意思),开始了为期三年零六个月的殖民统治。由于新加坡华人华侨曾大力援助中国抗日,又组织义勇军进行抵抗日军入侵新加坡,因而遭到日军的忌恨和疯狂报复,大量新加坡华人在日本人的大肃清运动中被杀。期间,由于日用必需品短缺,很多人死于营养不良和疾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5日,英军东南亚战区统帅蒙巴顿将军以“接受日军投降”和“维持秩序”为由,率军占领新加坡,重新恢复英国的殖民统治。
四、迈向自治与合并(1945~1962年)
英国殖民者虽然卷土重来,但他们面对的是与战前完全不同的局面。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新加坡人民痛恨殖民统治,强烈要求掌握自己的命运。1946年1月,英国发表《马来亚和新加坡——关于未来的宪法的声明》,当年12月又发表《马来亚政制建议书》,其内容是实行“新马分治”,新加坡成为英国的直属殖民地,而马来半岛(包括槟榔屿和马六甲)则成为马来亚联盟。
随着民族主义反抗情绪的不断增长,反殖民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不断推动新加坡走向民族独立。1948年3月,新加坡举行立法议会大选。4月立法议会成立,在22个席位中拥有6位民选议员。1955年4月,由社会党和工党联合成立的劳工阵线成立了首届民选政府,劳工阵线领袖大卫·马绍尔任首席部长。
1956年3月12~18日,新加坡爆发“独立运动周”,20多万各族人民在独立意见书上签名,要求结束殖民统治,实现独立。由马绍尔率领新加坡各党派联合组成的13人独立代表团赴伦敦与英国政府就独立问题进行谈判,但没有取得成果。马绍尔回国后辞职,他的副手林有福接替他任首席部长,并继续与英国政府就新加坡自治问题进行谈判。1958年4月1日,双方达成协议,签订《关于新加坡自治谈判报告书》。1958年5月,英国和新加坡共同起草了《新加坡自治法案》;8月1日,《新加坡自治法案》通过;11月,英国女王颁布了该法案。
1959年新加坡再次举行大选。人民行动党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在51个议席中占据了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政府成立。人民行动党秘书长李光耀律师出任新加坡首位总理。
1961年5月,马来亚首相东古·阿卜杜尔·拉赫曼提出建立马来西亚联邦的主张。马来西亚联邦将包括马来亚联邦、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北婆罗洲)和文莱。李光耀欣然接受了这一主张。李光耀认为,在政治上,通过参加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可以尽快结束殖民统治,赢得独立;在经济上,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加坡与马来亚的密切的经济联系,利用马来亚的原料和市场,加快新加坡实现工业化的步伐。1962年9月1日,新加坡就是否并入马来西亚联邦进行公民投票,结果73.8%的人赞成合并。
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联邦成立,原先计划中的文莱没有加入。新加坡成为联邦中的一个州,但享有教育和劳工方面的一些自治权。
五、独立建国后的新加坡
新加坡和马来亚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合并,但合并后双方的分歧逐渐明显,最终导致分离。
