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开你几句玩笑,至于吗?” 这句话你小时候也听过吗?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你是不是也很不希望听到这句话?——“开个玩笑而已,至于这么认真吗?真小气!”
有多少人被玩笑弄得心里憋闷,又不好意思发作?
特别是当开你玩笑的人,是最亲的亲人时,那股憋屈劲儿只能窝在心里,很难释放出来。

1

禁不起调侃的孩子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在孩子的朋友面前调侃了几句“孩子胖了”,孩子就闹说自己自卑了,现在的孩子是不是太脆弱了?
原来,“孩子”已经20岁了。以前就因为父母在朋友面前说她胖闹过,说以后再也不带朋友回来了。
这次带朋友回来,一家人都挺开心的。
饭桌上没什么可以聊的,为了调节气氛,父母开始拿孩子开玩笑了,“这么胖以后工作怎么办“、”以后找不到对象“、”在家就死躺着“之类的。
在父母看来,这几句话只不过是调侃,为了在饭桌上助兴的。
结果,孩子在朋友面前一直笑着,朋友一走就翻脸了:“提高别人,贬低我有意思吗?别的家长怎么不这样?就你们一直说我一直说我!”
被孩子反驳的父母满肚子委屈,二十的大闺女,父母说几句都不行,太小题大作,心理太脆弱了。
Image
问题下边有1000+个回答,其中有一个回答只有一句话,却获得1万多个赞。

是说了几句吗?不是说了十几年了吗?

坚持十几二十年打击孩子,这届父母也是拼了!😱😱😱
还有人在回答里分享了自己“离家出走”的经历。
在姐姐的回门宴上,亲戚朋友们欢聚一堂,一切都很融洽,吃吃喝喝。在饭局终了的档口,爸爸开始调侃她:
“还是老大有出息啊,看俺这个老二,吃得太肥,干啥啥不行,好吃懒做,游手好闲……”
被数落的妹妹,大庭广众之下脸上有点挂不住,就跟爸爸说,“好啦好啦知道啦,快吃饭吧!”
激动的爸爸继续嘴瓢:“你看你自己,肥的跟猪娃子一样!我说错了吗?你姐这么有出息……”
妹妹觉得很烦躁,又尴尬,筷子一拍就离席了,找了个宾馆住了一礼拜,该吃吃该喝喝。
据女孩介绍,她跟父亲的关系还算好,可能是那次离家出走的经历触碰到了父亲。
即使他依然嫌弃自己胖,也不曾在外人面前批评她了。
Image
话说回来,父母在大庭广众调侃孩子,算不上什么大事,父母还可以给自己的行为冠上“恨铁不成钢”的光环。
毕竟,父母没有家庭暴力,没有不尽赡养义务。如果孩子真的因此大吵大闹断绝亲子关系,未免有小题大做的嫌疑。

但是孩子也要面子啊!一次两次的调侃,孩子在狼狈中应付过去,可能也就忘了。
一次次揭孩子伤疤,让孩子难堪,天天让孩子不舒服,就是父母不懂事了。

2

格外“刻薄”孩子的父母

在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少年说》里,有个女孩在勇气台上对妈妈喊话,让米粒妈印象深刻。
女孩有个闺蜜是全校第一的学霸,优秀的闺蜜是无数妈妈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其中也包括女孩的妈妈。
女孩在勇气台上对妈妈说:

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自己家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就是不断打击我,为什么看不到我的努力?

面对女儿的控诉,妈妈没有任何反思的意思,反而振振有词地说,“你的性格就需要打击,要不然你会飘的”。
听到妈妈对自己性格的总结,女孩并不认同,她说“激将法”对自己不适合,希望得到妈妈的鼓励。
但妈妈依然坚持,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她飘,打击她,是为了让她更强!

多么理不直气还壮的言辞啊!
Image
米粒妈想起《敞开心扉的少年》里,那个鼓动妈妈打孩子的姥姥。
当然,姥姥没有亲自打过孩子,她只是觉得,孩子就得打,不打不长记性。所以她经常给妈妈吹耳旁风,让妈妈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
在姥姥的脑子里,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孩子考得好,是打出来的,考得不好,是没打或是打得不够。
姥姥的逻辑,跟这位打击孩子的妈妈如出一辙。你表现好了,我得打击你防止你飘,你表现不好,是我打击得还不够。
米粒妈就发现啊,很多父母对待别人跟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对旁人很友善,对孩子则很“刻薄”。

Image
米粒妈以前有个同事,每次听他打电话的语气,就能判断出他是不是在跟他儿子对话。
只要他嗓门变大,开始咆哮,电话那头就肯定是他儿子,没有例外。
在他嘴里,儿子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学习成绩不好,体育不好,没有特长,天天就知道惹他生气。
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拿孩子跟别人比较:

别人家孩子2岁就背唐诗了,你怎么话都说不利索?
你闺蜜考全校第一,你能考全小组第一我就知足了。
一个钢琴老师教的,人家XX能得一等奖,你怎么连个鼓励奖都没有?

