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毒共存”的新加坡,能为世界蹚出一条路吗?

最困难的是集体思维的“转变”:接受会有人染病死亡,接受“不打疫苗被区别对待”

撰文:燕小六

国内还在为能不能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吵得不可开交时,当地时间8月10日,新加坡正式进入“与病毒共存”的“预备期”。这比该国早先计划的“迈入新常态”,提前了8天。此时新加坡已经完成总人口72%的足剂新冠疫苗接种。

根据新加坡联合领导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以下简称“抗疫小组”),达成“与病毒共存的新常态”分4个阶段,包括预备期、过渡期A、过渡期B,及成为“具有抗疫韧性的国家”。

其中,“预备期”时长约1个月。相关部门会在此期间采取一整套措施,包括逐步放宽社交活动和旅游等防疫措施,缩短确诊病例的住院天数,允许更多人在家隔离。

选择“与病毒共存”,意味着新加坡不再追求阻断和“清零”。8月10日,该国新增53例本土确诊病例,有近28.3%(15例)“找不到感染源头”。

目前,新加坡仍有118个活跃感染群。其中,首现于7月中旬的“裕廊渔港感染群”,累计确诊感染已达1149例,被形容是“解封过程中的重大挫折(major setback)”。

由于该感染群导致防疫形势不见好转,7月22日,新加坡收紧防疫措施,重回“高警戒解封第二阶段”,禁止堂食、只能两人外出、暂停所有需要摘下口罩的活动。

新加坡政府解释说,暂时收紧防疫措施和退回解封第二阶段,主要是为争取时间,让更多的人接种疫苗,然后逐步放松。

“我们是小心翼翼地松绑,一步一步走,摸着石头过河,以平衡生计和安全。” “抗疫小组”卫生部长王乙康认为,最困难的是集体思维的转变。“请公众不要把焦点放在每日新增病例数字上,因为确诊病例高不一定代表有更多人患上重症或死亡。”

“与病毒共存”的新加坡,能为世界蹚出一条路吗?

因暴发“裕廊渔港感染群”,7月22日-8月18日,新加坡重返高警戒解封第二阶段,收紧防疫措施。/联合早报

新加坡防疫松松紧紧,新冠死亡率比流感还低

疫情大流行至今,新加坡的疫情防控模式在收紧、放开中反复,总体呈现为“刀尖上的舞蹈”:坚持快速检测、追踪、阻断病毒传播,以防止感染、严重疾病和死亡人数的无序上升,但最大程度地维持基本经济活动、社会生活和对外开放,保持各级教育机构开放。

2020年10月,新加坡率先于全球推出“旅行泡泡”(又称为“旅行桥梁”或“旅行走廊”)。“旅行泡泡”针对那些来自疫情已受控的国家和地区旅客,称可以免除入境等待期,可自由往来两地,无需强制检测或隔离。

《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的防疫策略有其经济考量。

早在今年6月,新加坡官方抗疫三人组(贸工部长颜金勇、财政部长黄循财和卫生部长王乙康)于《海峡时报》联合撰文指出:“新冠病毒很可能会成为地方性流行病。这意味着新冠病毒会继续变异,并在社区内存活下来。”

那么,若遵循疫情“零容忍”“清零政策”,将严重打击新加坡这样高度依赖国际贸易、商业和旅游业的开放型经济体。

从全球范围看,新加坡时松时紧的防疫,成果显著。根据新加坡卫生部2021年8月11日14时信息,该国累计确诊新冠感染65836例,死亡42例,粗死亡率为0.064%。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信息,在美国,65岁以上老人的流感相关死亡率为0.03%-0.15%(30-150/100,000)。而在同样选择“与新冠共存”、已全面开放的英国,粗死亡率约为0.3%。

同日,新加坡重症监护室收治患者共11例,较前一天增加3例。有32人需要氧气支持。这43人被称为病情严重或危重,未接种疫苗率达86%(37例)。其中,34人年龄在60岁以上。

“与病毒共存”的新加坡,能为世界蹚出一条路吗?

