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舆情学》:舆情智库与跨界融合实践的新指南

《全媒体时代舆情学》:舆情智库与跨界融合实践的新指南

近百个案例,再现中国大舆情的缩影……历经多年,作为梅文慧教授国家课题《网络舆情危机传播中的新闻发布优化研究》的成果,《全媒体时代舆情学》丛书即将面世。

这项成果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不仅涉及舆情学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危机处理与形象修复,而且还十分注重危机管理等交叉学科的跨界融合与应用。

正如课题结项鉴定专家所言,课题的主要建树在于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手段,搭建舆情学研究框架,分析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演化的进程,并提出中国舆情学研究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这一研究背景下,课题梳理的我国这些年来的舆情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指导性。譬如,从中国舆论的生态环境与技术发展、社会治理与风险应对、舆情回应与处置、舆情干预与评估、舆情应急管理与智库成果等多重维度,严谨科学回应了当前全媒体时代舆情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最新问题,找到了可供参考的解决路径。

《全媒体时代舆情学》丛书作为课题的主要成果结晶,亮点还体现在刷新智库与舆情的融合新模式,从理论与智库两个层面,探索了中国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与机制,以及新闻发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围绕中国近年来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深入评析政府、媒体和企事业单位应对危机的能力与表现。

作为国内较早的舆情从业者及首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舆情项目主持者,梅文慧教授见证并亲历着舆情行业从发轫到体系初成的过程,对舆情倒逼社会改革的效能有着深切的感受。她结合这些错综复杂的舆情状况,扑朔迷离的发展趋势,重点归纳了案例的舆情应对经验和教训,这明显提升了本书的实用指导价值。

所以,《全媒体时代舆情学》是一套舆情处置与危机公关教科书,高等院校舆情学专业适用教材,政企媒体从业人员舆情应对指南,比较适合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企事业单位领导及媒体人等阅读。即使是舆情学的“门外汉”,也能通过本书对社情民意与日常应急有新的感悟。

【名家推荐】

●赵启正(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中,反映社会动态的舆情也随时演变;由于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的高度关联,国际舆情也被政府和公众高度关注,两种交错的舆情在网络时代是以多媒体的方式实时展现的。如何从海量的舆情中收集精要、分析潮流、扩展景深、萃取见解遂成一专门学问——梅文慧教授的《全媒体时代大舆情》正是这学问的始创之作。

●童兵(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丶传媒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人关注舆情几千年,中国学者探究舆情上千年,今天,我们有了《全媒体时代大舆情》,可喜可贺!作为首创之作,其有内容全面、重点鲜明、论说新颖、析事论理之特点,可圈可点!我们要深研这本书,要同作者一起使其渐臻完美,让中国的輿情学早日走向世界!

●郑永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前所长):

在社交媒体时代,舆情在一个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因为这样,研究舆情的学者也越来越多。梅教授是舆情研究的佼佼者,在这方面她有很多探索和创新,成果丰富。这次,梅教授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写成了专著《全媒体时代大舆情》。这不是一部一般的论著,而是对中国舆情实践的概念化,在概念化基础上之上的理论化。希望在梅教授这部著作的推动下舆情研究成为中国的一门显学。

●唐亚阳(湖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全国教育新闻宣传研究分会副会长):

2013年,我筹建了湖南大学舆情研究所,当时梅文慧教授作为负责人之一最早参与到舆情研究与实务之中。梅教授阅历丰富,视野前瞻,文笔优美,应急反应快,和大家一起苦心钻研,发表了不少成果。我曾建议她写一本舆情学专著,她六年辛苦笔耕,终于成书。如今看到这套丛书即将出版,我甚感欣慰。当今世界舆论风云变幻,网络舆情成量级爆发,而舆情分析与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更是重要。如果对舆情处置不当,就可能对企业品牌建设、市场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本丛书内容广博,系统全面,实操性强,既可作为高校教材,也可当做政企以及媒体相关从事人员难得的参考书,专业价值较高。

【丛书作者介绍】

《全媒体时代舆情学》:舆情智库与跨界融合实践的新指南

梅文慧教授,中国舆情研究与实践先行者,最早为新加坡“市长研究生班”、国内领导干部班讲授“危机公关、新闻发布与舆情管理”等系列课程。同时兼任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网络舆情专委、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舆论所负责人。长期深耕于舆情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首提首研“大舆情”内涵与“舆评”(舆情风险评估)体系,主持完成中国首个“舆情与新闻发布”国家社科课题,主持党委(党组)重大决策舆情风险评估工作现状及对策、城市品牌形象定位传播、某省“十四五”网络内容建设与发展规划等课题近20项。目前已出版《信息发布与危机公关》《快乐长沙:城市形象定位与魅力表达》等学术专著10余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