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宁波石化区:从千亿奔向万亿

滚滚长江东逝水。

天资聪颖的“宋运辉”,顺应时代之潮汐,历经磨难,成长为一名化工国企的技术人员、企业领导。

这是大热电视剧《大江大河》里所讲述的故事。

故事中的化工人有执着,有坚守,亦有变革。正如续集拍摄地——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宁波石化开发区),蕴藏着跟宋运辉一样的先行者与逐梦人。

位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石化开发区成立于1998年,是我国第2家化工园区,也是我国率先进入“千亿元级俱乐部”的化工园区之一。

随着我国化工业的飞速发展,化工产业园进入洗牌时期。而宁波石化开发区连续4年位居中国化工园区前三名,2019年规模以上产值1958亿元,占据了宁波石化园区产值的半壁江山。

今年3月16日,宁波石化开发区作为浙江省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亩均效益第一,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受到表彰。同时,宁波石化开发区荣获了全市重点开发区域综合考评第一名,以及全市重点工程前期综合类考评第一名。

硬核亩产是怎样来的?答案之一是高效。

重磅!宁波石化区:从千亿奔向万亿

延伸产业链

“目前,超大型和大型化工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化工园区工业总产值的近50%。”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认为,化工园的集群化已经成为趋势。

然而,仅仅把企业往化工园里装并不一定能换来效益。

占地40平方公里的宁波石化开发区,一直坚持“亩产论英雄”。

2019年,宁波石化开发区在中国石化联合会化工园区30强评选中排名第二。全年实现亩均增加值218.2万元,远超全省制定的2022年全省开发区亩均增加值要超过140万元的领跑计划。

数据的背后,是夯实石化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作为目前国内石化产业集群发展走在最前列、集约化程度最高、发展前景最好的化工园区之一,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与产业特点,宁波石化开发区已形成以炼化一体化为龙头的大型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三大合成材料、基础化工原料和深加工及高端精细化学品为特色的石化和化工产业。

镇海炼化2300万吨/年炼油和100万吨/年乙烯、中金石化200万吨/年芳烃、镇海利安德化学30万吨/年环氧丙烷和60万吨/年苯乙烯、LG甬兴70万吨/年ABS树脂……园区内以这些大中型项目以世界500强为主,带动了石化产业链的发展,积极向下游产业链延伸,着重发展C2、C3、C4、芳烃产业链……

这让宁波石化开发区进入了上千亿元俱乐部。

奔跑的脚步从未停止。

2018年开始,宁波市决定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所谓“246”,分别是指培育形成绿色石化、汽车2个世界级的万亿元级的产业集群。

而要实现这万亿元级,宁波石化开发区肩上的担子不轻松。

在宁波市政府组织的最新调研中,该市石化产业主要集中在镇海、北仑和大榭三大片区。截至2019年,54.16平方公里的面积实现绿色石化产值3521.9亿元,单位面积产出为每平方公里65亿元。

参与调研的政协委员分析认为,未来宁波绿色石化产业实际可利用空间约60平方公里,考虑到宁波石化产业现实基础和行业技术进步等因素,根据目前可利用的空间,满打满算只能增加5400亿元的产值,距离万亿元的目标尚有数千亿元的产值缺口。

缺口如何补?除解决土地等硬件问题外,“高效”是最为现实的途径。

“作为提升发展的科学途径,宁波石化开发区在充分发挥炼油、乙烯、芳烃项目龙头作用的同时,将积极融合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如绿色石化与汽车制造业的融合。”宁波石化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党工委副书记徐文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具体来看,园区主要是结合宁波绿色石化万亿元级的产业群培育,把握汽车产业、绿色石化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石化产品,对标国际先进园区(新加坡裕廊工业园、荷兰鹿特丹等),推动石化产业向下游延伸,努力提高园区的精细化率,探索与汽车制造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一体化发展

为了给企业最好的硬件支持,宁波石化开发区没少吃“螃蟹”。

2003年,国内还没有现成的管廊建造经验,园区专门组织人员前往德国巴斯夫集团进行考察学习。

其后,第一只“螃蟹”诞生。

2008年,被称为“浙东第一条化工物流运输管道”的管廊完工投入运营。它全长17.7公里、总投资2.6亿元,连接港区码头和生产园区,成为提高园区企业效率的重要公共设施。