截至8月11日,新加坡收治重症监护(橙色柱)和需要氧气支持(蓝色柱)的情况。/ Ministry of Health Singapore

基于上述数据,《联合早报》指出,新加坡已基本实现让新冠冲击减至与流行性感冒一样的水平,具备大幅度降低疫情威胁的能力。

“推动大范围疫苗接种后,虽然人们仍会受到感染,但由于重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多数确诊者都可以在家隔离、康复。政府会把焦点放在有多少人患重病,有多少人被收治于重症病房,有多少人接受插管治疗等。这和我们现在监测流感的方式一样。更多的防疫措施可以松绑。” “抗疫小组”的财政部长黄循财等人于6月撰文称,这就是“与病毒共存”所代表的意义。

6月底,新加坡政府已表示,将逐步改变疫情监测模式,不再为阻断传播而试图追踪每例感染者的活动轨迹,也不会再详述感染者年龄、职业及确诊日期等。

如何“与病毒共存”?

在“与病毒共存”4个阶段的“预备期”(preparatory stage)期间,新加坡将针对部分人群开放堂食(每桌5人),允许其参加500人的大型活动,允许健身房、美容机构开放。

《海峡时报》称,“享有特别待遇”者分3类:完全接种世界卫生组织列入紧急使用清单疫苗的人群,接种时间达两周以上;康复时间不超过270天的新冠康复者;未完成接种疫苗、但实时检测呈阴性者。

同时,新冠肺炎诊疗相关程序将发生重大改变。首先,45-59岁接种疫苗后发生突破性感染的,若无症状或只出现轻微症状,将在社区护理设施进行治疗、隔离,或居家康复,而非送往医院。此前,新加坡在17-45岁突破性感染者中,已经这么做了。新加坡希望将“社区内康复”比例,提升至确诊总数的80%。

确诊病患的住院天数也将缩短。有研究显示,突破性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下降非常快,在确诊9天后即跌至无法检出水平。新加坡政府称,完成疫苗接种者若染疫并在隔离第10天康复,可提早出院,无需再加上无症状的3天。

若调整医疗措施、但重症患者没有大幅增加,8月19日,新加坡会扩大各项社会活动规模,50%的企业员工将能重返工作场所,人们到公共场所或不用再量体温。

该国贸工部长颜金勇补充,一旦评估本地医疗系统可能难以应付,就会放慢开放速度,甚至采取额外措施,以争取时间和空间,确保医疗系统能继续有效运作。“在过程中做出判断,而不是一个大动作立即解除所有限制措施。”

“与病毒共存”的新加坡,能为世界蹚出一条路吗?

图源:“红蚂蚁”

当本地80%人口完成足剂疫苗接种,新加坡将进入第二阶段“过渡期A”(transition stage A),进一步放宽旅游限制、经济和社交活动。

届时,已完成足剂疫苗接种者可出境游,至少能去那些新冠大流行成为地方性常态的国家。新加坡将相互承认彼此的疫苗接种证书。若出行目的地的新冠风险很低,已接种疫苗者返回后,或只需完成严格的新冠筛查就能回家,或在家履行7天的“居家通知”(类似中国“定点隔离”)。

未接种疫苗者也将有望出境,但必须严格遵守并履行当地和返回新加坡后的“居家通知”。

医疗系统在过渡期A仍保持稳定,政府会考虑进一步向“过渡期B”深化,直到最终进入第4阶段“与新冠病毒共存的新常态”。

不同于预备期和过渡期A,过渡期B和新常态的启动标准、防疫详情等待定。

此外,在新加坡现有说明中,未提及足剂接种疫苗的人出门是否要戴口罩,在室内外会否要保持社交距离等,“这应该还不是我们的选项。”《联合早报》评论。

“与病毒共存”的新加坡,能为世界蹚出一条路吗?

