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书客·获月拾书|

|晒书客·获月拾书|

云也退/文

No.10

《陌生的朋友们:苏佩维埃尔诗集》

(法)于勒·苏佩维埃尔/著吴燕南/译 拜德雅·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2年5月

苏佩维埃尔“有一种巨大的愿望,想要安抚人心、让人平静、宁息事端,通过令现实变得无害的词语的魅力,他想要让事物变得无害,不再可怖。”本书序言中,译者的这一句引文(出自另一位法语大诗人亨利·米肖)是对这本诗集的风格的精准评价。

从诗的片断,就可看出苏佩维埃尔是个相当柔软的诗人,习惯用亲切的问句来推进诗的意境,也深入读者之心,促使他们回答和继续听取自己的回答。他的笔下不回避有害的事实,但不做刻薄无情的讽刺,而是向一个更单纯的语言之境过渡,这种诗学旨趣跟他一生较为平稳淡泊的经历也是完全吻合的。

No.9

《观察的艺术》

(美)罗伯·沃克/文(美)彼得·门德尔桑德/(美)奥利弗·芒戴/图斯然畅畅/译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年4月

在《观察的艺术》一书中,作者引用了艺术家琳达·巴里在一则专栏里的观点。巴里说,假如你回家需要花一两个小时,那么你先给自己提出几个问题,比如:路上发生了什么?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的东西如何回答了我的问题?

还有很多其他人也都在解答类似的问题。《观察的艺术》一书将他们的回答汇总成一段段小文字和插画。有的讲,可以按照马塞尔·杜尚的小便池精神来发现身边的艺术品,从一张没有撕干净的海报到一个“安全出口”标识再到一团水渍;有的说,要关注每个新开张的店面、新落成的建筑,接受所有你看到的事物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创作”;还有的说要偶尔来个“数码静默周”,切断自己想要与他人联络的冲动,只看不说,等等。有的建议会让人读来激动,立刻就想实施,但假若身边实在没有那么多可发现的细节,那又意味着什么?你该怎么办?

No.8

《以色列的慈善事业与社会参与》

(以)哈伊姆·达汉/著 孔德洁/邱莹/译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4月

以色列建国的时间和中国差不多同期,独立也都是在战争中获得。同样类似的是,以色列的前三十年也可称为纯真年代,人们普遍相信值得为建设一个平等的、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而奋斗,并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经历了挫折和失望;而到了七八十年代之交,政治、社会和人心都起了变化,市场经济逐步成为主流,国家富裕了,而人心开始变得冷漠,贫富分化加剧,社会不公越来越突出。

但在这个犹太人主导的国家,一些古老而优秀的犹太传统仍然在起作用,那就是同理心、慈善、关心弱者。会有很多人做一些纯出于公益心的事,会为了纯正的公益心而去从政,去辩论,去做出重大的决策。本书作者哈伊姆·达汉就是这样一位有着高新企业管理人经验的慈善家,读此书,不仅可以了解四十年来以色列慈善事业的运作和成就,更能对这个国家可贵的民气有所领会。

No.7《建造: 结构工程背后的故事》

(印)罗玛·阿格拉瓦尔/著 张依玫/译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年4月

一边是语言,另一边是形形色色、千变万化的建筑结构,用前者来描述后者所需的能力,并不亚于盖好一座大楼所需的专业技能。在读这本书之前,真难想象会有一个作者能把建筑结构写得这么清楚,能把一种结构的创造和演变、一个功能的发明和沿革解释得这么明白,同时还能准确地描绘出观看美丽精巧的建筑时的浪漫感受。

作者非常广博,常有意想不到的援引。在讲到家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即把物品收集起来、组装和摆设它们的时候,她忽然讲到有一个地方是“从有到无”的——先有室内样样俱全的家和人,后来逐步只剩下了房间依旧。这个地方就是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中部的地洞。从这里,她又说到了伦敦的隧道;在另一处,她先是从伊斯坦布尔著名的地下水宫入手,说到了古罗马人对待谁的态度,再一路讲到现代国家和城市如新加坡是如何构建地下水循环系统的。

