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在分数之外,新加坡百年名校传承给孩子的是

(图片来自于RGS官方网页)

从女儿的成长看RGS莱福士女中

RGS(Raffles Girls’ School(Secondary),这个跻身于新加坡乃至亚洲数一数二的中学,在家长们的眼中和其他并列四大的学校一样,有着她传奇和神秘的色彩(其他三所分别是南洋女中,莱佛士书院(RI)和华侨中学)。

RGS2019年搬入新校址选择RGS是女儿的愿望,当年她去参加RGS 2017年的open house,心心念念地一定要等到著名的Raffles Cheer, 当时我真的不知道那是什么。 等到正式登场,那热情奔放的旋律和孩子们扑面而来的朝气也瞬间震撼了我,而我身边的这个小人儿,眼睛里射出的光芒让我知道,她选定了目标。

(图源于RGS官网)

我们可以先来感受一下这种震撼(这是中一开学拍摄的RGS的cheers,之后和RI的Cheers合并制作的)

曾经DSA RGS失利,当她以273+3的分数挺进RGS的时候,第一次,她感受到了努力之后的硕果是如此甘之如饴。

被分在一个仅有几个mainstream 学生的几乎全部GEP的班级,妈妈心里的喜悦和担忧也是并重的。

到今年中学生活过半,这两年其实与其说是陪伴,不如说是我在体验她的成长,感叹学校给予她的影响有如此深刻,并深深地感激。

独立的女孩们

中一前半年充满了兴奋和新鲜,CCA的参观,选择和选拔,足以让孩子们沉浸在一种特别的状态中,我们叫它PSLE后效应。每天奔忙于各种体验式的学习生活中,对于RGS的学习、CCA及各种programme的探索让她们过得充实而满足。然而开学没多久,小妞就陆陆续续病了前后2周,拉下了不少课程,错过了CCA的体验。报名的CCA甚至连选拔的时间也不能去。这时候我这个操心的妈妈想着问问老师看,是否能有返校后的补课可以申请呢?尝试问了班主任后,收到班主任一句简短的答复,让孩子自己去找老师约时间。这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Raffles要的是能主动学习,独立面对中学生活,学会自我安排时间的孩子,而不是妈妈庇护和各种操心下的娇弱花朵。

(RGS CCA,图源于网络)于是引导孩子自己主动向老师约时间,自己去跟CCA负责老师发邮件,解释不能去面试的原因并申请再次考核的机会。开始她也是有点胆怯,但随着第一个邮件的发出,后面的回复安排接踵而至,各种时间的冲突再次沟通,她顺利完成了第一次独立地安排学校的事务。 我感受到她的第一个成长,并由此更为欣赏学校老师的引导。而现在中三的她,每天被各种活动排得满满的,时间都安排得妥妥的。 如果有临时变化,她都要老师、学姐、同学、CCA、班委那边各种安排后才放心,我看到的是孩子在整个RGS的学习生活中,建立了很强的责任感和实干能力,计划性明显增强了,真正地独立起来了。

独立——何尝不是女孩们青春一道最为靓丽地风景呢。

自主学习

如果说小学阶段是父母多少用心,孩子就能出多少成绩的阶段。

那么到了中学就该是孩子学会自主学习的阶段了,就像搀扶著学步的宝宝,父母终要放手让她自己前行,而我们还张开双臂呵护左右。越到高年级,这种能力愈发显得重要,就像宝宝从平稳走路到尽情奔跑。

学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学生可以自己约老师进行补课或者答疑,绝不是强制的,老师也不会强迫孩子留下来补课。学校的网站提供了历年学校试卷供孩子们下载。如果想要多多练习,网站上资源非常多。

学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学生可以自己约老师进行补课或者答疑,绝不是强制的,老师也不会强迫孩子留下来补课

(图源于RGS官网)

所以说,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这些资源,孩子们能获得更多的帮助。

周围同学的影响力

家长们都在说青春期孩子难沟通,我的体会倒是未必。

如果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发展,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个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建立,社会化初步形成,更倾向于周围同学们的交往和相互学习。

如果周围的学习氛围良好,这种促进作用比我们做父母的每天唠叨几百遍都来得有效果。如果说学校搭建地自主学习的平台对于那些缺乏主动性的孩子来说可能是各种错过的话,那么我想说,周围同学向上的感召力,就是促进姑娘们主动学习的最好的催化剂。

(图源于RGS官网)

女儿所在的班级几乎都是高分。从她入学的第一天起,她就开始了解到,她的同学们动辄是280多,270多,有英文DSA的,有参加全球英国文学方面比赛拿奖杯回来的,也有当年新加坡排名前几的学霸。

她立刻意识到她有太多东西要向同学们学习。良好的学习氛围影响着她,她经常向同学们请教数学问题,同学们也都乐意相助。在这种良性循环的环境下,我感受到她被周围同学推动地开始主动学习了。

