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3次带暖暖去新加坡了。所以,除了带她去那些新加坡的知名景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去考察全亚洲排名第一的新加坡教育体系,到底好在哪里。
很多人都知道新加坡的教育很厉害,到底有多厉害呢?
在国际数学和科学评测趋势测试结果,新加坡几乎年年排名第一;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新加坡学生的数学能力、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三方面都是第一。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采用新加坡的数学教材。清华附小的国际班也在用。除了数学教育之外,新加坡的整体基础教育,在亚洲都排名第一。
这次去新加坡,我专门去了几家新加坡的幼儿园和小学,还采访了几位自己孩子在新加坡接受教育的师兄师姐。考察之后,很多地方都让我心服口服。
但真正我希望分享给大家的,却是这些方面:
明确的性别教育,不求整齐划一
我国的很多幼儿园,会追求统一和整齐划一。在传统的教育看来,青春期以前的孩子,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所以,在国内,甚至很多幼儿园,都还不分男女生。小男孩小女孩,都在一个地方上厕所。
这次来新加坡考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新加坡教育中,从低龄还是就开始的性别教育。孩子们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认识厕所便是第一课。男女分门进,彼此都要尊重对方。不仅如此,在男生的教育上,学会担当和社会责任会被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女生也会被引导更加细心严谨。
想想我们国家,很多男孩子到了八九岁,还会被带进女澡堂洗澡,实在令人汗颜。在无性别界限中长大,难怪现在妈宝男越来越多。
“强迫”孩子们玩儿的学校
新加坡的幼儿园,每周一到周四都会安排课外活动班,培养小朋友的兴趣爱好。以我师兄的孩子为例,周一是体育锻炼,周二是音乐,周三是英文戏剧,周四是中文戏剧,周五可以作为家庭日回家由父母陪伴。
虽然暖暖上的国际幼儿园,放学后也会有小主持人、棒球、轮滑、街舞、戏剧等兴趣班,但都是自愿参加。而新加坡则不一样,孩子放了学,基本所有学生都要去CCA。
CCA(Co-Curricular Activities),类似选修课。孩子们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就会有将近200门课外社团活动供选择,包括艺术、体育、戏剧、科学等。在中国,课外活动是作为兴趣爱好的,而在新加坡,整体素质却直接和升学挂钩。在CCA得分较高的学生可以享受“升学优待”,在课外活动中表现突出,甚至一些好的学校还可以直接录取。
这种方式,从根源上,鼓励了新加坡的孩子们不做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产物,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多方发展自己的能力素质。
野营、探险、生存是必修课
在新加坡,赤手攀岩、划独木舟、户外露营,都是小学生们的必修课。
一般从小学四年级到中学毕业,学校每年都会安排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为期3天的野营活动。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老师带着学生春游、秋游,这是必修的户外教育课。
活动的地点一般会在自然保护区,或是新加坡周围的小岛。学生通过户外探险、野外生存等活动来提高生活技能、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对环保有切实的认识。学校会非常认真地对学生进行评估,不会像咱们小时候那种可有可无的体育课。
对孩子们来说,进入社会之前,跟学习能力同等重要的,是生存能力。
双语只是基础,只能算low-level
每次去新加坡旅行,我都会大为感叹大部分新加坡人对中英文双语的无缝切换。在新加坡哪怕拦住一个孩子问路,他也可以用流利的中英双语回答你的问题。这跟新加坡有77%的华人不无关系,所以新加坡所有的学校,都会教英语和中文两种语言。
但是,在当下的新加坡教育中,孩子如果只会两种语言,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沟通需求。汉语和英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一起,同时被列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所以新加坡的学校很鼓励学生修读第三、第四外语。从小学开始到大学,学生随时可以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日语、韩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随便挑。
突然有种脊背发凉的感觉,哪怕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学龄前启蒙阶段的双语教育都还远未普及。而新加坡的孩子已经在学习第二外语了。感觉还没出发,我们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菁英教育”,才是新加坡教育真正的代名词
我的新加坡同学告诉我,新加坡人特别怕输,竞争意识非常强,所以竞争就从幼儿园开始了。幼儿园给孩子提供寓教于乐的同时,双语教学就已经涵盖自然科学、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学习压力还是挺大的。
新加坡实施过很长一段时间“小四分流“制度,也就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分快慢班。虽然现在已经取消了,但是到了六年级的离校会考,会评估小学生升读中学课程的能力,再被分配到合适的中学。所以“小六分流”是不可避免的了。
新加坡目前只有6所公立大学、5所理工学院,这造成一种由上到下的压力,新加坡的小朋友从小的时候就知道,将来读大学机会有限,就像还没扩招之前的中国一样,读大学机会少,有些学生可能去大中专、去高职,走适合自己的路。
不过,我对过早分流还是持有保留态度,过早分流过让一个孩子过早被定位,有可能孩子在后期才凸显出来的一些才华也可能就没了展现的机会。但国情不同,这种高强度竞争的菁英教育,也是让新加坡精英孩子的竞争力在全球名列前茅的原因之一。 新加坡数学全球第一,怎么做到的?
