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求学创业,他们有个共同名字叫“新潮留”

一说起海外潮人,新加坡是一个绕不过的国家。历史上,众多潮人乘坐红头船背井离乡“下南洋”谋生,在时间的长河里,这些潮人不断奋斗打拼事业,融入社会成为当地华人的第二大群体。如今,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前往新加坡的潮人不再只为了谋生,越来越多的潮籍学子为了接受先进教育和开拓视野而前往新加坡求学。

虽然所处时代和环境大不相同,但这些勇于改变和接受挑战的潮人,都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这些年来,在新加坡留学的潮籍学生中,有不少学成归国就业,也有不少选择定居当地成家立业。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潮留”,这个全称为新加坡潮汕留学生联合会的社团,由来自潮汕地区的留学生于2001年自发成立。他们如何在异国谱写人生篇章?我们走近这一群体,感受这股新鲜的“潮人力量”。

新加坡“鱼尾狮”。

郭坚龙:

创业路上享受改革开放红利

作为汕头最早一批公费赴新加坡留学的潮籍学生,从汕头金山中学毕业的郭坚龙是“新潮留”的创始人之一。关于他的异国故事,也应从“新潮留”讲起。

在新加坡求学多年的郭坚龙(左),毕业后留在当地创业。 受访者供图

异国求学参与创建“新潮留”

在新加坡留学的潮籍留学生中,大部分都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出国读书。对于这些青少年来说,独自身处异国求学,最希望的事就是能够在学习之余找到同乡人。

郭坚龙回忆起他刚到新加坡的求学经历。“我是2000年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在中国招生的第一批学生,部分被录取学生可以直接拿到新加坡企业的奖学金,我拿到的是新加坡吉宝企业(Keppel Corporation)的奖学金,除了学费,每个月有500新币生活费,毕业后要到吉宝企业工作三年。”郭坚龙说,当时在新加坡的潮籍留学生较少,主要分布于中学、初级学院、理工学院、大学,还有私立学校。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大家的学习生活都遇到不少挑战。

“成立‘新潮留’,认识更多家乡的朋友,最起码大家语言相通,有个照应。”郭坚龙记得,“新潮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但要汇聚这些在外求学的潮汕人,一开始却非易事。

“根据新加坡的规定,外国人不能在本地注册社团。所以我们在成立后,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无法注册。”郭坚龙记得,当时幸亏有义安公司和潮州八邑会馆的前辈帮忙,尤其是当时八邑会馆的总务吴南祥先生给了莫大的支持,提出让社团挂靠在潮州八邑会馆属下,并为我们提供活动经费和场地。

在吴南祥先生的促成下,“新潮留”于2001年正式成立,当时社团的第一次会议,就是在义安理工学院的食堂召开。郭坚龙说,这些年来,吴南祥先生非常重视“新潮留”的学生,他支持该会在中国主办巡回展览,向家乡人民介绍在新加坡求学状况及教育制度,还积极协调新加坡提供奖助学金给更多的潮汕学子到新加坡深造。

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红利

从2000年至今,郭坚龙已在新加坡生活了18个年头,在异国度过人生最重要的求学阶段,并从昔日的留学生转变成新加坡公民。对于他来说,这些年除了接触到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也逐步适应新加坡的生活节奏。

郭坚龙说,大学毕业以后,他在吉宝企业工作三年,久了也就自然而然地留在了新加坡。当初一起求学的小伙伴们,大多在新加坡有了自己的家庭,新加坡也就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所谓“日久他乡变故乡”,正是他们这些学生最贴切的认识变化。

2011年,积累了多年的工作经验后,郭坚龙看好新加坡与中国的经贸前景,决定自己创业。不久后,他取得中国晨光文具东南亚的独家代理,正式开启他的商业之路。

“一开始只是进口中国晨光文具,后来发现新加坡广阔的电子产品的消费市场。新加坡的本地人对中国电子产品消费需求大,就慢慢开始进口电子消费品。这些电子产品主要来自深圳,但供应商大多是潮汕人。”郭坚龙说,除了进口文具和电子产品外,2012年他还尝试在潮汕地区创建了乡香蛋业。

这些年,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郭坚龙深刻体会到中国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巨大的市场优势。“我的合作伙伴晨光文具业绩每两年翻一番,还持续增长并上市;乡香蛋业从原来的1万只鸡到现在的近15万只还供不应求。”郭坚龙如是说。

谈及18年前赴新加坡留学,走出国门并接触到不同于国内的教育,郭坚龙坦言,这样的机会可遇不可求,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对于我,以及与我类似经历的留学生,中国的改革开放让我们有机会成为世界公民,并充分享受到中国发展带来的红利。”郭坚龙表示,中国还有巨大的多层次纵深市场,只要坚持改革永不停步,中国经济一定会不停向前,并给更多人带来发展机会。

郑勇棉:

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为祖国带来的变化

曾就读于汕头潮阳华侨中学的郑勇棉,也是较早赴新加坡留学的潮籍学生之一。

谈到当初前往新加坡留学的机会时,他表示,当时自己的第一反应是将信将疑,那时候他才上初中,年纪小,对新加坡的认识几乎为零,“甚至连新加坡在哪里我都不知道”。郑勇棉坦言,当时父母也曾担心他年纪小出国读书,会不适应国外的环境,或许是因为有着潮汕人敢拼敢闯的基因,最终还是参加了选拔,并获得这一留学机会。