新加坡是马来西亚联邦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它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马来半岛这一腹地。合并以后,因为害怕来自新加坡的竞争,马来西亚联邦内迟迟没有取消各地区的关税,建立共同市场。中央政府投资兴建的企业一般都安排在马来亚部分,引起新加坡的不满。按照合并前达成的协议,合并后新加坡收入的40%应上缴中央政府,60%留给自己支配。但中央政府觉得新加坡在这方面太特殊,一直企图拿走这60%的留成。
在中央政府领导人选、联邦中央议会议席分配上,新加坡认为自己的代表性不够。新加坡的政党是人民行动党,马来亚的执政党是由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的三个主要政党组成的联盟党。新马合并后,这两大政党都到对方的地域开展活动。双方虽然没有动摇对方的政治地位,但忧虑和不安在增长。马来亚方面尤其担心人民行动党的影响力。在1964年4月马来亚的选举中,马来亚民族统一机构的一些领导人诬称李光耀“搞中国沙文主义”、“敌视马来人”,企图在马来亚建立华人统治。当年的7月和9月,在一些马来民族主义者的鼓动下,新加坡的马、华两族连续发生流血冲突事件,经拉赫曼和李光耀会晤协调后冲突虽然停止,但两族间的关系依然紧张。最核心的问题是,双方在关于建立联邦国家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上的看法截然不同。
1964年11月,李光耀在人民行动党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建立统一的马来西亚民族,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这一主张遭到马来亚统治集团的坚决反对。马来亚民族统一机构一贯强调马来人特权,要求建立马来人的马来西亚,他们甚至提出要逮捕李光耀。至此,双方矛盾已经无法调和。为避免发生民族冲突的悲剧,拉赫曼政府断然决定让新加坡分离出去。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宣布成为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新加坡共和国成立以来,实行议会共和制,一直由人民行动党执政。
新加坡独立后,一直表示要在适当的时候与中国建交。1990年10月3日,中新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新加坡主要旅游景区景点
(1)圣淘沙。位于新加坡岛南面5000米,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1600米,面积3.47平方千米,是新加坡第三大岛。曾是英国海军基地,原名绝后岛,1972年开辟为旅游区后改成现名。“圣淘沙”是马来语“宁静”、“和平安宁”的意思。热带阳光、海滩海浪、鱼类、蝴蝶、历史遗迹、艺术表演等,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使圣淘沙成为新加坡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名胜之一。岛上的主要景点包括英国海军遗迹西洛索堡,展示新加坡人航海业发展和新加坡港成长历史的海洋博物馆,拥有各种海洋动物的珊瑚博物馆,收藏3000多种蝴蝶的昆虫馆,每半小时人工喷发一次的火焰山,艺术中心,喷泉花园,亚洲村,梦幻水上乐园,以及表现先驱人物、传统习俗、二战中英军向日军投降和后来日军向盟军投降场景的蜡像馆。2000年底又增设太空游乐园,游客可乘气球升空鸟瞰新加坡市景。
(2)鱼尾狮公园。位于新加坡河口左岸,建于1972年。这里矗立着一尊狮头鱼尾塑像,高8米,重40吨,是新加坡雕刻家林浪新1964年为旅游局设计的形象性标志。口喷泉水的狮子象征新加坡是座“狮城”。鱼尾象征古城“淡马锡”,代表新加坡是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游客站在塑像底下,既可远眺海面,也可回望新加坡繁华迷人的市景。公园周围地带聚集了新加坡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如滨海艺术中心、政府大厦、高等法院、维多利亚剧院、莱佛士铜像等,为游客必到之处。
