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同舟共进》2016年第8期
作者简介:袁南生,1954年3月出生,湖南益阳人,曾任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资深外交官,曾任驻埃及公使衔参赞、驻印度孟买总领事、外交部机关党委副书记、驻津巴布韦大使、驻苏里南大使、驻旧金山总领事馆总领事。
编者注:一部《战狼2》,燃爆了中国人的内心。但你知道中国人在非洲究竟过得怎样吗?袁南生教授的文章,为你揭开真相……
非洲有现代华人的历史约30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国人前往非洲创业,其中一部分人放弃本国国籍,成为持有所在国护照的非洲新华裔(华侨)。
那里的中国人在非洲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好剧,有的令人振奋,有的令人悲伤,有的令人感叹,有的令人深思。作者有幸两次常驻非洲,一次是2001年开始在驻埃及使馆担任二把手,另一次是2006年开始担任驻津巴布韦大使。派驻的过程与越来越多国人踏上非洲经商、旅游、创业,甚至定居的过程同步。在非洲工作,常能走进在非中国人中,与他们分享喜悦,分担烦恼。
中国在非洲的形象,总体来说,是当今形象优于历史形象,政治形象优于经济形象,总体形象优于个体形象,比较形象优于单一形象 ( 举个栗子:单独说中国时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比起西方国家,仍认为中国好 ) 。
至于非洲老百姓对中国人的看法:敬佩、羡慕是主流,也有不解、抱怨和期待。把握好“中国人在非洲”的这个视角,对于我们更好地“走出去”,降低风险,减少失误和挫折,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构想,实现中非双方互利共赢,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勤” “灵” “快” “富” 的中国人
非洲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勤”“灵”“快”和“富”。
勤劳,是非洲人对中国人最基本的印象。确实,到非洲打拼的中国人,没几个懒的,为了赚钱,中国人什么苦都能吃。这在中国人看起来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对非洲人来说就是弄不懂。他们对中国人苦行僧式的工作态度实在无法理解,不知道中国人的快乐在哪里。
只要是周末和节假日,当地人休息雷打不动,黑人商店关门了,白人商店关门了,印巴人的商店也关门了,只剩下中国人开的店子照样开门。中国人在非洲开商店、办饭馆、开工厂、搞工程,几乎都没有停歇,上班比当地人早,下班比当地人迟,晚上还常加班。
中国人在非洲吃的苦,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大部分从事基建业的人,大热天在工地干活,一星期做满7天,一天十几个小时,最紧张的时候,早上5点钟天还没亮就开始干活,晚上11点天黑尽了才回来。下班回到屋子里——也就是集装箱里呆着,没有娱乐,每天唯一的乐趣就是算算挣了多少美金,孩子的学费还差多少,周而复始,如同机器。但若要让当地人加班,他却有千百个不愿意。
而在非民看来,发展和挣钱都不是硬道理,休闲、潇洒、快乐才是。不少非洲人对我说:“中国人很勤劳,很努力,这是中国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非洲人缺乏的就是勤劳。”但他们说归说,佩服归佩服,却不会向中国人学习勤劳,不少人甚至认为这样拼死拼活地挣钱是不值得的。他们常常讨论这样的话题:劳动难道就是人活着的唯一目的么?闯荡非洲的中国人的快乐是什么?难道劳动是中国人唯一的享受?
