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知识城的十年蝶变样本:从动工到投产仅用一年半,40亿财政重注知识产权

“知识城建立之初,众多企业和投资者一听说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纷纷打道回府。而现在,一听到是‘知识城’,这样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城,全世界各地的优质企业都主动前来投资、建厂,实现了从零到一。”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陈培进对此感受颇深。

2010年6月30日,中新广州知识城从8.08平方公里起步,奠基前这里曾是一片乡村郊野、阡陌田舍。十年后,中新广州知识城已经谍变为一个178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创新载体、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平台。

中新两国建交步入30周年,中新广州知识城也迎来第一个10年,下一阶段如何起步?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当前中新广州知识城正规划建设“一核两心三区多园”,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下一步将推动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研究院、新加坡智慧城市联合创新实验室等高端科技创新平台集聚落地。

加速形成千亿产业集群

实际上,作为中国-新加坡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中新广州知识城的今天是中新两国共同努力的成果。

目前,中新广州知识城已拥有8大支柱产业集群、数10所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和1382家企业,知识城已累计注册企业1524家,注册资本1333.83亿元,吸引了阿里巴巴大数据中心、中国移动华南研发基地、GE生物科技园、西门子等全球500强企业,在建79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近1700亿元,预计达产产值超过3000亿元。

在生物医药产业,知识城的百济神州等生物医药项目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了诺诚健华、绿叶、恒瑞、龙沙等30多个生物医药枢纽型项目在知识城落户,总投资超200亿元,预计总营收近千亿元。

百济神州是目前中国产能最大的PD-1生物药物生产企业。得益于在知识城的建设速度,百济神州把本应在2年、4年后开始的二期到四期的建设项目拉到今年同时进行,整体工程的完成时间足足提早了4年,超前实现产能4到5倍的增长。

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刘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去年12月开始到今年6月,我们的药物申请了五个治疗适应症,进入报批阶段,而且随时可以开始正式生产,造福广大的癌症患者。”

在半导体产业,知识城的粤芯芯片项目,是广东省唯一一条量产的12英寸晶圆生产线,也是知识城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的标志性项目。短短18个月,粤芯半导体从无到有建设投产,填补了广州缺“芯”的空白。粤芯动工建设后,已有80家集成电路企业链企业前来考察,32家企业注册落地,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已经形成。

一座知识城的十年蝶变样本:从动工到投产仅用一年半,40亿财政重注知识产权

粤芯半导体副总裁李海明直言,从建设厂房时的一片荒地,到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的迅速完善,粤芯周边的配套越来越好。粤芯也定会扎根知识城,在今年第一季度超额25%完成生产任务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为大湾区科技创新贡献“芯”动力。

知识经济走出创新路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国唯一的经国务院批准的“知识产权改革试验田”,知识城大力实施知识产权驱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知识产权综合改革工作,已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新广州知识城”模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第一批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和典型案例。

知识城目前是全国唯一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统一管理的园区和知识产权保护元素最集中的区域。在南起步区规划建设总占地622亩的知识产权服务园,聚集了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等各类知识产权机构100余家。其中审协广东中心专利审查结案能力突破每年17万标准件,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审协广东中心副主任董琤直言,中心非常赞赏知识城在知识产权综合改革方面进行的探索。目前知识城的知识经济发展要素高度聚集,在全国也居于领先地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获悉,在2020年广州市预算报告中,知识城更获得40亿元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用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园区。知识城中部区域规划建设科教创新城,面积2平方公里,计划引入13所科研院所,成为高科技人才培育、高校科技研发和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地。

据了解,科教创新城启动区面积450亩,目前已引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研究生院与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等一批科研院所,依托张景中、杜彦良、郑志明等八位院士领衔的顶尖人才团队,将于今年9月开始招生,首批研究生招生规模突破1100人。

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是中国和新加坡在知识产权合作上的一个成功项目,把新加坡的高科技研究的成果在中国转化。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余龙介绍说,该联合研究院已经孵化科技项目40余个,成立公司30多家。研究院通过1+1+N的方式链接大学的科研资源。现在已经链接了华南理工大学的产业转化能力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基础研究能力。未来还会加入更多的世界顶尖学府的科技力量。利用中国的市场、中国的产业链,在知识城把知识变成生产力。”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