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一切事物是那么的陌生,不熟悉的环境,不熟悉的语言,不熟悉的人文,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郑勇棉都一点点去面对,去适应国外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而这个过程会让人变得真正强大和独立。

郑勇棉说,自己十分珍惜这样的留学机会。来到新加坡后,他不仅努力读书,还积极适应新型教学模式,开展各式各样的项目调研。在郑勇棉看来,“出国留学能够更加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差异文化和不同的想法,交到各种国际朋友。通过出国留学,世界观、价值观和金钱观会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会更加丰富,更加全面,对事物的判断也将会更加客观与开放,思想不再那么狭隘。”

郑勇棉在新加坡中学毕业后考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毕业后留在新加坡成家立业,并在世界500强企业从事金融工作。当年与他一起过来新加坡读书的小伙伴,如今依旧保持着紧密联系。“当年来新加坡的留学生,有的前往欧美留学,有的留在新加坡创业,有的则回中国工作。”郑勇棉说,这些年来,回中国工作的留学生和定居新加坡的留学生大约各占一半,而留下来的几乎都在从事著与中国国内各方面有关系的工作。

“新加坡企业要跟中国人谈生意,一般会在企业里找个在新加坡读书成长的中国人去谈,成功率相对较高。”郑勇棉说,昔日的留学身份为他在新加坡立足带来一定的优势,这些年来,在世界500强企业负责中国业务的他,明显感觉到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不断强大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给全球各个地方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近年来的发展速度真的非常快,优势不断增加。”郑勇棉说,在他刚来新加坡的前十年,新加坡与中国的发展都相对传统。但这几年来,越来越觉得中国的变化非常大,无论是互联网,或是新科技、智能化发展,都是日新月异。每次与来新加坡谈业务的中国人交流,都会被他们开拓进取的思想和活力迸发的激情所感染。

余伊纯:

95后汕头妹子接棒“新潮留”主席

不知不觉,“新潮留”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这样一个“老组织”如今已迎来新主席——95后汕头妹子余伊纯。

余伊纯曾就读于汕头翠英中学,2012年中考后前往新加坡读书。在她看来,“新潮留”是一个提供给潮汕留学生互相认识交流的平台,类似于国内大学的同乡会。在中国传统节日,新潮留会举行一些活动,如元宵节、春节、中秋节会组织烧烤、打火锅等,空运潮州牛肉丸、潮式月饼过来,大家聚在一起,述说乡情。

致力传承“新潮留”理念

如何从加入“新潮留”到后来竞选“新潮留”主席,余伊纯分享了她与这个组织的故事。“2012年我刚来的时候,有‘新潮留’的学长学姐们邀请我们参加这个组织。当时我以一个会员的身份在‘新潮留’,得到了很多学长学姐们的帮助。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待久了,自己也很想将这份责任承担起来。机缘巧合下,看到了换届通知,就想要去竞选试试看。”余伊纯说。

由于政策原因,近几年来新加坡留学的人越来越少,很多都是独自一人过来的。在余伊纯中学时代,当时还有一些机构培训留学生,一般都是一群人一起过来的。在异国他乡,“新潮留”带给余伊纯家一般的温暖,她也愿意把这份温暖带给更多的潮汕留学生。

“我们都是潮汕人,在异国他乡,这个组织可以提供帮助给那些刚来留学的潮汕学子,让他们在这里也有家的温暖。我们‘新潮留’有个微信群,如果学习上遇到什么问题、生活上遇到问题,都可以在这个群上寻求帮助。”余伊纯举个例子,有时候学生刚到新加坡,觉得不适应英语教学交流的环境,那么在群上热心的学长学姐们就会私聊加微信,告诉新来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时候不仅线上提供帮助,还会约见面,面对面交流如何克服英语这一难题。

全英教育模式带来自信

在新加坡求学期间,余伊纯体会到与国内不同的教育模式,除了带给她更多元化的生活,也让她有了更多的自信。

“有一句话我们经常说,观点不统一的时候,吵架可以吵,但是吵完就要想办法处理。”余伊纯说,新加坡的教育理念跟国内不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新加坡的中学就相当于国内的高中,新加坡中学就已有社会实践课程,由学生自己组队,大家一起做社会调研,策划书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全程自己写。“这样的教育方式,在中学时代教会我们团队合作,这有利于我们大学毕业后更快融入社会。”余伊纯这样认为。

据了解,新加坡采用华语、英语、马来语、泰米尔语这4种官方语言,主要是英语和中文。大多数新加坡人都能用中文和人沟通,而英语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学校上课的时候,一般教学用英语比较多,新加坡的升学考试均为英语。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余伊纯在新加坡读书期间,英语口语越来越流利。对于英语学习这块,她有很深的体会。“很多学生在国内英语学得很好,但假如要跟外国人打交道,始终少了一种自信。”余伊纯说,英语是新加坡的母语,日常社交中很多时候都会用英文交流,包括学校的演讲,也是用英文。而某些地名,如果说中文,大部分人不知道,但是一说成对应的英文名字,大家就很清楚了。

因工作需要,担任“新潮留”主席的余伊纯与潮州八邑会馆等新加坡潮人接触较多。在她看来,新加坡潮人非常友善和团结。

“新加坡潮人给予年轻人很大的帮助,除了在学习上,还在生活上和工作上。我们有时候会在一些场合遇到会馆的长辈们,他们会询问我们近况,完全不会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在新加坡的潮人其实并不多,但是在人少的情况下,还能够团结起来,着实不易。”说到个人发展规划,余伊纯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归国就业的可能性比较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