她常说“大家都那么好,我也不能落后了”(听到这句话,老妈简直想请她同学们吃冰激凌

)。

回想以前小学里,但凡有考得不理想时,她总会嘀咕一句“班级里比我不好的很多呢”,这真是天壤之别。有一天,她告诉我说“妈妈,我终于明白了,‘’昔孟母,择邻处‘’是真的有意义的,周围同学们都很努力,我也就被推动着也不能太差吧”。

作为母亲,我很感触,感触于她并非字面地理解了这句《三字经》里的经典语句,更是理解了周围相处的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有多大。

两年的学习生活,很多次她去同学家做project,很多次看孩子们在我家完成团队任务,我感受着这些孩子们的朝气,她们的无限创意,她们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她们尽力完成自己任务的责任心。

良好相处

携手共进

在进入学校之前,也曾听说过对RGS的这种顾虑。诸如会不会都太强了,大家会不会相互嫉妒或者拉帮结派欺负一些弱者?诸如是否都各自为阵只管自己的提高,而忽略集体或者是旁人……

说实话,这种状况其实在每个学校都会发生,看遇到什么人,遇到怎样的学校风气。我一向更欣赏能够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的孩子。学校是个小社会,我从未想过要将她保护成温室里的花朵,而是更欣赏她能够在各种状况中找寻自己的生存位置。

而实际上,我体会了一个相互帮助,共同促进的良性循环的集体。女儿生病,同学会把功课帮她整理得好好的,每个科目另外写了功课罗列,要帮她送来。女儿去美国参加OM全球总决赛,SAP的功课由搭档承担了大部分。等女儿回来两个人紧锣密鼓地抓紧时间完成。没有抱怨,更多地是理解、体谅和帮助。女儿很感谢她的搭档。

那个项目她们拿到了最高分。这种暖心的事情比比皆是,而享受着同学们关爱的姑娘们,更是学会了用暖暖的心去对待周围每一个人。

美丽的传承

RGS的姑娘们都很崇拜学姐,这对我来说是个很新鲜很奇怪的现象。

我不懂,我们初中时候哪里有崇拜过学长呢?而这偏偏是RGS的常态,每年中一入校,每个班级都会有中二的班级做对口班。她们会迅速地建立起社交群,学姐们会帮助学妹们更快地熟悉学校的生活。

妞中一考试之前,有学姐会分享当年的笔记给互助学妹的班级,学妹们都乐疯了。

我似乎感觉,小妞从此以后的笔记,都是整整齐齐,有配图有文字,莫不是受了学姐的感召吧。老母亲仰天长叹,“苍天呐,你小学里我就跟你说要记笔记啊,不听啊”。

学姐还和学妹有一对一的配对,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方式交流。我看到她用美美的信纸和信封,给学妹回信,帮助学妹解决新入学校的各种困惑。

有学姐的引路,中一的孩子们不会茫然,不会找不到方向。而中二的孩子们因为是学姐了,更要有个良好的榜样给学妹们呀。这样的良性促进,让孩子们更快地学会自律。

(图源于RGS官网)

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些还只是初中的孩子,能有这样的潜力可以挖掘。CCA通常是学姐带学妹,包括比赛训练的计划安排,实施,都是高年级学姐们安排的。

并有条不紊地实施著。作为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我,惊叹于孩子们的组织计划能力,更惊叹于她们的实施能力,好像老师成了观众,她们才是真正的主角。高年级带低年级,这样代代相传下去,怪不得,这些孩子可以如此自信,可以如此独立。我竟然开始羡慕起她们的初中生活。

这真正完美体现了学校的Mission:

(图片来自于RGS官方网页)

RGS的女孩们每一天都在学习著怎样逐渐走向一个领导者,怎样用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这是一种多么强大而优秀的传承啊。

(图源于RGS官网)

每一天,每个阶段,作为母亲,我都能感受到孩子的成长,感受到学校强大的魅力。还有太多未知的角落等待我们去了解,等待孩子们去探索。学校为孩子们搭建了太广阔的舞台,等著姑娘们尽情展现她们的风姿。我心里充满着感激和自豪,像孩子们一样,更爱RGS。

关于学校,有很多要说,关于妞的成长,有很多感触想说,以此作为她初中生活的一个纪念,也许若干年后,回首RGS度过的四年,是最美丽的青春年华。

妞妈

妞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三甲医院资深副主任药剂师。辞职后全家来新加坡,是个情商在线的理工女。

女儿目前中三,是个自信开朗的女孩。她很庆幸未曾缺席女儿成长的每个片段,近5万照片和成长记录,让她作为一个母亲更成熟、沉着和优雅。

感谢投稿

感谢妞妈的分享,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妞妈的厅堂与厨房。

*温馨提示:扫码后台回复“试卷”,获取名校试卷资料哦~

近期好文:

超全!PSLE干货大合集,辣妈细心的程度让人佩服!

家长投诉PSLE数学太难?不慌!奉送史上最全数学指南!

在新加坡,如何让孩子正向理解批评?北大妈+清华爸自有一套

想了解更多新加坡资讯

请扫码小编入群

备注:教育

欢迎多转发~

发帖时间: 未分类 归档位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