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出现多一个本地感染群,今天新增三起新冠病毒确诊病例。
目前,本地共有50起确诊病例,总共5个社区感染。卫生部长表示:多数人会痊愈,小部分的人会因此病逝,为最坏的情况作准备。
卫生部今天(12日)召开记者会透露,两名新加坡籍确诊病例与“神召会恩典堂”(Grace Assembly of God Church)相关。该教会在武吉巴督和东凌有两个场地,这两名病例与这两个地点都有关联。
另一名新加坡籍确诊病例在滨海湾金融中心的DBS星展银行工作。工作地点为滨海湾金融中心(MBFC)3号楼第43层。
随后,DBS疏散了在同一楼层工作的300名员工,告知他们需要暂时在家工作。
同时,DBS也在联系所有密切接触的人,并且对整层办公楼进行了深度消毒。周日,在滨海湾金融中心1号楼也发现了一个确诊病例。
另外,今天又有六名病患出院,当中包括永泰行的三名职员。康复人数目前达到15人。
公司应该如何应对新冠肺炎?
除了测体温之外,新加坡政府鼓励雇主让部分员工在家工作,去上班的话也必须要测体温,并取消不必要的大型活动。
据辣妈了解,这几天有不少公司都采用了分组轮班制,一部分员工去公司上班,一部分员工在家办公,一个星期或是两个星期轮换一次,关键服务部门的组织采取最严格的措施。
大华银行还已将视频会议技术用于会议,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团队和场所之间的感染风险。同样,所有大型内部会议,如培训,研讨会和讲习班也已取消。
辣妈建议
必须上班怎么办?
如果有妈妈们必须去上班,辣妈建议可以早上早一点去上班,错开上下班高峰期。
另外中午就餐时最好打包,就餐时不要交谈,与人保持距离。工作过程中和同事交谈时保持1米的距离。
图源:人民网
目前约有3万名持有效工作准证的中国籍员工尚未返回新加坡。
对此,新加坡人力资源部要求雇主在员工返回新加坡之前,先向当局申报 ,好错开行程,以避免大量涌入。
抵新的中国籍员工将进行14天隔离,人力部现在已经启用缺席假定位报告系统,所有员工启动手机的定位系统,向人力部报备自己位置。
人力部还会致电或者到住处突击检查,如果违反缺席假规定,将吊销工作准证,并永久禁止在新加坡工作。
复工潮来临,疫情防治进入关键期
目前,中新两国的复工潮来临。疫情防治进入关键期,因为新加坡中国籍员工人数达3万,国内其它城市(如北上广深)复工潮的分析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另外,来新的中国籍员工原本就来自中国各地,各地的防控做好了,新加坡才会减少输入型病例。
上海专家组组长张文宏谈复工潮
中国全国各地防控工作从现在的拐点开始,
即使有一个小高峰,也能引来第二次拐点。
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表示,目前来看,全国各地防控工作从现在的拐点开始,即使有一个小高峰,也能引来第二次拐点。
数据显示,湖北之外全国新增确诊病例381例,已连续7日下降。同时,全国新冠肺炎治愈比例升至8.2%。
张文宏指出,从全国各地来看,目前所需要进行的便是通过有效的社区和居家自我隔离,筛查出所有的输入性病例,实施成功的“输入性病例阻击战”和“城市保卫战”。
张文宏说,节后全国各地返程与返工返学人员将进一步增加,湖北外城市的本地散发病例随着复工和复学可能会陆续产生新的二代病例,存在大规模传播的风险。
他强调,目前阶段需要全国各地的各大医院必须和疾控紧密合作,极大地提高对无流行病学史不明原因肺炎的筛查。
如果再失去对这一波本地患者的筛查时机,则将会失去控制输入性疫情的最后一个黄金时间窗口。
锺南山:疫情或于4月前结束
现在是2020年2月12日,之前有人预计是3月份结束,美国总统特朗普说预计4月份结束。让我们来看看权威专家对于拐点的预判。
2月11日,路透社发布对锺南山专访
只要疫情出现拐点,那么病毒消除就大有可能了。
锺南山表示,根据数学模型、最近势态发展以及政府采取的措施判断,疫情将在2月中下旬达到高峰,然后进入一个平台期并缓慢减弱。
“我希望疫情也许会在4月左右结束”。
只有中国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新加坡才会减少新的输入型确诊病例。如何确定这场疫情会彻底结束呢?之前新加坡总理夫人何晶已经在Facebook说过她的观点:
如果连续28天本地没有再出现相关的新病例,也没有输入其他新病例,那新加坡就安全了!
新加坡总理夫人何晶的判断
疫情的终点在哪里?
关键段落中文翻译:
由于50%的患者的潜伏期大概是5天左右,那对这群患者而言,2个周期就是10天。
因此,如果我们看到接下来14天是“明朗”的,那我们合情合理应该有机会在第二周期的14天也很可能是明朗的,除非本地区再出现新的输入性的新冠病毒病例。
对中国或者新加坡来说,这场战疫是否尽快结束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
当我们每一个人注意防护:勤洗手、与人保持1米距离、有咳嗽发烧症状立即戴口罩并且就医。病毒才有可能被我们消灭!
面对确诊病例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短时间内仍然会增加的。
李显龙总理已经预计新加坡未来将出现更多新冠肺炎患者病例,但政府已做好应对危机的充分准备。这是新加坡一次“社会凝聚力和心理弹性”的考验,我们不要慌,沉着应战。
中国稳住!新加坡稳住!
想了解更多新加坡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