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哒狮城漫谈丨中峇鲁的故事(上)

这里有狮城的过往、也有当下;

有浪漫、也有日常。

沿着中峇鲁MRT车站向东走十几分钟的样子,在Blk1巴士站对面,便是中峇鲁历史街区。

忽然矮下来的街道立面,忽然静下来的城市街区,忽然慢下来的生活节奏。走入这里,你便走入了一段历史,走进了一种生活方式……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哪哒狮城漫谈”的建筑篇和食物篇,哪哒都提到了一个地方,就是中峇鲁街区。这是我个人百去不厌的地方,一个云集了建筑、美食、咖啡和艺术的街区。

它曾是新加坡最早期的公共住房社区,也是全球保留不多的装饰风艺术(Art Deco)的公共住宅建筑集群。从20世纪30年代一路走来,如今这里成为了狮城兼具时尚性和平民化的街区。这次跟着哪哒,一起来走走吧!

历史中的中峇鲁

“中峇鲁”的由来

中峇鲁这个如今热闹非凡的社区,在19世纪中后期,还是人烟罕至的农田和墓地区。“中峇鲁”这个象征着浪漫和时尚的地名,其实原本的词义并不浪漫。事实上,Tiong Bahru是两个词语的混合体:“tiong”为福建话,是“墓地”的意思;“bahru”则是马来语,意为“新”(在新加坡很多别的地名中也可以看到这个词语)。Tiong Bahru也就是新的墓地区;所谓“新”,是和中国城附近更早期的华人墓地区别开来。

丨Tiong Bahru 新墓地和Tiong Lama 老墓地(nhb.gov)

1882年,新加坡综合医院(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搬迁到中峇鲁附近,也带来了这里的人群的聚集。围绕着医院,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甘榜(即村落,参见甘榜篇),人们纷纷在这里建设木制的亚达小屋(Appta House,早期新加坡的民房),种植农作物 。

中峇鲁:新加坡首批公共住房

中峇鲁现代化的真正起点,是从20世纪30年代英国殖民政府推出公共住房建设计划开始的。随着大量移民涌入新加坡,城市中心、特别是中国城一带面临着严重的人口的拥挤、脏乱差等问题;紧邻中国城的中峇鲁人口也日益增加,居住卫生条件恶劣,对周边的医院造成威胁。因此,政府着手在市区边缘建设公共住房。

新加坡信托基金会(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SIT)负责公共住房的开发。中峇鲁居住区是SIT继劳明达街(Lavender Street)和中国城之后的第三个公共住房工程。在中峇鲁村落中,SIT 清理了约2000个棚户区,收购了72英亩的土地,用于公共住房建设。

丨SIT的中峇鲁居住区规划图纸 (nhb.gov)

事实上,新加坡信托基金会(SIT)是如今公共住房局(HDB)的前身;它的存在,为新加坡、以至于亚洲引入了现代生活概念,同时也带来了现代主义的城市设计经验和规划原则 。

装饰风艺术(Art Deco)的住宅设计

装饰风艺术(Art Deco,法语ArtDécoratifs的缩写)是一种视觉艺术、建筑设计和平面设计的风格。它首次出现在一战前的法国,并广泛流行在欧洲和美国。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融入了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材料。

在中峇鲁居住区的设计中,所体现的是后期的装饰风艺术,在现代和简约中体现精致;多用简单整齐的水平和垂直线条及圆角;另外,设计还受到当时新技术的影响,呈现机器符号的造型。

酷似飞机的建筑

中峇鲁公寓建筑主要由 Alfred G. Church设计。在风格上深受晚期装饰风艺术“摩登流线型建筑”(Streamline Moderne)风格的影响。

丨中峇鲁公寓建筑的流线(作者自摄)

与早期的装饰艺术风格不同,摩登流线型建筑设计者抛弃了奢华和夸张的装饰,转向简单实用的线条以反映建筑风格与机器时代的联系。摩登流线型建筑设计很大程度上受到新技术和快速交通工具的启发。建筑物的设计流线看起来像汽车,火车,远洋客轮或是飞机,立面形式具有这些运输工具所特有的流线型和空气动力线。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的楼房看起来像飞机或是轮船了。

丨中峇鲁78号公寓(challenge)

热带Art Deco风格

尽管深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中峇鲁的设计也融入了热带居住建筑的特色。建筑师非常敏感地意识到他们在为热带地区设计公寓,因此要考虑到常年高温和热带暴雨这些恶劣的气候条件。建筑师借鉴了当时极为成功的店屋(shophouse)风格,并将其中的元素融入到现代主义的设计中来,形成了独具新加坡特色的“热带Art Deco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符号包括:

五脚基(five-food ways)

五脚基指的是住宅临街面的走廊,在炎热多雨的新加坡方便人的出行。它最初被运用在新加坡传统的联排店屋中,成为一道骑楼风景线。在公共住宅中的运用上,中峇鲁还是很独特的。

丨典型的五脚基走廊(Flickr)

后巷(back lanes)

后巷的引入是为了缓解居住区的拥挤和随之带来的卫生问题。最初由WJ Simpson博士提出,并设立为一般的建筑原则。房屋地块背后留出一条不少于15-20英尺的车道,用于垃圾运输、污水收集和防火等用途。如今这里也成为颇具特色的空间,白色墙面搭配着绿植和彩色的管道,宛如一幅幅现代派画作。

丨中峇鲁社区的后巷(作者自摄)

螺旋楼梯(spiral staircases)

旋转楼梯是中峇鲁公寓建筑非常标志性的景观。这也是当时的建筑师从店屋建筑中“抄袭”而来的。螺旋楼梯模块位于公寓建筑后方,作为一个替代性的出入通道和防火通道。在线条感很分明的建筑中,旋转楼梯无疑增添了几分温柔感和神秘感。

丨中峇鲁公寓的旋转楼梯(challenge)

感人的建筑细部

老的建筑往往在细节上有感人之处,中峇鲁公寓也不例外。当时,公寓建筑的玻璃是从英格兰进口,来自著名的Crittal 制造公司。这些独特的绿色玻璃,可以大大消减热带的眩光和热量。另一个独特设计特征是在阳台上使用了砖砌,这些深深浅浅的饰面砖配着浅绿色的玻璃,让人放松而愉悦。有时候,就是一个简单的木门和门框上的铁艺也让人流连。

丨中峇鲁公寓的阳台(nhb.gov)

丨中峇鲁公寓的木门和铁艺(nhb.gov)

曾经显赫的住户们

中峇鲁住区最初的建造目的是为了疏散中国城的拥挤的贫困人口,但却事与愿违,它最终成为了一个中产阶级社区。20世纪40年代,中峇鲁公寓的平均租金水平在每月18至25块;然而,中国城居民只需要支付每月3至6块就可以得到一个安家之地,他们当中大多数无法承担中峇鲁的租金。因此,中峇鲁迅速吸引了当时的富裕阶层。这里的居民多为公务员、商人、或是专业人士,他们被邻近城镇的地段和现代化设施(如抽水马桶)吸引而来。

丨20世纪中期的中峇鲁居住区(nhb.gov)

还有人称中峇鲁是新加坡的好莱坞。

中峇鲁富有特色的建筑和先锋式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不少艺术家前来,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来自中国的文学家郁达夫(1896–1945年) 。他1938年来到新加坡,在《中国日报》和《星洲日报》担任文学编辑。据说他当时便住在Eng Hoon Street的54号楼 。1942年,由于日本人入侵,郁达夫离开新加坡前往了苏门答腊。此外,中峇鲁也一度是新加坡摄影工作室的云基地,位于中峇鲁路1号的 Tiong Bahru Studio曾享有盛名。

丨郁达夫故居(Yu Yun)

今日的中峇鲁

属于中峇鲁的历史都已随风逝去。在快速城市化中得以幸存的老街区,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低层装饰艺术风格的大型公共住房项目之一,成为受到政府保护的历史街区。同时,柴米油盐的生活也在这个老住区继续著,吸引著老人们来喝茶,年轻人来约会,游客来找寻地道的新加坡味道。

更多中峇鲁今日的精彩,请见

哪哒狮城漫谈丨中峇鲁的故事(下)……

往期回顾:

哪哒狮城漫谈(序)

哪哒狮城漫谈丨城市色彩 (建筑篇)

哪哒狮城漫谈丨食物景观

哪哒狮城漫谈丨从甘榜到甘榜精神

哪哒狮城漫谈丨黑白屋子(上)

精彩预报:

哪哒狮城漫谈丨中峇鲁的故事(下)

哪哒狮城漫谈丨黑白屋子(下)

作者:真哪哒

人文地理博士,

《南洋茶话》主编。

扫码关注我们

南洋茶话

以文怡情,以茶会友,以话载道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真哪哒

校对:木歌斐&枝子

(封面图片:Naiise;封底图片:nhb.gov)

你“在看”我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