因为比的都是别人家的好孩子,结果就是失望不甘,之后又伴随着“刻薄”。
有句话叫“爱之深责之切”,因为爱得深沉,所以责备得急切?
不管是在大庭广众下被调侃的孩子,还是在家里被打击以防骄傲自满的孩子,让他们进步的方式,就只剩下调侃和打压吗?
Image
在《少年说》喊话的女孩终于没有说服妈妈,流着眼泪失落地走下勇气台。安慰她的不是最爱的妈妈,而是暖心的小闺蜜。
闺蜜帮她擦干脸上的泪水,抚摸着她的脸说:“你也是我的别人家的孩子。”
看到这一幕,米粒妈真的泪奔了。
当孩子在父母那儿得不到她想要的,就会从同伴和他人那里寻求帮助。
如果孩子遇到的都是小闺蜜这样暖心的人,能给孩子带来正向的抚慰。可如果孩子交友不慎,遇人不淑,则可能走上另一种道路。

3

打压是毒药,鼓励是养料
有个泰国的公益短片《豆芽引发的梦想》,只有短短几分钟,却足以震撼人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生活贫寒的母女,她们在菜市场卖菜,摊位前人少得可怜。同在一个菜场,有一家卖豆芽的生意却格外好。
女儿问妈妈:“为什么豆芽卖得这么好?”
妈妈说:“因为只有一个摊子卖豆芽。”
女孩眼睛一亮:“我们也可以种豆芽来卖吗?-
妈妈微笑着回答说:“我们试试!”这4个字,开启了小女孩新世界的大门。
Image
可豆芽不是那么好种的,母女俩连续两次都失败了,翻书才找到答案:豆芽要及时浇水。
母女俩一筹莫展的时候,屋外下起了大雨,年久失修的房子里也滴答滴答下起小雨来。

妈妈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她给塑料瓶扎上一些小孔,用小孔里缓缓流出来的水持续地给豆芽浇水。终于,豆芽种成功了。

女孩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她的人生,也从妈妈说“我们试试”,“没事儿,我们再试一次”发生了改变。
这个公益广告,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只上过小学四年级的妈妈,把女儿培养成博士,现在已经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了。

在短片的最后,女孩说:
妈妈说的‘我们试试’就像一剂神奇的养料,滋养着我的好奇心,让我的知识之树成长得无比繁茂。
Image
心理学先驱卡尔·罗杰斯说过,人的自我认知来自于两种评价源:内评价源和外评价源。
内评价源来自于自己对行动、工作、成就及行为举止的评价;外评价源来自于所处的环境,身边的人和事,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打压式教育,调侃式玩笑,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
被父母在朋友面前调侃的女孩,尽管她已经20岁了,依然会被父母的评价影响。
她不带朋友回家,是觉得父母的调侃让她在朋友面前没面子。父母习惯性的嘲讽,也影响到了她的内源评价。
如果她足够强大,她的内源评价足以克服一切外源评价,她就不必在朋友面前强颜欢笑,而是可以坦然地说,“我妈就是以打击我为乐”。
可惜,本该给她力量,给她养分的父母,却给了她一剂“毒药”。
Image
用豆芽开启梦想的女孩,如果妈妈在豆芽种植成功后担心女孩飘起来,就打击她:
“这次成功主要是运气好,你不能骄傲啊,你看人家爱迪生,都发明电灯了……”女孩的梦想也不会通过豆芽启航了!
妈妈的鼓励是一剂神奇的养料,对孩子的打压则是一剂毒药。
孩子不是脆弱得不堪一击,坚强也不是因为父母的狠心和打压。父母给孩子的鼓励和爱,才能让孩子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

最后,米粒妈想说,希望为人父母的都记住这10个字:鼓励是养料,打压是毒药!
把“你不行”换成“你可以”,孩子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惊喜。

作者简介:美国海归、海淀家长,畅销书作家。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新书《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荣登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

Image

※ 往期推荐 ※

十万火急!“我们一家三口中新冠,宝宝才7个月,当天新加坡医院床位已满……”

2021-11-02

Image

快抢!今年新加坡圣诞节,我找到了一个刷爆朋友圈的亲子活动~

2021-11-02

Image

信息量超大!新加坡每年或有2000人死于冠病,李显龙总理发出呼吁!

2021-11-02

Image

天呐!新加坡竟然新开了一家“农场图书馆”,太好玩啦!

2021-11-02

Image

Image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Imag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