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米灰尘超过5g就不达标?放过环卫工人吧

几位环卫工人蹲在路边,像小学生一般紧张地盯着自己的考核结果:一平米内,如果灰尘超过5g就是不达标;有烟头也会被罚。

这可不是什么行为艺术,而是封面新闻曝出的西安市真实存在的状况。据一位环卫工人称,基本上每个人都被罚款过,自己则被罚过三次。

一平米灰尘超过5g就不达标?放过环卫工人吧

消息一出,随即引发了舆论热议,不少网友认为环卫工人本来就很辛苦,这类奇奇怪怪的规定未免太过严苛了。而从治理效果上讲,试图通过给环卫工人施压的办法实现市容的一尘不染,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不可能实时跟在每个扔烟头的人后面捡烟头,也不可能像人工智能般,把每平方米的灰尘都控制在5g以内。

不得不说,面对如此要求,环卫工人们实在是太难了。

一平米灰尘超过5g就不达标?放过环卫工人吧

“锅”都给环卫工背?

近些年,类似对环卫工人“高标准”“严要求”的情况并不鲜见。时间倒回到2017年,西安市印发《西安市城市道路“以克论净 深度保洁”作业标准(试行)》,就提出在重点区域地面尘土,人工清扫每平方米不超过5克,垃圾路面滞留时间不超过5分钟等等。这次新闻的发生,也更像是几年前政策要求的复现。

2019年,郑州市一位环卫工大爷因烟头太多而被气哭的新闻也被广泛关注。据其讲述,在他的工作区域,漏捡一个烟头会被记1分,这意味着他要被罚7块钱。本来收入就不高的他,被罚的钱竟是每天工资的3倍还多。

一平米灰尘超过5g就不达标?放过环卫工人吧

“以克论净”“一个烟头罚七块”,这些要求的初衷,当然是维护市容市貌,让城市卫生尽可能保持美观清洁。然而它们之所以会引起争议,主要是因为,无论是在权责统一还是在治理思路上,其间的合理性都值得商榷。

首先,这些政策显得过于严苛,超出了正常工作的要求,给环卫工人带来了“不能承受的责任之重”。在某种程度上,这更像是在以“优秀”的标准进行对他们的“达标”考核。

环卫工人们完成了几近“一尘不染”的高要求,并不能得到什么奖励;相反,要是完不成,本来也属正常,却要因此遭受惩罚。缺乏正向的激励,而是让处罚的“雷达”过于敏感,不仅会给本来就早出晚归、栉风沐雨的他们带来与收入不匹配的压力,也是对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尊严的伤害。

其实,维持市容市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市民行为规范、自然环境影响和市政管理规划、环卫工人处理等各个因素。“以克论净”“一个烟头罚七块”等规定的问题就在于,它们把所有的责任都堆到了环卫工人身上。

对于每日早起、不论严寒酷暑都要在外工作、收入也徘徊在低位的环卫工人来说,这样的要求实在是有点不公平了。所以,理想的城市治理逻辑应该是把责任细化,该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不能让环卫工人乱“背锅”。

背后是治理思路问题

从垃圾制造源头上讲,地上烟头多,最该罚的不是环卫工人,而是扔烟头的人。正如此前不少环卫工人吐露的苦衷:很多时候不是他们工作不认真,而是前脚捡了烟头,后脚又有人扔,实在是防不胜防。因此,与其对环卫工人过度加压,还不如完善地方的环卫政策,加强对扔烟头者的处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发生。

当然,有些时候,污染环境的“板子”也不能全打在扔垃圾者的身上。如果要走动辄七八百米甚至上千米才能找到垃圾桶,对人们的耐心也是极大的考验。在市政规划时,如果能够科学规划、妥善安排,相信乱扔烟头等垃圾的情况也会大大减少。

与此同时,环卫工作也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西安地处大西北,紧邻黄土高原,不时会受到沙尘暴天气的困扰。与东南沿海城市相比,本来就会产生较多灰尘,无形中也增加了环卫工人的清洁压力。

这当然不是说不能有减少灰尘的追求,而是如何追求的问题。靠环卫工人一个劲地清扫杯水车薪,更根本的方法还是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绿化率,涵养水土,减少扬尘的产生。

梁文道曾引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观点,指出现代城市的发展很容易落入概念性的误区:它们期待城市有四通八达的宽大马路,光亮整洁的市容,恰到好处的公园和装饰。整个城市的布局仿佛是为神而设,好让它从上到下把一切看得一目了然。

然而,这样一种乌托邦式的苛求,却常常让生活其中的人们感到不方便、不舒适。我们要求市容整洁,归根结底是激发市民对生活之所的热爱之情,人人都把自己作为城市的主人,人人都能自觉地保持卫生,而不是要刻意满足审美理念上的“一尘不染”。

没有“以克论净”的城市是怎么保持市容的

在封面新闻的报道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一位负责测量的环卫工人说,人都有个惰性,没有这个要求的话就糊弄过去了。

可是纵观国内外市容市貌做得比较好的城市,似乎并没有多少在采取“以克论净”的要求。它们又是怎么保持清洁的呢?

一平米灰尘超过5g就不达标?放过环卫工人吧

相信说到干净,不少人都会想到新加坡这个“亚洲最干净的城市”。1968年,李光耀启动了“保持新加坡清洁运动”,早期最核心的举措就是罚款,不过不是罚清洁人员,而是罚乱扔垃圾者。乱扔垃圾,最低罚款为300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1514元。

在这样的重罚之下,“以身试法”也就成了太不“划算”的选择。在道德上,被罚的人也实在没有多少辩白的空间,谁做的谁担责,算不得委屈。

除了硬性的罚款,更为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加强公共教育和宣传,动员全体市民共同维护市容市貌。走在日本的街道上,其实很少见到垃圾桶,也不常见清洁工人,可是道路上还是能保持得比较干净,这与其注重垃圾分类的教育和卫生理念的灌输是分不开的。

从环卫工人的角度来讲,提升这个职业的收入和福利水平,给他们的辛苦付出应有的尊严和体面,也是社会和政策温度的体现。众所周知,中国清洁工人的收入普遍较低,可是劳动强度和职业危险性却很高,基本社会保障也存在覆盖率不足的情况。

在这样的现状下,除了合理地为他们“减负”,减少不必要的绩效苛求外,还可以借鉴上海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方法,让他们的付出与收入成正比,而不是被一味罚款。这样做,也能变怨言和压力为动力,让“马路天使”不再只是句空洞和抽象的夸赞。

总之,让城市变干净的方法有很多,“以克论净”并非最明智的选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