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的医疗观——新加坡医保体系解析

星传媒:专注于新加坡 览阅中新资讯

  李光耀曾说:“我们必须从英国的制度汲取教训,不应该提供免费的公共服务。因为这会严重削弱公职人员的服务精神,使公共服务被公众滥用,服务的效率大降,受苦的将是一般老百姓。”新加坡实行医疗保健储蓄模式,较好的解决了其它模式难以解决的资源浪费问题,因此在效率上处于国际前列。

  新加坡在经历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后,从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岛国,发展为是一个新兴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国家,除在经济上创造“亚洲奇迹”外,新加坡在医疗卫生保障方面创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体制,利用低于4%/GDP的医疗费(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平均为10%),在医疗保健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被认为是典型的“低投入,高产出”医疗保健体系。

  李光耀早年留学英国,对当地风物颇为赞赏。然而2003年,在他携妻访英过程中,妻子中风看病医院无人理睬的经历让对他造成了冲击。李光耀反对西方民主国家在教育、养老、医疗等各方面实行免费政策的做法。他认为在“福利主义”方面走得太远,就会导致绝对平均主义,容易使社会失去进取心。李光耀曾说:“我们必须从英国的制度汲取教训,不应该提供免费的公共服务。因为这会严重削弱公职人员的服务精神,使公共服务被公众滥用,服务的效率大降,受苦的将是一般老百姓。”

  新加坡实行医疗保健储蓄模式,公立医院依然是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拥有自主经营权,薪酬激励充分,医疗服务水平高,民众满意度高。该模式特色在于引入个人约束机制,个人储蓄支出占医疗费用的大部分,较好的解决了其它模式难以解决的资源浪费问题,因此在效率上处于国际前列。

  新加坡私立、公立和民间团体(简称3P)医疗机构提供的3级医疗服务体系,这些服务由3P的医疗机构提供,三级医疗机构严格把关,实行双向转诊,三者相互补充,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20世纪80年代,“指导性竞争”被引入新加坡公立医院体系中,各公立医院重组为企业实体,设立理事会,然后建立以公立医院为核心,以周边综合诊所、社区医院、养老院为支撑的医疗集团,集团内部整合服务、转诊,共享设备、床位、电子病历,发挥综合效应和规模经济。各集团之间则有序竞争,共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目前新加坡有6医疗集团,形成区域性公立医院重组,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及水平。

  新加坡医疗体系倡导,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费用在个人,4级病房体系和3M医疗保险体系建立,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并把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型医院有机联系在一起,有效整合了医疗资源,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医疗网络,从而提高了医疗体系整体服务质量和能力。

  医疗保障制度

  新加坡是依靠政府补贴和强制个人保险来实现全民医保的典型国家,通过政府津贴、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保健基金构建了整个医疗保障网络,后三者被称为“3M策略”。

  1.政府津贴:新加坡政府按照门诊和住院两种类型来为病人提供财政补贴。其中,就门诊看病而言,政府为成年人补贴50%,对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65岁以上的老人补贴75%。而对于住院患者,根据住院条件的差别,病房分A、B1、B2、C四个等级。对各等级病房的补贴率分别为0、20%、65%和80%。如果每次总住院费超过500新元(C级)至1000元(B2级),即可启动保健储蓄。

  2.保健储蓄计划:这是一项带有强制性的全国医药储蓄计划,相当于我国的城镇在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国民必须将每月收入的7%~9.5%储存入个人专用户头,用于支付户头持有者及其直系亲属的住院费用和特殊的门诊费用。为避免储蓄提早用尽或过度耗费,此项保健储蓄在使用时是有限度的,政府积极鼓励患者选择与自己经济实力相称的病房等级。

  3.健保双全计划:设立于1990年,健保双全的投保是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首次缴付公积金时,就自动在健保双全制度下交保,除非他们选择退出。这是一项低廉的重病保险计划,为投保人提供重病保障,万一患上重病或长期疾病需要庞大的医药开支,而保健储蓄又不足支付这些开支时,可动用健保双全资金。

  4.保健基金:设立于1993年,是政府设立的一项保健信托基金,主要使用利息收入协助贫困病人支付医疗费用,其实质是通过政府买单为贫困者提供安全网,是一个托底的国家保险基金。