我们将在这本书中全面透视城市和结构的关系。这是一种令人惊叹的文明,也是一个不曾停步的进程。经由这本书而对土木工程发生兴趣,也是一件相当正常的事情。

No.6《赤壁之戟: 建安与三国》

(美)田晓菲/著 张元昕/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年5月

如果让田晓菲来给那些古装戏做编剧,那些宽袍大袖的男男女女便不会一出场就搞对象了。开读这本书,那些赫赫有名的古代人,“建安七子”、“三曹”之类,顿时显得十分“现代”,不是说他们一开口就是现代的话语,而是说,他们对朋友、亲属、同行都会怀有我们完全熟悉和理解的感情,而这些感情,今天的很多人已开始不再熟悉、不再理解。

书中写到了建安末年的大瘟疫,许多文化人也不能幸免,死于其间,在作者的笔下,一贯给人以冷酷无情的印象的魏文帝曹丕,在其文章中吐露了悲悼伤怀之情。书中又写到南北朝时南朝诗人在被外族统治的北方城市的见闻,从邺城、铜雀台等等体会失落的文化记忆,再以诗文寄诉情怀。这些深度的联系和感受,就如宇文所安的名作《追忆》所反映出的那样,既新鲜而深刻。

No.5

《重返昨日世界》

(美) 利奥·达姆罗施/著 叶丽贤/译一頁folio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6月

书名原名就叫“The Club”,“重返昨日世界”有点蹭热点的味道。它说的是1764至1784年间,英国一小群定期聚会的知识精英之间的故事:爱德华·吉本、亚当·斯密、埃德蒙·柏克……萨缪尔·约翰逊博士是其中的中心人物,当然还有写下《约翰逊博士传》的鲍斯威尔。那是一个多事之秋,英国屡屡加入战争,国内民声鼎沸,政治动荡不安,但这个时代也产生了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和斯密的《国富论》。以知人论世的笔法,作者书写了这些位名人之间的纠葛,写出了他们做出的或大或小的人生选择,更悉心刻画了约翰逊、鲍斯威尔等人同女人的关系。

No.4《数学的力量: 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美)弗朗西斯·苏/著 沈吉儿/韩潇潇/译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6月

这本书无法不获高分,因为它的开头太吸引人了,写到了一场武装抢劫案和随后的量刑,然后写到了一个会让稍通西方人文思想的人激动的名字:西蒙娜·韦伊。我们得知,韦伊的哥哥是著名的数学理论家,他们有一个围绕数学的圈子,西蒙娜的思想渊源里有神学,有哲学,还有数学。

数学促进了人类的繁荣。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现,是基于人们对意义的不懈渴望;从归纳和演绎推理的研究中,人们既思索了越来越深的问题,又创造出了各种游戏。当然,数学还与人们对美丽的认识有关……这些议论所基于的素材不算新鲜,但是作者做出了一些升华,他让我们相信,我们如能经常想到数学,就能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来理解他人,以及自己。数学不是那些怪人和神童(高斯、欧拉、陈景润……)的专利,而是成为更好的人的一条有意思的道路。

学数学就意味着去当一个好的“做题家”,这是每个人都会不无苦涩地同意的事实。作者在每一章中都加入数学谜题来帮助我们发现数学中的乐趣,看起来,他是每个人当初都期待遇到却无缘得见的数学老师,所以现在读他的这本书还来得及。

No.3《走过两遍的路: 我研究中国的旅程》

(美)柯文/著 刘楠楠/译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年5月

一个汉学家能够为中国历史研究做出的最好的贡献,莫过于《历史三调》这样的书了。事件、经历、神话的三重认识视角,对1900年华北大地上的旱灾、谣言、各种死亡事件,以及当时的中外人士的宗教信仰、仪式等等的描述,使此书达到了少有的大格局,收获了来自不同学派和立场的赞誉。

在《走过两遍的路》这部回忆录中,年过八旬的柯文说,《历史三调》不仅得到了多项历史学大奖,而且被一位评审拿来与史景迁的《太平天国》相比,这让他很感荣幸。在我看来,柯文太谦虚了,清汤寡水、充满了“做课题”味道的《太平天国》远不及《历史三调》的意识和写法高明,史景迁的强项仅仅在于出书数量更多而已。