灵泛,是非洲人对中国人非常佩服的一个特点。在非洲人看来,中国人赚钱不仅靠勤劳,而且靠灵泛。不少中国人在非洲以针灸为生,几根针,在身体上这儿那儿扎几下,疼痛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再辅之以按摩,就能生存,而且不算累,非洲人觉得这太神奇了。一些中国生意人在当地人眼皮底下,几年时间,靠做活生意、赚活钱,就由走路、搭公汽、骑自行车、骑摩托车,变成了开“凌志”,驱“宝马”,驾“奔驰”的老板。
高效,也是非洲人对中国人最基本的看法。许多非洲人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中国人在当地盖房子、开工厂的速度要比当地人快两三倍,甚至数倍。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新馆舍两年多一点就完工了,使馆司机巩博赞叹地说:“真是不可思议,这个工程即使10年完工,在津巴布韦也仍是速度最快的。”
富有,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新看法。以前,中国人在非洲人的眼里,是好朋友,也是穷朋友。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在非洲闯荡获得成功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不少人由小商小贩变成了大亨大腕,由打工仔变成了出资人。
非洲人看到,在高档商店,出手阔绰、一掷千金的往往是中国人;在名胜故地,闲庭信步、游山玩水的也是中国人;在五星级饭店,一席万金、山吃海喝的许多也是中国人。恐怕正因如此,中国大使馆每天收到大量的求助信,有希望提供学费资助的,有要求提供医疗费资助的,有希望提供就业机会的,使馆好像成了慈善机构似的。
让非洲人不解的黄种人
为什么在非洲的中国男人不需要女人?这是非洲人最不明白的问题。中国男人实在是清心寡欲,这是非洲人的普遍印象。非洲人在性方面比较放纵,不少国家仍实行一夫多妻制,在他们看来,男人就是茶壶,女人就是杯子,一个茶壶从来就是配几个杯子,可很多中国男人在非洲只身一人,一待就是几年,身边没有女人,也不去找当地女人,实在令非洲人无法理解。
一些非洲人甚至误以为,中国男人出国前打了一种特别的针,可以使男人在国外期间失去性欲。确实,在非洲,我们经常见白人身边依偎着身材绝好的黑妞,也经常见到健壮的黑小子挽着白人姑娘,红灯区里经常看到黑白皮肤的小伙子出出进进,就是中国男人最孤独(也找不到几个黄皮肤的)。好在中国男人坚持一个绝对正确的说辞:“艾滋病,谁敢!”
为什么中国人不信神也不信教?非洲人见中国人星期天不休息,也不去教堂,对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很不理解。非洲人认为,工作管人的生存,宗教管灵魂的归宿,工作赚钱是人生的过程,但不是目的。人生的目的是一种精神追求,人生的归宿是与上帝在一起。没有宗教信仰就等于灵魂没归宿,中国人不信教,那中国人的灵魂在什么地方啊?一个人要是没有灵魂,那怎么行呢?非洲人对中国人的一个印象,就是中国人没信仰。
在非洲,到政府部门办事或到法院参加诉讼,都要填写一系列的表格,其中有一项就是要填写宗教信仰。这让许多中国人为难,填写什么宗教信仰呢? 共产主义不是宗教信仰呀,于是,中国人一般都空着不填。但不填又不行,他们会一个劲儿地问你,怎么空着,如果你说没信仰,他们就会追问:中国有教堂吗?你们难道不去教堂吗?只要你告诉他们你什么都不信,他们的反应就好像见到外星人,惊讶得连嘴巴都合不上。最后他们会说:“你看起来是个好人,但为什么不信教呢?”原来在他们的意识里,只有坏人才不信仰上帝,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大多数中国人不信宗教的事实。
为什么中国人什么都吃?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最大疑问。非洲人是根据对中国人日积月累的观察得出这个疑问和印象的。许多非洲人从来不吃猪杂之类的东西,至于甲鱼、乌龟、海参等,他们几千年来根本就不知道能吃。但他们认识的中国人不仅会吃这些,还吃狗肉、猫肉,这着实令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一些刚来非洲的中国人,对当地的风俗习惯不够了解,如在埃塞俄比亚,驴和狗是绝对不能吃的,不知情的中国人吃了,使当地人感到不快,但有的中国人是明知故吃,这更令当地人颇有微词。
有趣的是,非洲人很疑惑:为什么中国人要拼命劝酒?
