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视点 侯永志 沈俊杰 华若筠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经济秩序将加快调整,未来全球化将更多地呈现区域化特征。依托成渝的综合优势,在我国西部打造一个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区域经济中心,并以此为支点打通泛亚战略通道、构造稳定的富有韧性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是应对全球变局、落实中央区域发展战略新布局的重要举措。
打造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区域经济中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打造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区域经济中心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化新趋势的必然选择。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推动形成了密切联系而又功能各异的北美、欧洲和东亚三个重要的生产分工网络。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尽管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仍然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广泛的分工体系,但另一方面,在缺乏有效的全球治理下,各国特别是各大国为保证经济的安全稳定运行,将更加注重本土供应和生产能力建设,构建自成体系、自我循环的产业链。因此,在两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化将更多地呈现区域化特征,全球可能呈现北美、欧洲、东亚、东南亚南亚四大区域分工体系,区域经济中心将发挥更多跨国配置资源、促进国际分工的作用。打造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区域经济中心是适应全球新变革,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打造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区域经济中心是谋得战略主动、确保战略安全的必要举措。东南亚、南亚国家是与我国山水相依的重要邻邦,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资源能源丰富。以打造辐射东南亚、南亚区域经济中心为着力点,打通泛亚战略通道,加深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构造稳定的富有韧性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形成对这一地区发展更大的影响力,对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至关重要。
打造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区域经济中心是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布局、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要求。在过去几十年的对外开放过程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加速融入全球产业网络,逐渐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区域中心,既推动了自身的发展,也为我国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西部地区,由于其区位条件、要素禀赋结构和发展基础的制约,对外开放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延缓了西部的现代化进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西部缺少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区域经济中心。在西部打造一个区域经济中心,利用好东南亚、南亚的市场和资源,聚集更多资源要素,形成更强创新能力,将有助于在全国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
加快推进广大西部地区的现代化水平。
成渝具备成为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区域经济中心的基础和优势
当前我国的一些地区特别是云南和广西两省(区),凭借山水相连的地理优势和民族相依的人文优势,已与东南亚、南亚在经贸、农业、人文交流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合作,但受其经济体量、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的限制,距离形成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区域经济中心尚有差距。成渝地区具有区位、经济、产业、创新四大优势,具备成为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区域经济中心的基础,是深化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现有合作的重要支撑。
区位优势:成渝地区位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走廊、国际陆海新通道的交会点,是国家海陆联动的战略型地区,具有御控西南、贯通内陆、辐射东南亚、南亚的独特区位优势。这一优势使其对外能够通过中欧班列与欧洲联动、通过陆海新通道与东南亚、南亚联动,对内能够通过长江水路、沿江铁路公路与长三角地区联动,实现借势发展,成为整合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沟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空间依托。
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优势: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体量大,2018年GDP达5395.77亿美元,相当于老挝的30倍,柬埔寨的22倍,尼泊尔的19倍,缅甸的8倍,越南、孟加拉国的2倍左右。成渝两地常住人口近半亿,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成渝地区的人均GDP和经济密度(每平方公里GDP)高于东南亚、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见表)。
产业优势:根据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成渝地区在机械设备、通信计算机和电子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等领域产业优势明显。东南亚、南亚地区对成渝的产业依存度(平均依存度系数为12.10%)远高于成渝对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产业依存度(平均依存度系数为0.50%),特别是对通信计算机和电子设备(38.68%)、机械设备(30.73%)、金属冶炼加工(22.78%)、化工(18.90%)等成渝优势产业的高依存度有利于成渝主导区域产业网络(见图)。
创新优势:成渝地区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才储备,统计数据显示,区域内有高等院校129所,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拥有中国核动力研究院、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西南通信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2018年,成渝地区研发支出占GDP百分比为2.21%,超过新加坡2.17%的水平,远高于东南亚地区0.64%的平均水平和南亚地区0.38%的平均水平。
以打造“四大中心”为抓手,推动成渝建设成为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区域经济中心
打造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区域经济中心,成渝地区应依托既有基础,一方面在更深程度上参与国内大循环,更充分地借力国内其他地区;另一方面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循环,通过两个循环的相互促进、耦合贯通,着力打造辐射东南亚、南亚的生产要素配置中心、产业链布局中心、供应链统筹中心和创新引领中心。
一是打造生产要素配置中心。支持成渝建立辐射东南亚、南亚的要素市场交易中心,推进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增加成渝地区有效金融服务供给,以物流金融、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为重点发展成渝金融要素支撑体系。完善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引进跨境结算机构。鼓励金融创新,在跨境金融业务、金融开放等方面率先试点。
二是打造产业链布局中心。推进成渝地区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吸引跨国公司和产业链龙头企业在成渝布局更多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活动。统筹成渝地区产业链布局,瞄准产业链上下游和核心技术精准招商,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本土中小企业。紧抓中新(重庆)项目和中日(成都)项目机遇,全力填补成渝地区产业链在商务服务、金融等高端生产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基础设施上的突出短板。发展成渝地区在通信计算机电子和机械设备产业链上的主导优势,根据与东南亚、南亚各国产业比较优势构建产业分工网络,发挥成渝地区在构建跨境产业链上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三是打造供应链统筹中心。围绕成渝地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引入培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节点企业,加速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加大发展服务供应链,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成渝建立国家全球供应链安全预警数据中心和供应链科创研发中心。强化物流支持功能,将布局成渝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南向铁路网、陆海联运体系纳入“十四五”规划。加强国家层面沟通,加快推进泛亚铁路、跨境高等级公路、光缆传输系统等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依托路网、航空网、互联网,打造物流人流信息流中心。
四是打造创新引领中心。立足成渝地区科教资源优势,以高标准建设中国西部科学城为抓手,前瞻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支持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等落地成渝。以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保障,吸引更多国际国内创新主体入驻,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技术交易市场,加强金融服务对技术转移转化的促进作用。以宜居城市为吸引,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构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国际人才高地。
(作者单位:侯永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沈俊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华若筠,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