柯文说,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于1984年出版之后,他成了一位“颇具盛名”的历史学家,但距离出版《历史三调》还需十三年。这是个让人信任的节奏。以此书为新的起点,柯文想要继续深挖一个“在中国与义和团现象一脉相承的主题”,即国耻,而在做过几年的研究后,他选取了一个更小的切口——“卧薪尝胆”故事在19—20世纪中国语境中的再叙述——来完成这份研究,从他所回忆的灵感和写作过程来看,我们尚未能读到这本《与历史对话》的中译本,实在是一件憾事。

本书书名中的“两遍的路”指的是第一遍做研究,第二遍做对自己研究的回顾,可谓朴实直白。谦虚质朴之风在书中处处可见。柯文的“中国中心观”使他在中国也很受好感,可是他说那不是他发明的,而是七八十年代美国历史界自发形成的一股风习。对于勾践故事,柯文说也不是他的什么重大发现,他只是履行一个“局外人”的职责,把这个只有“局内人”(在中国,勾践故事妇孺皆知)了解的知识解释给外国人听。

No.2

《西班牙星光之路》

(荷兰)塞斯·诺特博姆/著 何佩桦/译译林出版社2022年3月

一个人有第二故乡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而欧洲人的幸运,就是他们可以有很多第二故乡。在这本《西班牙星光之路》中,诺特博姆,这位从16岁就开始游历各国的荷兰作家,表达了他对欧洲的某种“相信”:就是在西班牙这个大洲的边陲,到处都流溢着美丽的悲伤气氛,令他感到无处不可以安心,无处不可以书写寄托了生命念想的文字。

他的相信是包含了担忧的。他担忧西班牙会分解,正如担忧欧洲会在眼下的瘟疫中分解,各个国家关闭国境、以邻为壑。他的文章因为沉浸在担忧中而更具诗意气息。从本质上讲,西班牙一直没有真正“和解”,佛朗哥漫长的独裁政治在1975年结束,随后开始了民主化改革,可是至今西班牙仍不能走出被分裂的过去,而地区间的经济鸿沟则始终在加大。在意大利,在德国,类似的问题都始终存在。

每一方都必须为了促进统一而做出让步,而统一、团结是当下欧洲各国最大的利益所在。在马洛卡岛,诺特博姆有自己心爱的住宅——尽管因为瘟疫的缘故他已经好久没回去了。即将九旬高龄的他,还在为欧洲的未来努力思考和写作。

No.1《卡夫卡传:关键岁月1910-1915》

(德)莱纳·施塔赫/著 黄雪媛/程卫平/译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

事实就是如此:没有卡夫卡,我们将对自己所在的这个时代失语。他的作品不管是《城堡》、《审判》、《变形记》、《饥饿艺术家》这些名作,还是较为偏僻的如《女歌手约瑟芬尼和鼠族》,看起来都是只有这个时代才能写出的作品。

今天读莱纳·斯塔赫的这部作品,最大的感受不是卡夫卡本人的经历如何坎坷不凡,而是他所体会过的社会状况与今天之间的异同。卡夫卡是个痴迷游泳的人,是个对自然疗法和妓院有着同等热情的人,他不仅超前地预计到了数字化、公司制的社会会产生怎样的一幅图景,还超前地为廉价的环球旅行构想了类似Lonely Planet那样的手册。这个社会一面刺激他的灵感,一面压迫了他敏感的神经,它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使得中欧的犹太社会得以繁荣一时,波西米亚人的生活方式也因之而兴起,可是因为它逐步走向战争而变得褊狭,极权势力、民族主义和部落主义始终在增强,危机笼罩着卡夫卡,破坏了他与社会、家人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书中的叙述具有相当大的跳跃性,显得很复杂,也有很多风趣的地方,许多细到令我们咋舌的细节,使得卡夫卡从一个众人心目中的文学英雄,或者从一个孤独寂寞的、活在父亲的暴政之下的可怜人,变成了一个具体生活过的人,这种生活也不是能用“一地鸡毛”这种烂俗的简单说法来概括的。书中的他始终有着梦幻的一面,始终在突破自己的界限——思考、表达、创造的界限,这种梦幻同他怪诞的小说一样,是对走投无路的我们的安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