图源:“红蚂蚁”

“与病毒共存”的前奏:打疫苗、强检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分析,新加坡能够构思并执行“与病毒共存”策略,最主要的原因是新冠疫苗高接种率。

新加坡卫生部通报,截至8月8日,至少接种一剂疫苗的人口为81%,完成足剂疫苗接种的人口达72%。随着疫苗接种率提高,本地97.5%确诊病患皆为无症状感染或轻微症状。

为让疫苗接种更便利,8月10日起,12岁及以上的新加坡人、永久居民与持长期证件的外国人,都可到该国26个接种中心接种mRNA疫苗,无须预约。

“与病毒共存”的新加坡,能为世界蹚出一条路吗?

按年龄段,新加坡至少接种一剂疫苗者情况。图源:Ministry of Health Singapore

其次,新加坡不断强化快速检测策略。

目前,该国采用多重检测并行的方式,包括PCR核酸检测、抗原快速检测、呼吸检测,及污水检测等,力求以最快速度完成采样、尽早发现社区传播。按其规划,到2022年,新加坡的污水监测病毒点会从现在200多个,增至400个以上,扩大对劳工宿舍和住宅区的废水监测范围。

未来,新冠病毒的快速检测点将无处不在,机场、购物中心、教育机构等都会设置常规检测。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或成为“教育机构的学习样本”。

8月10日起,该校启动“定期快速简易检测”(Fast and Easy Testing,简称FET)。校职工和学生已收到学校派发的自助抗原快速检测仪,检测频率取决于疫苗接种情况及是否住校。

学校会通过一款APP,记录大家进出校园的次数,并结合数据分析、发出检测提醒。学生和职工也可通过该款APP,查询、登记快速检测仪领取情况。为避免人群聚集,还能预约领取时间。

已完成疫苗接种并住校的大一学生陈欣怡告诉《联合早报》,进入“新常态”后,检测成为一种社会责任。“每个人都应尽一份力,定期进行检测,尤其是在高密度的环境中。”

“我们也必须做好心理准备,新的变异株一定会出现。它们也许传染能力更强、致死率更高、而且能够成功攻破目前的疫苗防疫保护盾。这些变异株很有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感染群出现,导致我们必须不定时收紧防疫措施。我们正在为变异株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可能是追打加强针,也可能是引入更新型的疫苗。”王乙康等人表示,正在讨论新冠疫苗的持续接种计划。

“与病毒共存”的新加坡,能为世界蹚出一条路吗?

解封后,考虑到人员流动量,新加坡部分餐饮机构的每组堂食人数上限仍为两人。图源:联合早报

难题:12.5万高危人群始终未接种

FT中文网分析,从种种信息看,新加坡的疫苗接种现状存在漏洞。

截至8月2日,在该国70岁及以上者中,仍有26%还未完成接种,人数近12.5万。这一年龄段是新加坡最早开放疫苗接种的人群。

除年长者之外,其他年龄段者也普遍存在“不打族”。其“不打”的原因包括过度恐惧疫苗副作用;对疫苗有效率缺乏信心;存在“搭便车”心态,觉得只要周围人都接种了,就能建立“免疫屏障”,保护在人群中的自己。甚至,有些“不打”仅仅是因为“麻烦”。

以“KTV感染群”为例,感染者年龄在19-60岁。截至7月15日,在88名确诊者中,只有6人完成两剂疫苗接种。

新加坡政府为促成疫苗接种率达标,绞尽脑汁。针对年长者,卫生部门出动流动接种团队,深入邻里、在社区楼下设点。年长者只需下个楼,就能完成接种。

此外,政府已明确声明,在逐步开放边境和安全管理措施时,将区分接种和未接种群体。比如,已接种疫苗者可以参加5人的社交聚会,未接种者只能参加2人聚会。

已完成接种者,可5人一组,进行不戴口罩的较高风险活动,大型集会对其人数上限为500人。而未接种疫苗者在新冠检测达标的前提下,只能参加最多50人的社会活动。

该国人力部将开始接受“较高风险国家和地区”工作证件持有者及家属的入境申请,要求是入境前须已完成疫苗接种。

“(区分接种情况)是为保护未接种者和弱势群体,避免其感染病毒。(这类人)最好尽量减少参加大型活动的频次,避免去餐馆和健身房等容易接触到病毒的高风险环境。”新加坡政府声明。

来源:医学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