(3)新加坡植物园。位于新加坡东陵区荷兰路附近,是世界闻名的热带植物园之一。它建于1859年,因为是英国人莱佛士所创办,故当地人称为“红毛花园”。植物园占地3200平方米,以研究和收集热带植物、园艺花卉而著称。胡姬花是园内最有特色、最吸引游人的一个植物品种。园中有专门种植胡姬花的花圃,花圃内展出有2万多种胡姬花。
新加坡植物园曾见证过一次载入史册的、植物学研究领域的重大事件。该园曾把原产于巴西的三叶橡胶引进,并成功地培植起来,从而一举改变了东南亚经济,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成为世界主要的橡胶生产地。
(4)裕廊飞禽公园。位于新加坡西部裕廊镇贵宾山坡,是世界著名的鸟禽公园之一。1971年开放,占地20多公顷,设有95个鸟舍、6个池塘和10个鸟禽可以随意飞翔栖息的园地,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60多种、8500多只不同的鸟禽,甚至有来自南极大陆的企鹅。在这个人工的“世界最大鸟笼”里,各种鸟类自由觅食,尽情嬉戏。游客可徒步观赏,也可乘车游玩。公园每天举行4场飞禽表演。
裕廊飞禽公园的鹦鹉
(5)天福宫。位于市区源顺街,是新加坡最古老的中国式庙宇之一。1821年先有了土庙,1839年正式建殿。宫内正殿供奉天妃,也就是海神“妈祖”,因此又称妈祖宫。此外还祭祀千手观音、孔子、伽蓝、开漳圣王和城隍爷等。悬挂中国光绪皇帝御笔“波靖南溟”匾额,另有一块中国清朝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题写的“显彻幽明”匾额。这里很长时间都是福建会馆的所在地,今仍属福建会馆管辖。天福宫于1906年和1976年两次大规模修缮,1998年又耗资380万新元进行修复,并新增了释迦牟尼像,于2001年1月23日即当年的农历除夕重新开放。
(6)1819年,莱佛士来到新加坡时,因为开垦之需,从中国的广东、福建沿海一带招募了大批的劳工。这些劳工也是今天的新加坡华人的先辈。最早的华工就聚集在牛车水。“牛车水”因华人每日都得用牛车运来淡水洗澡、饮用和冲刷街道而得名。
牛车水的建筑都是两三层高的旧楼房,大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屋顶覆盖中国式的瓦,柱子呈中国广东风格,而窗户和房屋上的装饰及一层的走廊却是18世纪古罗马的样式,这种奇特的建筑混合体被称为“巴拉斯式风格”。
如今的牛车水,已成为游客感受新加坡“唐人街”文化内涵的某种形象标志。
(7)小印度。小印度指的是新加坡市区实龙岗路及其周围一些街巷在内的印度移民聚居地。20世纪20年代时,美国人贝里斯提拥有并控制着这一地区。当时为了开垦甘蔗园,他从印度招来了很多泰米尔裔劳工,后来他的生意失败了,这片土地也被废弃,印度劳工们便在此建立他们的家园,将其看作自己的乡土,“小印度”之名便由此而得。
小印度成为新加坡的一大旅游热点,是因为这里有浓郁的印度生活气息。一进入小印度,耳畔是风格独特的印度音乐,周围是那种让人沉迷的强烈的香料气味。商店里陈列着银器、铜器、具有民族特色的珠宝、茉莉花环和丝制纱丽等,其价廉物美让游客满心欢喜。小印度区域还有两处胜迹,即维拉玛卡里雅曼兴都庙与千灯寺。
新加坡饮食文化习俗
许多新加坡华人是中国东南沿海移民及其后裔,因而在饮食上比较喜欢甜食,尤其是广东菜。高层知识家庭早点喜欢吃西餐,主食爱吃米饭和包子,不吃馒头,下午一般要吃些点心。橘子蛋糕是华人喜爱的甜食。华人爱吃的菜有鲨鱼片、油炸鱼、炒虾仁、咖喱牛肉、鱼香茄子等。新加坡乡土菜“娘惹菜”是用猪肉和晒干的蕈加上椰子果乳、红辣椒等调制而成。