非洲人后来看明白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和西方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中国人大口喝酒,西方人慢慢品味;中国人不但自己喝好,还劝人家喝好,人家不喝不高兴,西方人是喝多喝少自便;中国人吃饭喝酒不时要敬酒,请客吃饭,只有一桌人时,大家会不时频频起立干杯;有几桌时,这桌那桌之间相互敬来敬去,敬到一定时候变成相互劝来劝去,最后是灌来灌去;中国人拼命劝酒时,难免伴以高声嚷叫,西方人则不同,他们总是把灯光故意调暗,在宁静中享受温馨。
西方在非洲殖民数百年,非洲自然承袭了西方的酒文化,一杯威士忌不断加冰可以喝上几个小时。有时候,中国人没有入乡随俗,为了对当地人表示客气,也拼命劝当地人喝茅台、五粮液之类的烈性酒,多数当地人都很不习惯。
中国在非需做出角色调整
中非交好多年,非洲人对中国的了解已渐深,尽管如此,非洲人对中国还是有着诸多的期待。
首先是期待中国商品更耐用。如今,中国商品在非洲铺天盖地,例如,津巴布韦零售业以前主要由印巴人经营,但后来竞争不过中国商人,中国人就成了零售市场的主角。
津巴布韦当地商人也越来越多地从中国倒入商品,地摊上摆的、周末集市上卖的几乎都是。在中国货当中,不少确是价廉物美,如华为公司的电信产品、联想集团的电脑,中国产的手机、相机、自行车等等;但也有不少价廉物不美的商品,甚至有价不廉物不美的商品。
我刚到津巴布韦工作时,有人向我谈一些华商的产品质量问题,说买来的搅咖啡的塑料汤匙,搁在咖啡杯里后,搅着搅着汤匙就不见了,为什么,因为融化在咖啡里了。我一开始还不信,但不久我经历的两件事使我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件事是5年前,中国某高级领导率团访问津巴布韦,因当地饭店不配备拖鞋,而使馆库存又不够,于是就到中国人开的商店买了一些,但拿回使馆一检查,当场就发现近10双质量有问题。第二件事是,不久后,时任陕西省省长袁纯清一行访问津巴布韦,他们去的地方适宜穿凉鞋,使馆就代为购买,我还叮嘱使馆经办者一定要注意质量。凉鞋买回后,看起来确实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代表团的同志穿在脚上一两个小时后就出了问题,有几个人的鞋底和鞋面分了家,弄得非常狼狈。
那时候,津巴布韦一些小孩子看到中国人就嚷着: “金钟!金钟!” 我问使馆当时的政务参赞马德云:“‘金钟’是什么意思?”她告诉我是假冒伪劣的意思。本来“金钟”是中国产的一种灯泡的牌子,后来有人打这个牌子造假,人家买回去后,用几次就坏了,于是,“金钟”就被津巴布韦人用来泛指假冒伪劣商品。
津巴布韦副总理穆坦巴拉等高官和我谈到了对“金钟”的看法,我解释说,贵国使用的华为通信技术,不是很好吗?贵国空军驾驶的中国制造的军用飞机,不是质量过硬吗?中国援建的能容纳6万人的体育馆,使用多年了,不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吗?中国人绝对能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否则,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总量就不会持续增长。当然,确有一些中国商人经销假冒伪劣产品,其它国家也会有。其实,非洲人的意见很容易理解的,对于收入本来不高的他们来说,如果买来的产品质量不行,那等于白白花钱,无论谁都会有意见。
非洲人还期待中国人办事能与当地的法律和习惯接轨。非洲虽然整体上比世界其它区落后,但因受殖民统治的影响,非洲人办事一定要找出法律根据。不少国家仍沿袭殖民者带来的法律,现行的法律几乎都是从英国、法国原封不动照搬而来的。
中国人来非洲,第一件事就是要熟悉这里的法律,这样才能避免经营过程中因违法而造成损失。合法的不一定合理,合理的不一定合法,两相矛盾时,非洲人往往选择合法,但不少中国人就会选择合理,有时甚至既不合法,也不合理。例如,在非中国人办企业,雇工不签合同,不缴保险,克扣当地员工工资,工资还低于所在国规定的最低标准,节假日强迫员工上班,还不付加班费,随意解雇劳工……
