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全国上下一心以新加坡精神击败病毒

为阻断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在本土传播,新加坡下周起将实施一系列更严格的措施。所有提供非必要服务的工作场所,以及学校和学前教育中心都将关闭。

李显龙总理昨天(4月3日)下午4时透过电视、广播与面簿直播,向全国人民发表讲话,明确呼吁下来一个月是抗疫关键期,国人尽量不要出门,若要外出也应戴上口罩,避开社交接触。这是他第三次就冠病疫情向全国发言。

以下为李显龙全国讲话华语全文:

各位同胞,大家下午好!

目前的最新情况

我上一次针对2019冠病疫情发表全国讲话,是在三个星期前。此后,新加坡每一天的新确诊病例开始增加。之前,我国每一天的新病例一般上少过10起。但是,过去这两个星期,即便我们调整了措施,加强防范,却仍然会看到一天内出现50多起新病例的情况。

许多的新病例最初是境外输入的,而当中大多数是回返新加坡的同胞。不过,就在上个星期,本土感染病例却有增加的趋势。我们也发现,虽然在疫情追踪方面我们做得还不错,但有近一半的新病例,我们无法确定他们是在哪里受到感染,传播者是谁。这意味着,社区里可能有一些人已感染到病毒,但仍未被发现,而他们或许在无意间把病毒传开。

此外,过去几天,我们也在客工宿舍发现几个感染群,在安老院也出现一个感染群。这个情况令人十分担忧,因为这些地方有很多人居住在一起。

一旦出现一个病例,就可能快速形成一个大规模的感染群。更何况,安老院的住户多数年纪大,身体也较弱,很容易感染病毒。

新加坡医务人员日以继夜抗疫,为了照顾冠病病患,不惜牺牲假期及陪伴家人的时间。(档案照片)

阻断病毒传播途径

鉴于疫情在过去几个星期的变化,我们也逐步加强了保持安全距离的措施。新加坡人也大致上保持冷静,应对这些措施。人们也很负责任地配合,在日常生活上作出调整。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之下,疫情大致上受到控制。

不过,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我担心如果不进一步加强防范,疫情会逐渐恶化,或是有一个大规模的感染群出现,而这会导致整个体系无法负荷。

我与政府跨部门工作小组讨论之后决定,与其在接下来几周逐步调整措施,我们现在就应该在感染人数不断上升之前,采取果断的行动。因此,我们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采取更严格的措施,以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这是为了减低病毒在本地大规模传播的风险。同时也应该会让我国受感染的人数逐渐减少。人数若能下降,我们也就能解除一些措施。这些旨在阻断病毒传播的措施,将先实行一个月。在我的发言结束之后,跨部门工作小组会立即举行记者会,公布详情。不过,让我简单地概括其中的要点。

从下周二开始,新加坡公众在餐饮场所将只能打包,不能堂食。(叶振忠摄)

首先,大部分提供非必需品或服务的场所将暂时关闭,不过提供必要服务的场所和属于主要经济领域的行业可以继续运作。饮食场所和饮食相关的商家、小贩中心、巴刹和超市、主要银行服务、诊所、医院、公用事业和交通服务等将照常营业,这些都是提供必要服务的场所。那些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领域,又或者是全球供应链的行业之一,也不会受新措施影响,这些领域会继续运作。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可继续上班,但须遵守安全距离措施。所有其他的工作场所都要关闭。如果能够在家办公,员工都应这么做。

但也有一些人的工作性质,让他们无法在家办公,其中包括在建筑工地和船厂工作的客工。我们会做出妥善的安排,照顾这些住在宿舍的客工。这项措施会在下星期二生效,并将确保我们的劳动队伍大多数都留在家里,尽可能避免与他人见面和接触。

第二,我们也将让学校和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家里上课。我们刚刚在这个星期开始让学生每周一天在家中学习。这次的测试还算顺利,虽然碰到了一些小问题,但已得到解决。教育部将和学校合作,从下个星期三起让学生全面在家里上课。我们也将关闭所有的学前教育中心和学生托管中心,不过会为需要继续工作并找不到人照顾孩子的家长,提供有限的服务。

新加坡教育部已从本周起让学生每周在家学习一天,下周三起将全面实行在家学习。(档案照片)

第三,我们将加强民众的行动管制以及限制聚会的措施。我们会通过三方面推行这些措施。第一,大家应尽可能留在家中,不要外出。第二,不要和家人以外的人士见面和互动。聚会和互动应只限于你家中的成员。请尽量不要上门拜访不和自己住在一起的家人,尤其是年纪较大和免疫力较弱的家人。第三,只在有必要的时候才出门。例如,如果你是在必要服务和主要经济领域工作,而必须外出上班、到巴刹买菜,或到餐馆和小贩中心打包食物,或是到邻里公园运动,但切记要和他人保持安全距离。

这些措施的用意,是要大家都减少与人有近距离的接触。只要我们不出门,就不会和他人接触。只要不和他人接触,病毒就不会有机会传播。这个道理很简单 。

尽管大家都懂,但要求人人都做到,并不容易。实际上,像小贩中心和湿巴刹这类场所,到了周末,到那里的人会多,会拥挤,这一来就很难保持安全距离了。但如果我们都可以调整生活习惯,这将有助于防范病毒传播,比如,选择在周日去买菜,避开人潮。接下来,我们也会调派更多“安全距离大使”到全岛各地,提醒人们严格遵守规定,请大家听从他们的劝告, 给予配合。