马来人遵从伊斯兰教习俗,禁酒,不吃红肉,不吃宰杀前已死的动物的肉和血,爱喝咖啡和红茶,爱嚼槟榔。他们以大米为主食,爱吃带辣椒的菜,尤其爱吃咖喱牛肉,还爱吃一种发酵过的臭豆。马来菜常用椰奶和辣椒作配料。有一种“三巴”辣椒糊,是用番茄、蒜、胡椒、盐等制成,味道刺激。著名的小吃有沙嗲烤肉串,它是将一串串腌好的牛肉、羊肉或鸡肉在火炭上烤熟后,再蘸上用花生及椰浆调制而成的沙嗲酱,吃起来非常美味。
马来人招待客人只用冰水或茶水作饮料,而不用酒。就餐时,男子两脚交叉在前,盘腿而坐,妇女则屈腿而坐。用餐时,马来人习惯用右手取物,不用左手。在马来人的文化中,左手被认为是不洁净的。因此,用手取食,一是不能用错手,二是用餐前必须洗手。忽视这些细节,会被人认为不礼貌。
印度人爱吃大米饭和印度罗提(Roti)饼,饮红茶、咖啡、冷开水,禁食牛肉,也不食蛇肉。面粉加红糖、用油炸做成的“甜肉”,是印度人尤其是老年人喜食的风味小吃。印度菜大部分使用一种叫马沙拉的调味品,它主要是提取植物的根、叶、果实、种子制成,放入食物中以增加香味。
印度菜有15种以上的传统烹调方法,大体可分北印度菜和南印度菜两大菜系。北印度菜味道比较温和,辣味适度,主要与虾、羊肉、鸡肉、蔬菜等和咖喱饭一起吃。宫廷菜坦德利鸡(用酸奶酪炙烤的小鸡肉)是北印度菜的代表之一。泰米尔人常吃的南印度菜味道强烈、辛辣,将虾、羊肉、蔬菜放在香蕉叶子上和咖喱饭一起吃。
新加坡人有吃午茶的习惯,这是当年英国人传入的习俗,但新加坡人又加入当地的特色。午茶除传统的蛋糕、三明治、红茶外,点心还有面类、比萨饼、炸鸡、马来点心,饮料还有中国绿茶、咖啡、豆奶等。
新加坡餐饮业首创的一大特色就是“小贩中心”。这是一种类似中国夜市的美食中心。它把售卖各式各样熟食的小贩摊点都集合到一个屋檐下,食客们在一个地方,就可以同时吃到新加坡几乎所有种类的地道美食。“小贩中心”一般都有上百个摊位。一个个食摊依次排列,提供不同菜肴,现做现卖,确保新鲜。
“小贩中心”的前身就是路边摊。政府出于卫生和管理的角度,逐渐将所有的路边摊归拢,统一集中起来。其实从路边摊到“小贩中心”,不单是多了遮风挡雨的坚固顶盖和洁净的环境,有了整齐划一的坐椅和摊位,也无形中发展出了新加坡独有的庶民饮食文化。
新加坡民族传统节日风俗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节日也丰富多彩。在新加坡,各个民族大都保持着各自的传统习俗,并相互融合。新加坡的法定节日有10个,分别是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卫塞节、开斋节、哈芝节、圣诞节、耶稣受难节和屠妖节。春节放假两天,其他节日放假1天。全年带薪假日共11天。
1.春节
春节是中国的农历新年,也是华人最大的传统节日。因新加坡华人主要是中国东南沿海移民及其后裔,所以新加坡的春节习俗与中国福建、广东、海南比较相似。节前大扫除,装饰房间。门上贴春联,贴“福”字,寄托对新年的期盼和祝愿。在客厅摆上一盆桃花、银柳或橘子树,桃花象征幸福,银柳象征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橘子象征大吉大利。腊月二十四日送灶王。大年三十日吃团圆饭,给小孩压岁钱,守岁。初一拜年,给红包,吃甜花糕。春节期间,一般公司、商店也贴春联和摆放桃花、银柳或橘子树,祈求新的一年生意发达、万事如意。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每逢春节都要举行大型的“春到河畔迎新年”的活动。
2.端午节
端午节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是为了纪念中国著名爱国诗人和杰出政治家屈原。每年端午节到来之时,人们把米团扔进大海,据说是为了吸引那些鱼和海怪,以防止他的躯体被吞食。在新加坡,端午节庆祝活动最出色的部分就是东海岸公园的国际龙舟邀请赛。在这一年一度的节日中,来自世界各地的龙舟队伍云集于此。
3.中秋节
华人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中秋节。节日期间,当地的孩子们拿起传统的五颜六色的灯笼到处游玩,而各种各样的月饼是人们自己享用或送礼的应节食品。到了夜晚,裕华园就成了节日焦点,因为这里通常有传统灯笼展和猜灯谜的活动。