最终激发劳资矛盾,官司缠身。在非洲国家,拿钱摆平一切的这一套常常不灵,老百姓知道如何用法律维护权益。一些在非中资企业,有时会突然接到当地法院送来的传票,十之八九是企业没按法律程序解雇员工,或是在经营中被人从法律上抓住了辫子,而被告上法庭。更有甚者,新华人华侨中的个别人,还把黑社会的一套移植到非洲,为了争夺利益,不惜大打出手,杀人越货。不过,应当说,这些行为相当一部分是新华人中的个别人干的,远远不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主流。
此外,非洲人也期待中国人能更注意形象。非洲人已经对一些中国人的不文明现象非常反感。要知道,非洲人原始,但不愚昧;非洲人不富裕,但许多人承袭了白人的传统,如参加公务活动一定是西装革履,再穷再苦,衣服也会烫得整整齐齐,皮鞋擦得锃亮。非洲人朴素,但很讲礼貌,见人都打招呼,哪怕是陌生人,照样满脸笑容地说“你好”“晚安”。要是遇上熟人,见面时如果戴着帽子,一定会先摘帽子再和你握手。普通人遇到中国人问路,都非常热情。他们这种礼貌程度在国内我确实见得不多。
但中国人把只跟熟人打招呼的习惯也带到了非洲,当非洲人主动打招呼时,不少中国人无任何反应,久而久之,他们遇到中国人就再也不打招呼了。在一些公共场所,当地特意用中文在墙上贴出“请勿抽烟”的提示。我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机场候机时,亲眼见到几个中国女性在候机厅里吃葵瓜子,边吃边把壳扔到地板上,机场的黑人女清洁工真有涵养,尽管一面扫一面扔,她也毫无怨言,倒是周围的一些旅客,不时投来异样和鄙视的目光,当事人竟丝毫不觉不妥。
非洲人怎样看待在非中国人,同中国与西方在非洲影响力的消长势头有关,同中国能否妥善应对在非面临的几大矛盾有关。
在非洲,中国特殊影响(道义、传统友谊、新的发展模式的影响等)优于西方影响;当今影响大于历史影响;官方影响大于对民间影响;政治影响大于经济影响;硬实力影响大于软实力影响;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但整体影响仍小于西方影响。
非洲人怎样看待在非中国人,还同中国能否妥善应对在非洲面临的几大矛盾有关,即中国发达国家特征日益突出与发展中国家定位之间的矛盾;大国责任与不干涉内政原则之间的矛盾;硬实力不断发展与软实力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中国延伸在非利益与西方对中国防范、牵制之间的矛盾;中国维护自身利益与非洲国家利益诉求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非洲来说,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者和经济建设的援助者,双方是同志和战友关系,有共同的语言与利益;现在身份多了:承包者、推销者、合作者、投资者和竞争者,这些行为建立在合作、互惠关系基础上,其核心是利益关系,既然如此,就难免有矛盾、有冲突。
中国在政治上的行为与西方国家容易区别,而在经济上的行为,则与西方国家较难加以区别;同时,中国与西方利益交汇点增多,非洲对此心态复杂。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较大受益者,被西方视为“利益攸关方”。
非洲国家总体上欢迎中国崛起,还希望搭上高速发展的“顺风车”,逐步摆脱对西方的依赖,但面对中非实力失衡,一些非洲国家将中国等同于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看法趋于务实,与过去相比亲近感下降,利益摩擦逐渐增多。
对多数非洲人和中国人来说,两者之间目前毕竟存在地理、语言、传统、文化上的差异,只要这些差异存在,两者之间就会有一些看法和意见。重要的是,中国人在非洲人家门口做事,理所当然要考虑当地人的感受。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这5篇文章你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