新加坡超市昨天又见购物人龙,但现场秩序井然,人们耐心排队。(李健玮摄)

但我明白,要保持安全距离,也有违人之常情,因此会让我们在心理上和情绪上一时难以适应。人的本性是喜欢与他人社交互动,而且与人谈话交流,总不能距离太远。在生活中,我们难免渴望有亲人和朋友在身边陪伴,相互扶持,互相取暖。这些,我完全能够理解。但我希望大家能明白,为什么有必要在这个非常时期,非常认真地看待这些安全距离措施。

因为,这是减缓病毒传播速度最有效的方法,以逐步减少我国受感染的人数。这也是保护我们家人的安全,以及避免家中长辈染病的最佳方式。因此,请大家做出困难但必要的调整,暂时忍受一些不便,让这些举措行之有效。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也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谨慎防疫,共同保护你我的安全。

我之所以决定在今天再度发言,是为了亲自向大家解释我们为什么需要现在就采取这一重大举措 。

同时,也是为了让大家放心,告诉国人,我们已有所安排,接下来不会出现大问题 。我们将确保基本服务能够持续运行,让大家可以迅速适应新的情况,做好长期应战的心理准备。我们有足够的食物供应,可供我们度过这段时期和更长的时间。你还是可以到超市或湿巴刹买东西。超市也会继续补货,因此你不必为了日后所需,急着大量囤积食物和必需品。你也依旧可以吃到自己喜爱的小贩中心或咖啡店的美食。但我们会要求你打包回家和家人一起吃,而不是与朋友一起到这些地方用餐 。

新加坡下周起将实施一系列更严格的措施,抑制冠病疫情。

我知道,这些措施会对我们的工友和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他们在这段时间的处境已经相当困难。我们会与他们肩并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下个星期一国会复会时,副总理王瑞杰将宣布为家庭和企业提供额外援助。这是之前财政预算案和追加预算案之外的援助配套。我们也将立法规定业主把享有的产业税回扣全数转给租户,以及立法推出临时援助措施,帮助因受到疫情影响而暂时无法履行合约义务的企业和个人,让他们不必为无法缴交租金、偿还贷款或完成工作而感到担忧。

口罩

除了采取阻断病毒传播的措施,我们也重新探讨关于使用口罩的建议。

一直以来,政府建议公众只有在生病时,才要戴上口罩,这能保护他人不会因你散播的细菌而染病。这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原则所提出的建议,并且有科学根据。而且,本地当时还没有出现社区传播的情况,所以一般人走在街上,是不太可能接触到冠病患者,更不可能被他们感染。尽管如此,政府较早前还是给每户家庭分发了四个口罩,好让大家安心。

新加坡政府随着疫情演变重新探讨关于使用口罩的建议,建议国人外出时应戴上口罩。(李健玮摄)

但是,目前的疫情已经有所演变。我们现在认为,社区已出现了一些来源不明的病例,不过人数应该还没那么多。同时,我们也有证据显示一些人已感染病毒,却没有出现症状,并且可能把病毒传给别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都在检讨口罩的问题。

因此,我们今后不会再建议人们没有生病就无需戴口罩,因为这么做或许有助于保护他人,以防自己染病却不知道,而无意间在打喷嚏、说话或咳嗽时,把飞沫喷到别人身上或脸上。同时,这也给自己多添一层保护,尤其是那些年长或已患有其他疾病、免疫力较弱的人。

即便这样,我们还是要尽可能把手术口罩保留给最需要它们的人——如医院和诊所的医护人员。对大众来说,在一般情况下,则可以戴上能够重复使用的口罩,让自己有多一份保障。因此,政府会从这个星期天起,向每户家庭分发可重复使用的口罩。这段期间也有许多社区组织自动自发,为年长和免疫力较弱的人士制作和分发可重复使用的口罩。他们的举止体现了社区有温情和人情味的一面,很值得表扬。

但请大家记住——不管戴不戴口罩,我们还须勤洗手,并且与其他人保持安全距离。

总结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非常关键。尽管我们采取这些更严格的措施,加紧防疫,接下来的几天我国的确诊人数预料还会增加。这些病例或许是之前已经受到感染的人,只不过他们还没有出现症状,或者还没去看医生。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我们应该能够在几个星期内减缓疫情的发展,让新病例有所减少,并达到一个更可持续的状态。

新加坡武装部队至今已投入超过1300名人员支援政府部门抗疫,协助当局确保接获居家通知者遵守条例,以及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陈来福摄)

我们必须坚持下去,同病毒对抗,竭尽所能保护每一个新加坡人。过去两个月,有许多人在防疫的前线日以继夜、不眠不休地工作——我们的护士和医生、追踪小组的人员以及护理人员。我们感谢他们的辛劳付出。现在是我们与他们在前线并肩作战的时刻。

这会是一场长期的战役。纵观全世界,新加坡是最可能挺过这次危机的国家之一,因为我们有资源,有决心,人民也团结一致。让我国上下一心,发挥互助互爱,同舟共济的新加坡精神。这样,我们终将击败病毒,取得胜利,越战越勇。

谢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