  医疗服务体系

  新加坡实行双轨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即政府提供非营利性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私人医生提供营利性医疗保健服务。根据所有制不同,医疗机构分四大类:1.公立医院、专科中心或政府综合诊所;2.私立医院或专科中心;3.私人诊所;4.慈善义务机构,包括老人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中心、终端疾病医院、慈善医疗义务中心等。其中公立医疗机构共有8家中大型综合医院、10个专科中心、18家综合诊所等。

  新加坡基本医疗服务为人们提供基本诊疗,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主要包括门诊治疗、出院后的跟进治疗,免疫,健康筛查和教育,诊断和药品服务。新加坡基本医疗服务由公立的联合诊所和开业医生私人诊所提供,并实施初级诊疗制度,在需要的情况下由全科医生转诊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新加坡有18个联合诊所和2400个开业医生私人诊所。18个联合诊所为一站式医疗服务中心,是2400 个开业医生私人诊所的补充,只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20%。开业医生私人诊所提供基本医疗服务80%的基本医疗服务。

  新加坡医院服务方面,公立医院占主导地位。新加坡共有25家医院,共有床位10756张,每千人有2张床位,其中公立医院占有85%的床位,每家医院床位数从185张到2010张不等,而私立医院的床位数较少,只占15%,各医院从20张到30张不等。公立医院提供80%的住院服务,而私立医院只提供20%的住院服务。公立医院占主导地位,在床位的供给,高技术、高成本药物的引进、控制医疗成本等方面有更大的影响权重,可以为私人医院定价提供基准点。

  新加坡有15家公立医院,其中包括6家急性综合医院,一家妇幼医院,一家精神病医院,此外还包括6家国家专业中心和一家多学科医疗中心。新加坡公立医院病房分成4个等级,A、B1、B2、C级,并对不同等级病房的床位进行分配,C 级病房床位占27%,B1和B2级病房床位占38%,A 级病房床位占35%,为鼓励患者按需就医,节约医疗资源,政府对不同级别的病房给予不同补贴,其中C级病房补贴80%,B2级病房补贴65%,B1级病房补贴20%,而对于A级病房政府不予补贴。2012年新加坡急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为5.8天,平均入住率为85%。

  长期以来,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社区医疗中心的建设,通过财政高投入、高补贴建立起较完善的公立社区医疗卫生中心,覆蓋全体居民,并制定了严格的病人逐级转院制度:病人先到社区医疗中心就诊,如社区医疗中心没能力治疗,再转到大型的综合医院,由社区医疗中心推荐转入大型综合医院的病人,这样既坚持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又避免大医院、专业医生看“小病”的资源浪费现象。

  医疗管理特点

  (一)政府重视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一是建立了全民的医疗保险网络,保健储蓄、健保双全和保健基金,使每个国民都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二是对住B级病房的病人医药费进行直接补贴,减轻中低收入者的医药费用负担。三是凡国家公立医院和综合诊所,全部由政府投资建设和购置设备,不需要医院从经营利润中负担。

  (二)建立了完善的逐级转诊网络和制度。

  一是私人诊所、综合诊所、社区医院、综合医院、专科中心等医疗网络健全完善,分工明确,运转平衡良好。私人诊所和综合诊所均匀地分布在各个居民社区,居民患常见病、多发病及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慢性病多在个体诊所、综合诊所和社区医院内解决。二是患者实行双向逐级转诊,既方便患者就医,提高了服务质量,而且更降低了医药费用,节约了有限的卫生资源,避免了像我国一患病不论大小轻重就往大医院挤的无序局面。因而新加坡的大型医院大病重病住院病人较多,而门诊病人一般不像我国那样拥挤。

  (三)卫生事业管理先进规范。

  一是建立公立和私立医院两种所有制医院相互竞争机制,医药价格借助市场机制调控,有关媒体及时公布各大医院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及单病种费用供患者自行选择。二是重视对世界先进管理经验的借鉴吸纳,新加坡卫生和医院管理的标杆都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其管理人员和专业医师出国学习考察的机会十分普遍。

在新加坡长大的孩子,太不一样了……”

(来源:网络)

星传媒专注于新加坡 览阅中新资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