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南洋地区中华商会的角色定位及其实践

中国侨联

近代南洋华商在组织、联络海外华侨方面多开先河。受殖民者压迫和“商战”思潮的影响,他们意识到商会之利。1906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成立,由此掀起海外中华商会组建热潮。中华商会成为嵌入当地社会的重要组织,在沟通与联络当地华人、协调华人群体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保障当地华人群体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聚焦于晚清时期南洋地区各中华商会及其在维护、保障华人权益方面的贡献。所论“南洋”大致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沿海地区等。将讨论时域限于晚清,是因为晚清外交体系存在先天不足,商会发挥着者近乎官方机构的作用,对当地华人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一、晚清南洋地区中华商会研究简述

近代中华商会史研究始于海外。1978年,章开沅在国内首提近代商会研究。随着商会档案整理出版,国内商会史研究发展迅猛。在海外商会史研究中,南洋中华商会颇受关注。学界或从社会变迁视角看南洋中华商会,或进行个案研究;时段多涵盖晚清民国与战后。部分研究虽聚焦于商会之成立,却较少关注商会早期运行及其对当期华侨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将着重关注这一问题。

二、晚清南洋地区中华商会的成立及其角色定位

近代中西交流中,海外不少华商被当地殖民者歧视与排斥。受重商思潮影响,各地商人呼吁清政府准许设立商会。清政府设立商部后,官方始倡商会。

(一)晚清南洋各地商会的组建

在清政府提倡组建中华商会之前,南洋华商已开始探索组建商会的可能。1905年冬,张振勋、时宝璋考察南洋商务,推动新加坡、槟榔屿中华商务总会的草创。此后,商会设立热潮席卷南洋各大商埠。

清末南洋各地成立大小商会28个,基本遍布各大商埠,以荷属殖民地尤多。此外,商会面向南洋华商,各地商会成立存在“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商会的角色定位

1. 适应近代“商战”的商业联合组织

在近代,南洋华商既是殖民者的统治工具,又是欧美商人的竞争对手。华商领略到西方商人群体竞争之强劲。“商战”点燃华商创办商会的热情。中华商会成立的宗旨在于“整顿商务”“讲求商学”“联络商界”“和协商情”“启发商智”与“振兴商利”。

2. 保障华侨权益的联络与维权机构

洋务运动后,晚清侨务由弃侨向护侨重侨转变。但由于国籍问题,领事护侨作用有限,难以覆盖全体华侨。晚清政府当局意识到,商会之成立是“有领事之实而无领事之名”,“若善诱而利导之,其效自钜”。商会成为晚清护侨的重要补充。

3. 海内外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商会是海内外互动的重要平台。商会一方面向南洋各埠华侨传达清政府政策,另一方面向国内输送建设资金,加强海内外联络与信息交流。此外,南洋各商会负责人多与政府关系密切,官绅色彩相当浓厚。

从诸材料看,晚清南洋中华商会实际是半官方机构。一方面,它由南洋各埠华商集聚设立,属于自治商业组织;另一方面,章程及关防须由清政府审议,俨然是政府“下属机构”。

三、晚清南洋中华商会的实际运作

南洋地区中华商会在实际运作中,充分体现了服务当地华商、促进海内外沟通交流等作用。

(一)服务服务当地华侨华商群体

1. 维护当地华商的商业利益,促进华商事业发展

由于族群、国家、制度和文化等种种障碍的存在,南洋华商无时不受到“来自所在国政府和主流社会的排斥和压力”。商会成为华商应对外部压力的重要组织。譬如,新加坡中华商会曾在处理新加坡港起货巡差刁难当地华商的问题和当地华商反对新加坡当局增加收入息税的问题时发挥积极作用。小吕宋中华商会在抗议菲律宾“西文簿记案”抗争运动中身先士卒。类似案例不胜枚举,中华商会在保障当地华商华侨权益方面不遗余力。

2. 协调海外华侨内部社会关系

地缘性会馆、血缘性的宗祠和业缘性的公所是海外华侨社会的三类传统组织。这些组织一方面有助于华侨抱团自救,另一方面也造成团体间隔阂。而中华商会有助于协调华侨社会各团体的关系。比如,新加坡中华商会在调停1906年闽潮两帮工人争端的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巴达维亚中华商会规定内部纷争调停机制,力图协调各方华侨势力的均衡。

3. 协调海外华侨与当地社会的关系

南洋各商会对外协调华侨与当地社会的关系,保障当地华侨合法权益。例如,新加坡中华商会积极征集华人社会对当地疏浚港道、修筑堤岸工程的意见;暹罗中华商会在1910年暹罗反华运动中积极与政府当局斡旋,为平息事件作出重要贡献;小吕宋中华商会成为菲律宾当局与华侨社会交涉的重要平台。

4. 重视慈善、福利事业

南洋各商会积极参与当地华侨社会的慈善、福利事业,改善当地华侨的生存环境。建设医院和养老院、兴办学堂是常见形式。比如,三宝垄中华商会自行筹资在双溥创办“慈善堂”,救济老无所依的侨胞;小吕宋中华商会与华侨教育会积极合作,保障教育经费,此外还曾多次捐资帮助灾区民众。

(二)促进海内外信息与资源的交流

1. 支持跨地域交流与实业合作

商会成为各地华侨交流的平台。譬如,新加坡中华商会致函邀请南洋各商会共商设立保护回国华商的华侨公会一事;南洋各埠中华商会协作推进保障华商回国的工作。

南洋各中华商会还积极支持清政府发展工商业,踊跃认购中国华商银行的设立股份,参与端方在南京创办的南洋劝业会。经商会牵线搭桥,南洋华商与祖国家乡联系更加频繁。

2. 实现海内外同胞互帮互助

当内地或其他商埠遭遇自然灾害时,南洋各商会群策群力,发扬互助精神。商会成为海外华侨与内地家乡情感连通的重要平台。南洋华商通过商会得以发挥规模力量支持祖国家乡建设,满足他们衣锦还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需求。

四、结语

尽管冠以“商会”名义,南洋各中华商会的作用和影响却不局限于商业。由于晚清政府在海外的护侨保侨作用有限,商会需承担多元角色。商会不仅是商业联合组织,更是维护海外华侨权益、增进海内外侨胞交流的重要组织。各中华商会在成立之初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奠定了其在海外华人社会的地位基础。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各地领事馆的领事保护作用愈发明显,各地商会无须再承担多重责任。然而,海外华人商会仍是连通海内外的重要平台,在商业合作、团结互助、文化交流和信息互通等方面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亚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沈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本文摘编自《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0年第1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