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东八角古庙:始建于明朝,600多年屹立不倒,还有更神奇的…..

余清平

莘田二村位于花东镇东部,东临莘田村,再往东就是从化区的太平镇。它南接白云区钟落潭镇,北与水口营、港头村接壤。村里西南面不远处是流溪河。流溪河绕村而过,直下珠江。莘田二村原隶属于白云区江村镇大田村分支的一条村,当时取名莘田村,”大跃进”时期改为三联村(三个社合并),1974年改名莘田二村。莘田二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700多人。村以谢姓、叶姓居多,明姓是小姓,约240余人。明氏祠堂位于村南面,是莘田二村明氏村民祭祖、过节集聚的地方。

花东八角古庙:始建于明朝,600多年屹立不倒,还有更神奇的.....

源明氏流

  明氏一族源流颇为复杂,据《中华明氏族谱》记载,明氏有三大郡望。一是平原郡:平原郡鬲县 ( 即今山东陵县及德州德城区) 。鬲在东汉时为侯国,上古时有鬲氏住地。二是吴兴郡:唐太宗李世民命修《大唐氏族志》一百卷,并压制山东诸大姓士族,因此明氏位列吴兴郡七姓(湖州)之二,即姚、明、丘、钮、闻、施、沈。而在《元和姓纂》之前,《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记载湖州吴兴郡出十六大姓,明氏位列第十六位。三是河南郡:洛阳一带,辖境即今之河南以南的洛水,伊水下游,双追河,贾鲁河上游及黄河以北原阳县等地。

  查看现在的莘田二村《明氏族谱》(手抄本,原印刷版本因故遗失)和佛山《明氏族谱》记载,两广的明氏先祖明泗公,是南宋末期人,原籍河南省荥泽县,曾经官至户部郎中。户部郎中,北宋前期为五品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开始有实际职掌,从六品。明泗公为官清正廉洁,元朝时期,因战祸携家眷迁居于广东省韶关南雄矶珠巷,至今700多年。

  推及明泗公的先祖,是北周、隋朝时的明克让。太祖明泗公娶妻麦氏,生五子:长子明以仁居于佛山南海市九江镇;次子明以义继续与太祖明泗公一起居于佛山三水县西南;三子明以礼居于广西阳朔市;四子明以智居于广东封开县罗洞镇寨岗村;五子以信公居于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莘田二村(原属番禺所辖)。其后,五子明以信之后人明元璋,携妻子陈氏迁至清远县回岐司清平乡清湖都聚贤堡明边村南(今清远市石角镇明边村),有800多人;也有一支分于佛冈汤塘镇九岭村,有230左右人;还有一支分迁于澳大利亚,是为21世明金容。澳大利亚分支传至今日,也已经有了五传。据《明氏族谱》统计,南宋末年的先祖明泗公,传至今日已有子孙有万人之众,还有许多后人移居至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

祠堂风雨变迁

  莘田二村的明氏祠堂,是明泗公第五子明以信的后人所建,始建于明末清初,按当时的风格结构(没有留下图片)建造,其建筑面积不大,因为族人少,加上经济不宽裕,不过明氏总算是有了自己祭奠先祖的地方。明氏祖翁明泗公官居正从六品,家族又是书香门第,其对儿孙的教育与影响自是非同凡响。从明泗公让五个儿子分五处落户就可见端倪。因此,与人为善、和睦相处是他们处世的立根之本。五子明以信公搬迁至莘田二村,明氏后人牢记先祖的教诲,与洪武十三年(1380)迁居至此的谢氏和光绪二十五年(1899)迁居至此的叶氏友好为邻。

  清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冬季,明氏家族由于族人增加和发展需要,原祠堂难以容纳众多的明氏子孙,祭拜先祖很不方便,因此,在清邑大唐埔裔孙明儒盛与儿子明学余、明学昌等子嗣共同努力下(门口石柱有字为证),于现今(与原址南北相距100多米)的地方购买一块宽阔的土地,建起了新祠堂。祠堂三间两进,约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祠堂有廊檐,正大门上和廊檐两侧的壁画和诗词告诉瞻仰者,这是一座有内涵的祠堂。廊檐中间是两根石柱,大门处两边石凳。走进大门是前堂,再往里走,两边是走廊,正中为天井。穿过走廊就是正堂。北面是正墙,置供桌和祖宗牌位。当时,也是由于经济所限,祠堂没有建墙,四面通达。

花东八角古庙:始建于明朝,600多年屹立不倒,还有更神奇的.....