4.开斋节
马来人最重要的节日当属开斋节,每年回历九月,穆斯林从日出到日落都要禁食,戒食一个月后见到新月才可开斋。新加坡的开斋节极为隆重,伊斯兰教徒一大早就进行祷告,男女老少皆沐浴更衣,然后探亲访友,举行庆祝活动。每个家庭还要向穷人施“开斋捐”,而且还会点亮一盏盏彩灯,准备好以椰叶包裹的米糕、以椰奶烹煮的牛肉、椰肉炒红辣椒等丰盛的菜肴。和中国新年一样,伊斯兰教徒也在这期间打扫住屋、拜访亲友、添购新衣、准备特殊食品,并且恳求长辈原谅晚辈的过错。
5.哈芝节
哈芝节也称宰牲节、古尔邦节。按伊斯兰教历法,每年的12月10日是宰牲节,以纪念先知亚伯拉罕为真主所作的奉献。穆斯林聚集在清真寺祈祷后,便会举行“献祭”仪式。仪式中会将人们奉献的羊宰杀,其中三分之二的肉分发给穷人,剩下的肉分给那些奉献祭品的人。这种方式使整个穆斯林社会团结一心,互相照顾。余下的时间穆斯林会用来走亲访友。
6.屠妖节
屠妖节,或称为灯节,是印度教教徒庆祝光明战胜黑暗、正义击败邪恶的节日。屠妖节亮灯仪式标志着庆祝活动的开始。节日期间,家家户户会把房屋打扫干净,在住屋周围点上灯,迎接守护神和幸运女神。印度教教徒会举行盛大庆典,用车载着神像游行庆祝。有些教徒身上负着铁架,刺着银针,向神表示谢恩或赎罪。节日期间,人们去寺庙做祷告。每个家庭也会烹煮香浓四溢的节日佳肴。庆祝中心在小印度一带,小印度的寺庙和街道用彩灯和花环精心装饰,再加上五彩的拱门,整个地区被点缀得格外绚烂。
7.卫塞节
卫塞节是佛教的重要节日,时间是5月10日。佛教有佛诞节、佛成道节和佛涅槃节,分别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成佛和圆寂。东南亚国家把这三个节日合在一起,称卫塞节。节日期间,佛寺要举行法会等宗教活动。
8.圣诞节
圣诞节是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时间是12月25日。节日前,人们用灯光和烛火装饰房间和常青树(圣诞树),寄送贺卡,向小孩和穷人赠送礼物。节日期间,家人尽量团聚,并走亲访友,互相馈赠。圣诞节一般和公历新年连在一起庆贺。
9.耶稣受难节与复活节
耶稣受难节是在每年四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纪念耶稣牺牲的节日,是一个庄重的节日,受难节之后的星期日便是复活节,庆祝耶稣的复活。受难节与复活节都是纪念和感恩的节日。
社交礼仪和禁忌习俗
去新加坡旅游前应该知道当地人的社交礼仪和禁忌习俗,在新加坡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独立以后,政府奉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同时发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提倡文明礼貌,使新加坡社会逐渐形成相互尊重、民族和睦的良好风气。
(一)社交礼仪习俗
1.日常交往礼节
在日常交往中,要注意衣着整洁,讲究卫生。衣着邋遢,不刮胡须,会被人轻视,或被认为是对对方的不尊重。收到礼品时,要本着礼尚往来的原则,回赠同等价值的礼品。礼品要注意包装。送礼应用右手以示郑重。除非对方要求,一般不要当面打开礼品。
2.见面礼节
新加坡人见面时,通常互相握手。熟人见面也可以点头示意。印度人见面时一般是双手合十致意。马来人则按伊斯兰教习俗,双手合在一起,互相在手面手背轻拍几下,然后把手贴住额角或嘴唇。
称呼方面,对男性可称先生。如果对方年龄较大,则年轻者应称年长者为老先生或某老。如果知道对方的职位,可直接称呼某经理、某总经理、某董事长等。对女性可称呼小姐,对年长女性可称女士。如果知道她的职务,也可称某经理、某总经理、某董事长等。
3.谈话礼节