前面就说了,新加坡的基础教育在亚洲是排名第一,尤其是新加坡的数学教育,更是能称得上享誉全球,他们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呢?
这次的考察我发现,新加坡的大部分幼儿园都在用国际ABCD儿童启蒙法(Abecedarian Based Child Development),给予孩子丰富的体验,足够的脑部刺激,提高小朋友解决问题和认知的能力。
幼教教师会在平时的阅读、玩游戏和日常活动中,专注与小朋友进行言沟通,激发他们大脑主动思考,并且这些活动都是一对一进行,以保护孩子的个性。比如,小朋友吃饭时,教师可以先形容他们吃的是什么,然后会问幼儿是否喜欢或要吃更多,让小朋友主动描述自己的心情和愿望。小朋友在玩游戏时,教师专注于形容他的动作、问他下一步要做什么,再用言语叙述给他听。小朋友能不经意地从老师的叙述中对照自己的复述,还有换尿片、洗手等日常活动,也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来激发幼儿思考,促进成长。
回来之后,我也翻阅了与此相关的专业资料,美国的研究显示,接受儿童启蒙法的幼儿,在8岁、12岁、15岁和21岁时,在数学及阅读方面有更高的成就。
回想起我们小的时候,认为数学就是算术,其实太片面了。
数学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包括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分类归纳、统计等等,都是数学的范畴。而我们把计算的能力看得太重,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现在国内很多家长们以为孩子会算数、算得快就是数学好,这恰恰是对数学最大的误解。
在这次的考察中,我发现,建模思维才是新加坡数学最重要的特色。通过建模可以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化成简单并且直观的计算方式。
在新加坡的幼儿园和小学的数学教育中,用得最多的,就是CPA教学法。
C – Concrete 具象化P – Pictorial 形象化A – Abstract 抽象化
具象化主要就是使用数学教具,这块主要用来培养孩子的数感。
形象化就是通过图像将问题表述出来,是为向抽象化过渡做准备。而新加坡的数学基础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强化了“P-形象化”这个过程,这个就是 Model Drawing 绘画建模。注重结果同时注重过程,给孩子不一样的解题思路。
最后的抽象化就是具体的建模了。建模将复杂的数学问题抽象为简单的数学图形,方便孩子理解。
我曾经深入对比过中国的数学启蒙和美国的数学启蒙,中国的数学学习中,对心算能力非常重视 (mental practice),而西方教学更多地是调查探索(investigate)。
但是,美式数学有时候会把抽象化的过程试图以现象来表现,就可能把本来很简单的抽象逻辑问题搞复杂了。比如一道题目:3个苹果和5个梨,一共有多少个水果?
中国小朋友会直接学习数字5+3 =8,美国老师会教小朋友先画出3个苹果,再画出5个梨,然后拿出几个苹果和梨形状的小塑料块,然后解释苹果和梨都是水果,让小朋友数出总数,再得出最后的结果。
在新加坡数学中,这两种不同文化下数学的学习得到了较好的平衡,新加坡数学相当于是填补了中国数学和美国数学之间的差异。
同样这道题,新加坡数学中会把苹果和橘子用同样的方块(模块)来表示, 这其中有画出模块的过程, 但是由于是用同一种的模块来表示,而不是具象的水果,就可以让小朋友更不用分心于区别苹果和梨, 而这样就更注重了数学学科的数字逻辑的训练。
这个具象到抽象的建模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等小朋友可以逐渐脱离对具象事物的依赖,用数字和线段、方块来组合,运用于计算。
比如说,3+ 1怎么来算呢?所谓的“+1”实际上在数学启蒙的过程中是要往后数1个数,这可以给孩子形成加减的概念。
新加坡的数学教育在注重结果的同时,也非常在意“过程”二字。小朋友学习的时候,很清楚地知道,必须要写过程,必须要把他们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表达出来,一旦自然而然形成了这个数学思维,解题方法就不是问题,学得更好一点的小朋友还能运用于生活。
这是新加坡幼儿园的数学教材,我借过来偷拍了一张
总之,在数学教育的上,中国小朋友学的数学真的比较难,重视计算;着重书面考试,孩子们往往能在考试中能取得优秀成绩,而新加坡教学方法一般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视应用数学的学习,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注重解题思路,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套用公式。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