  至2001年,莘田二村明氏族人发展到200多人。族人计议决定重修明氏祠堂。大家纷纷捐款,共计收到捐款10万余元。由于祠堂历经风雨,许多横梁也已经毁损,10万元虽然不够进行精修,但将梁柱换上了楠木,重修了墙体。砖是厚重的青砖,每块重达七八斤,瓦是绿瓦,六层木梁结构,柱子是楠木(四柱),筑了水泥地面。但是,没有钱贴墙砖。当时,大家为了节省经费,购买建筑材料和祠堂设计以及小工,都是明氏族人自己包下。

  又至2016年,明氏族人决定再一次修葺明氏祠堂。由于改革开放多年,今时不同往日,族人生活富裕,一下子收到85户捐资款,共计20余万元(外地明氏宗亲也有62人捐款)。

  这次修葺从2016年5月开始一直到年底,历时7个多月。这次修葺,使明氏祠堂焕然一新,不仅仅延续了祠堂原来的风貌,也融合了一些现代的建筑技术。正堂东墙新挂上《金玉满堂》牌匾,牌匾右面是一帆风顺图,左面是百鸟朝凤,昭示着村民的日子顺利和富裕。祠堂墙体贴上了新式灰色墙砖,重新置换了楠木梁柱,建起了廊檐,瓦面用了灰塑,祠堂门前平了300多平方米水泥地坪,又按岭南风格挖了口一亩见方的蓄水池塘,养鱼栽荷,契合岭南讲究的风水模式。

  岭南祠堂的建筑风格,一直是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是岭南文化融通性和开放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其既融合了北方大开大合的豪爽,也有自己独特的风光。明氏祠堂与岭南其他祠堂一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老队长明良材两次修葺祠堂,不仅带头捐资,也出工出力,事事争先,不计得失。

镇妖护符的八角古庙

  在明氏祠堂不远处,有座八角古庙,占地600多平方米,为当地几大姓氏共有。八角古庙始建于明朝,距今约600多年,是广东省三大新发现之一,也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八角古庙内供奉洪圣爷,目的是镇妖护符。

当年的莘田二村前临流溪河,每年春夏两季洪水暴发,水祸不止,不仅十年九涝,而且村人趁墟搭横水渡过河到钟落潭时,一不小心就弄个翻船落水。族长心忧水患,经考究建一神庙,是为八角神庙,供奉洪圣爷,镇妖护村,减少水患危害,化祸为福。洪圣爷,即海南洪圣大王,是中国南方有名的神祀。

这座庙堂的屋顶为歇山顶,前后两个歇山顶共八个角,故称八角古庙。

八角古庙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殿堂式架构。殿堂式属于“高等级”的架构形式,一般用于皇家建筑、寺庙等,布局严谨,讲究坐向、主次、对称,外型堂皇美观,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八角古庙建筑形制独特,是我国木架结构过渡到砖木石结构的实物建筑。

八角古庙结构独特、严谨科学。其主要特点是有两层屋顶(又叫重檐),屋内厅堂多、天井多、斗栱多,屋顶的力量经木柱、梁枋传递到地面,木结构各构件之间由榫卯连接,富有韧性。而柱子之间的墙壁,只起隔断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在庙堂之内,共有32根木柱,梁柱与墙面并不贴合,青砖墙体都砌在柱子背后,实现“墙倒屋不塌”。庙堂内中的柱子,除了靠近天井的4根石柱以外,其余28根柱子都是由坤甸木制成。坤甸木材质硬重,强韧耐腐,抗蛀力强,且不怕潮湿。柱子的柱础由切割成圆形和多边形的花岗岩砌筑而成,形似一个倒扣的盆,没有繁冗的装饰。

除了木结构建筑,八角古庙的壁画同样让人印象深刻。门前的两幅壁画分别描绘了广九铁路的风景和老广州山清水秀、亭榭楼阁的景象。庙里的前堂有两幅壁画,左边是“八大仙”,右边是“五鬼运钱程”;后堂的壁画“双龙戏珠”历史较为久远,有文物价值。 

  八角古庙在清朝中期及民国初期曾经重修,改供奉释迦牟尼。2003年广州历史文物普查,确定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由政府出资70万元进行全面重修。  

花东八角古庙:始建于明朝,600多年屹立不倒,还有更神奇的.....

明氏杰人

  明氏族人安居莘田二村,由于牢记祖公的训诫,与村人为善,与家人和睦,克己守礼,勤于耕作。几百年来,顺顺利利发展、繁衍,到了近代,有教授,有保卫祖国的战士。

  明柱文,1934年生,北京大学毕业,杭州机械学院教授。明柱文出生在花东镇莘田二村,他现退休移居澳大利亚。两次修建明氏祠堂,他都积极捐款。

  志愿军战士明信添,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曾在零下四十度的朝鲜战场上,英勇作战。还有1979年参加自卫反击的明树科、明绍光。

  莘田二村比较偏僻,过去经济来源匮乏,村干部就带领村民努力探索,寻找致富之路。莘田二村的品牌荔枝“鸭头绿”,是闻名的桂味荔枝,其特色是肉脆、汁多、清甜、有桂花香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莘田二村水利资源丰富,土壤适合种植蔬菜,村民们就大量栽植四季石榴,栽培优质萝卜等,通过各类水果蔬菜,打造蔬菜种植基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大有提高。

  现在的明氏祠堂焕然一新,村民们的日子更加红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