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激不厉 不忮不求
——朱添寿书法中堂自作古诗管窥
孔令广
受黑土地美术馆馆主黄银田先生之嘱,委托我为其美术馆馆藏本地文化名人,朱添寿先生创作的四尺整张行书自作诗书法中堂写个短评,余欣然应下,奈何如刘勰云:“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因,千载其一乎”!
朱添寿先生是新加坡的文化名人,全球汉诗总会会长,以诗、词、书法享誉狮城。
每于星洲书法活动,见先生与书家们交谈,谦恪执礼。他曾任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院长、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首任总裁,在新加坡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为新加坡文化艺术起到了引领传播之作用。
论诗、词、楹联,他更能称得上新加坡现当代之引领者,自2005年在中国庐山召开的全球汉诗研讨会,当时我也有幸受邀随行奔赴庐山参加盛会,就此行,他当选为全球汉诗总会会长至今。
朱添寿先生自幼喜爱中华文化,对诗、词、楹联、书法情有独钟,以楷、行之书体名立于世,兼善篆书。就书法创作,资历也是不浅。早期诗、词与书法都是他工作之余的嗜好,现如今他退而不休,自然成为职业书法家与诗人之行列。在我印象中,他做官时没有“官气”,现在做书法家没有“书法家气”,向来不失本色,正是见素抱朴,素心若雪的境界。又刘勰云:“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quǎn kuài)。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记得有一次,我与先生闲聊时察觉,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挚爱,我们有不谋而合之相似处,几十年来都是对诗、词、楹联、书法不离不弃,临碑摩帖不缀,虽非敢以退笔成冢、化墨为池自许,然心手相知,一日不写手生,两日不摩心惊,三日不碰毛笔,即形容槁枯,心神不宁也!然目光所及,皆过手玩味,反复揣摩,一旦欣然有悟,心手渐次两畅,心领神会,最终营构自己之艺术世界。
先生此件行书自作五言古诗四尺整张中堂之作,大抵是以晋、唐行书特点融会其笔下创作而成。此件作品,给观赏者扑面而来的是,书写感强,书卷气浓郁,有彬彬君子之风,字如其人,这是最大的特点。另外,不拘细小点画,多用圆笔运毫,圆方兼备,不激不厉,不浮不滑;从结字中透露出晋、唐笔墨之趣味。这样的书作,我大致称之为“著书体”,自然写出,体现了抄录诗文之情绪,读写中的节奏,以及日积月累的涵养。然而在连与断的处理上,似乎没有刻意表现。但是,给欣赏者丝毫未减灵动之感。当然,艺术鉴赏,见仁见智,从此作中无论题款、盖印以及整体章法,都不难看出,朱先生也颇费斟酌。我觉得,任何艺术作品都是遗憾的,要真无瑕可指,则匠矣。
此首五言古诗为先生于1997年3月,应邀出席中国南京园林局举办的“国际梅花节”盛会时五首之一也。
(以下为其南京之行五首原作)
(一)《沪宁高速公路即景》七绝
沪宁百里稻如茵,处处楼房接比邻。
经济腾飞乡镇富,谁言贫下是农民。
(二)《中山陵梅花岭赏梅》七绝
梅花岭上梅花欢,绽蕊争春不怯寒。
宫粉娇羞偎绿萼,幽香淡霭满山峦。
(三)《观CCTV播邓小平生平纪录片》有感七绝
政海波涛数度翻,高瞻大勇挽狂澜。
贺公开放千秋业,功过长宜远处看。
(四)《游秦淮河夫子庙》七绝
秦淮踱步忆繁华,灯影桨声共品茶。
记取前朝兴废事,不敢重唱后庭花。
(五)《梅花节主人接风设宴》五言古诗
应邀梅花节,接风聚华厢。
举箸尝佳肴,尽觞伴杜康。
主人英气豪,贵客来四方。
席上二贤者,高隐峨眉山。
另有耆耋老,遥渡自东洋。
宾主开怀甚,畅饮醉客房。
酒醒诗兴发,窗外夜未央。
亮灯正沈吟,落笔细思量,
句成记琼宴,聊志情谊长。
诗是感觉的表达,是情绪的宣泄,是心灵中美的栖居。朱先生既是诗人,也是一位资深的书法家。在他的笔下,从这一组五首诗中读来,他把笔触到的感情化繁为简,汇成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句,从内容上取决于诗人的情感、思想和见识;表达上颇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之用意,表现为诗人塑造意象的新奇性。也是其内心中,文字功法的一种淋漓展现,他这种文字内功的修养,也渗透着诗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艺术趣味、语言策略等等诸多之方面。再如刘勰云:“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耳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百般锤炼成钢,百花蜂采成蜜,相信先生性慢而简、不求闻达的勤谨与智慧,浸润中华传统文化既久,若蜗牛之贝壳,无论寒暑风霜,笃定而行,汲汲(jí jí)此道,博闻约取,可谓书家、诗人之表,南洋之重镇矣!
2021年1月12日凌晨于素简堂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