同人谈话时,一定要认真倾听,目视对方,以示尊重;不要东张西望,更不要随意打断对方说话。在新加坡,谈话时双手贴在臀部,是表示你在发怒的姿态。除非你真在发怒,否则千万注意不要把双手贴在臀部。
4.宴请和聚会礼节
新加坡人招待客人,一般是请吃午餐或晚餐。如果赴宴,可以带一束鲜花或一盒巧克力作为礼物。客人的言谈举止应稳重有礼。如果在主人家做客,吃完饭应主动帮助收拾和清洗餐具。与马来人、印度人一起吃饭时,注意不要用左手。
(二)日常禁忌习俗
1.生活中的行为举止禁忌
新加坡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与人交往时,尽量不要询问和谈论个人的性格、配偶情况、宗教信仰等,因为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新加坡有自己的政治社会特色,所以也不要议论当地的政治或民族、宗教方面的问题。
新加坡人不喜欢听“恭喜发财”的祝词,因为他们所理解的“发财”是发“不义之财”。和其他大多数东南亚国家一样,新加坡人视头部为心灵所在,头被人触摸即被视为受到侮辱。千万不要摸别人的头尤其是小孩的头以示亲热和善意。
在色彩方面,绝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非常喜欢红色。他们认为,艳丽夺目的红色,是庄严、热烈、喜庆、吉祥的象征,而且还具有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黑色、紫色不为新加坡人所欢迎。在他们的意识里,黑色、紫色代表着不吉利。另外,新加坡人对白色也普遍看好,视之为纯洁与美德的象征。新加坡目前的国旗,就是由红色和白色两种色彩构成的。
就数字而论,新加坡人对“4”与“7”这两个数字的看法不太好。这主要是因为,在华语中,“4”的发音与“死”相仿,而“7”则被视为一个消极的数字。
在日常生活里,新加坡华人对传统民俗非常讲究,吉祥字、吉祥画在他们的周围随处可见。最受他们喜爱的吉祥字有“囍”、“福”、“吉”、“鱼”等。最受他们欢迎的吉祥画,则有表示“平安”的“苹果”,表示“和平”的“荷花”,表示“力量”的“竹子”,表示“幸运”的“蝙蝠”等。
新加坡是多民族国家。马来人多信奉伊斯兰教,不养猪,不吃猪肉,只吃食草类动物,如牛羊肉。印度人则视牛为圣物,不杀牛,不吃牛肉,而吃羊肉和猪肉。
2.宗教活动中的禁忌
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非常神圣。非穆斯林如要进入,必须事先征得同意,并由穆斯林陪同。进入时须脱鞋,并从右门进入。
新加坡注意维护宗教的严肃性,尊重各宗教的创始人,反对使用如来佛的形态和侧面像,禁止在商业活动中使用宗教名称或象征性标志。
3.政府禁令和民间避讳
在新加坡,人们普遍讲究社会公德。政府通过采用“法”与“罚”这两大法宝,去促使人们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在今日的新加坡,讲究社会公德,可以说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去新加坡时,对于这方面的情况,必须心中有数。例如,在新加坡,公共场所不准嚼口香糖,过马路时不能闯红灯,“方便”之后必须拉水冲洗,在公共场合不准吸烟、吐痰和随地乱扔废弃物品。不然的话,就必受处罚,需要交纳高额的罚金,搞不好还会吃官司,甚至被判笞刑鞭打。
新加坡提倡节约,在饭店吃自助餐,取到盘中的食品应全部吃完,否则会受到按餐费加倍的处罚。
新加坡政府廉洁,精英治国,勤奋高效,法制健全,政治稳定,种族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政府推行自由贸易,不断引进人才,积极发展科技、教育和经济,加上新加坡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加坡迅速崛起,成为东盟国家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