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10月,网上突然流传出一张新加坡医院的照片。照片显示,解除封控后,新加坡医院不堪重负,就诊需排队50个小时。
照片传回国内,给“清零党”找到了口实:医疗保障发达的新加坡尚且发生了医疗挤兑,更何况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
毕竟,新加坡与中国有太多的相似性:一、都是同文同种的华人社会;二、新加坡人和中国人一样很守纪律,曾严格执行了清零策略。
新加坡的解封犹如一面镜子,警戒国人:如果中国取消清零,医院将立刻沦陷,造成更大的混乱。
我拿着照片问了一位新加坡朋友,他看后哈哈一笑说:“事是真事,可新冠不是直接导致医院排队50小时的原因。”
新加坡真实的情况是,如果不是媒体每天在更新感染人数,新加坡居民几乎感觉不到疫情的存在。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仅有一条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的规定而已。
新加坡医院排队50小时是指住院需排队50小时,急诊仅需排队4到5小时。在国内办过住院手续的人应该知道,现在在大型三甲医院找一张病床有多难?没有疫情时,“住院难”就是个老大难问题。
而新加坡能在解封的情况下,保持50小时腾出一张病床的效率,已实属难得。
新加坡朋友进一步解释说:“有不少医生、护士感染了病毒,上不了班,也是排队50小时的重要原因。真正因为得了新冠住院的人很少很少。”
新加坡实行“分诊制度”,感染了新冠的人必须先打电话给社区诊所。由社区诊所的医生判断感染者是否需上医院?开了介绍信后才能转往大医院。这点不像国内一生病第一时间冲往大医院。
大部分感染的新加坡人只是打个电话报备而已,不会主动要求上大医院,甚至也不需要诊所出诊,自己在家吃点退烧药静养即可。
2
我从新加坡政府官网上,下载了今年9月到10月的感染数据。两个月的时间,新加坡累计新增感染人数为16.6万人,住院的仅仅3050人,住院率为1.8%。
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表示:首次感染者死亡率为10万人中有35人;第二次感染者死亡率为10万人中有4人,从侧面印证了接种疫苗的重要性。
新加坡人的疫苗接种率冠绝全球,有81%的新加坡人完成了三针美国疫苗或四针中国疫苗,防疫力拉满。
新加坡人非常乐意接种疫苗,今年新推的加强针,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67%的接种率。因此,新加坡创造了极低的死亡率。
数据显示,没有打疫苗感染者的死亡率是打了疫苗感染者的三倍。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打疫苗和不打疫苗的死亡率能相差4倍。
更神奇的是,新加坡开放国境4个月以来,预测中的“爆发式”增长并未出现,每日感染者人数反而呈逐步下降趋势。从10月份的每天30000多人下降至11月的千人规模。
新加坡病毒学专家解释说:感染人数下降主要因在新加坡流行的毒株,致病性更低,很多无症状的感染者没有上报数据;另一方面,新加坡拥有全球最高的疫苗接种率构建了充足的保护。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国内对科兴疫苗的一些怀疑论调,说打了疫苗后身体大不如从前了,疫苗是未经临床的实验品了。
其实,这是从美国流传过来的说法。美国有一群反智的“红脖子”坚决抵制疫苗,比如著名的NBA明星欧文,拒打疫苗,不能上场比赛,躺拿千万年薪。
国内有些人把美国人当“专家”,既然美国人都说疫苗有问题,肯定就有问题。殊不知在美国绝大部分有钱人都接种了疫苗。
可以预测,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迎来越来越开放的情况,非常有可能出现感染高峰,优先接种疫苗,犹如多了件防弹衣,将大大降低死亡率。
3
新加坡的防疫措施曾一度非常严格:停工停学,封锁街道,居家办公,外来人员隔离14天,不准举办大型聚会类活动等等。
但早在去年10月,李显龙就直言:这种情况无法在新加坡长期维持下去,代价太高,每多一次封锁,就会冲击一次商业,导致员工失业。
李显龙进一步指出:长期封锁的代价不仅带来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加剧了民众心理和精神的压力。儿童失去正常的童年和校园生活,一家人被迫分居两地,难以见面。
所以李显龙得出了一个结论:清零策略对新加坡来说已经不现实,只能转向与病毒共存。
今年3月,李显龙正式宣布考虑到绝大部分人口已完成疫苗接种,政府决定逐步解除封控措施!
从允许员工回公司办公,到允许举办超过1000人的活动,再到户外可不戴口罩,取消入境隔离14天的措施,新加坡花了5个月时间,彻底打开了国门。
虽感染人数一度突破每天3万人,但没有造成医疗挤兑,新加坡人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开放——任何事都是有代价的,开放的代价是感染,要躺在家里难受好几天。
开放后,新加坡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没有去年高,但关系到无数中小商户利益的餐饮和服务业在开放后的两个季度,连续实现了23%和30%的高速增长!基本恢复到了疫前水平。
餐饮和娱乐消费体现出国民对未来经济的信心。如果国民不敢吃不敢玩,服务市场一定是萧条的。
餐饮又是中小商户最集中的地方,他们将是这场疫情最大的牺牲者。所以,李显龙才会说出“清零不可持续”,新加坡人算的不是政治账,而是经济账。
新加坡是和我们情况最相近的邻国之一,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作者:江左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