随着园区的发展,管廊的需求在加大。

今年,长度为1公里的宁波石化开发区海祥路加层管廊工程主体完工。这标志着其建成了国内首条免维护公共管廊。

在此之前,运营方宁波安捷化工物流有限公司已在宁波石化开发区建成公共管廊28.6公里,铺设管线总长度逾650公里,为34家企业提供了服务。

对于每年液体和工业气体管输量分别已达2000万吨、6亿标准立方米的园区,管廊的作用举足轻重。

“管廊衔接企业后,无论是从宁波舟山港镇海港区液体化工码头到园区企业,还是企业到企业之间的原料运输,都可以‘点对点’无缝输送,有效避免了出现‘跑、冒、滴、漏’等常规输送方式存在的弊端。”安捷物流总经理蔡银龙说。

由于钢结构采用了创新的热浸镀锌工艺,海祥路加层管廊工程钢结构设计使用寿命可达50年以上,结构免维护则超过20年时间,有效提升了管廊管道运输安全的系数。

“2016年7月起,园区内实施国内技术要求最高、管理最严的管廊架设管道要求,加速推进园区公共管廊高质量发展,也是助力建设‘246’万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蔡银龙表示。

管廊只是园区一体化建设的一个侧面。

目前,园区的水、电、热、污水、固废等设施,都坚持一体化建设,实现集中的供水、供热、污水和固废处理。

据介绍,园区每年会投入数亿元用于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重点解决制约和影响企业发展的硬件短板,将基础设施建设由满足企业发展向实现企业更好发展转变。

“我们就是要不断挖掘每块土地的利用潜力,提升企业空间利用效率,为亩均效益的增长提供扎实的硬件保障。”相关人士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宁波石化开发区已经建立了公用工程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安全环保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色的发展模式。

也因如此,宁波石化开发区产业链效益和区域环保成果处于国内同类化工区前列,被列入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当前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杭州湾北部是上海和嘉兴,南有宁波、舟山、大榭,未来的市场竞争激烈。大家如何定位,如何抓住机遇,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的重要命题。”徐文华说。

长三角一体化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

徐文华认为,通过一盘棋考虑和一体化建设,以及实现“原料互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长三角区域的化工产业强强联手,将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有望打造国际领先甚至世界第一的化工产业集群。

重磅!宁波石化区:从千亿奔向万亿

科研催生冠军

如果打个比方,企业犹如活跃的细胞,促进着园区的健康发展、迅速壮大。

园区的高亩产,是建立在企业的高亩产基础上的。

“我们是最早一批进入园区的化工企业,现在我们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宁波龙欣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欣化工)执行副总裁、高级工程师林勇介绍说。

目前,龙欣化工已发展成为国内细分行业单项冠军企业,年增长率约20%以上,总亩均税收一直在化工园区排前三名。

这一切,来源于科研发展。

2000年开始,他们专注于溶剂染料的研发制造,包括工程塑料系列、聚酯纺丝系列、喷墨墨水系列染料等。

现在,龙欣化工建有一个省级研发中心,并有授权发明专利7项,3项国家行业标准也由他们制定。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动机。

近年来,宁波石化开发区极其重视企业科研创新驱动,发展高端新材料、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高新产业集群,拥有29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数十家国内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的建立完整碳五下游产业链的企业,宁波金海晨光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海晨光) 从碳五分离开始到碳五综合利用,形成了在碳五分离到下游加工利用的全产业链。

其中,碳五石油树脂产品拥有较高的全球市场品牌知名度及客户认可度,在性能及质量稳定性上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被认为是中国大陆最好的石油树脂。

公司副总张洪祥说:“金海晨光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强大的研发力量。目前,我们的研发人员共有20多名,5个专业研究室,能够最大限度地把碳五资源利用好。”

在园区内,以科研获得巨大效益的企业层出不穷。

宁波巨化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主攻四氯乙烯。其产能规模跟技术水平在全球均为领先,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在60%以上。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巨化拥有有机氯化合物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其自主研发的“用于四氯乙烯生产的反应器”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并参与了四氯乙烯产品国家标准修订。

人才培养同样受到重视。

据了解,石化区工作站是镇海区唯一的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作为区域性的工作站,长期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技术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工作站在科研、人才引进与培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做好园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为企业与人才之间搭建了一座产学研一体化桥梁。该站累计招收博士后4人,已出站3人。

作为我国7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宁波在石化发展方面具有区位、交通、市场和产业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在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和能源安全上承担着重要的战略使命,也在为打造世界一流化工园区肩负着重任。

高效,将是其不变的名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