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全球生物科技发展现状,E药经理人将于本周末发布两期“关于全球主要生命科学中心热门Biotech”的系列文章。本篇是第一期的综述,谈谈亚太区领先的5个生命科学集群的发展,包括中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和澳大利亚,并着重介绍了有哪些中国的Biotech入了知名外媒的眼。在今日的报道中,除中国外,我们还推出了关于日本、印度的生物科技文章,一窥邻国的生物科技布局。
亚太地区 (APAC) 地区是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已经从主要生产仿制药转向开发创新药。该地区拥有全球约60%的人口,庞大的人口加上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正在支撑着生命科学产业的快速增长。
根据CBRE研究,预计生命科学将在亚太地区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原因是该地区人口众多(拥有全球60%的人口,而且在某些市场上是老龄化),人均医疗支出低(约占亚太地区GDP的 6%,而美国为17%),以及药物研发的增长。
这一潜力已经得到证明,有机扩张和优质搬迁推动了2020年亚太地区生命科学办公室租赁量同比增长17.4%,而市场的整体租赁量下降了25%。生命科学办公室租赁最活跃的市场是上海、北京、东京、印度班加罗尔和印度海德拉巴。
CBRE还根据世卫组织、世界银行、中央情报局和第三方信息,对制造、研发、制药物流、销售四个关键类别的12个变量对每个市场进行评估,给亚太地区顶级生命科学中心的竞争力进行了排名。
该机构研究发现,中国上海和北京凭借先进的制造和研发能力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脱颖而出。由于先进的基础设施、人才库和知识产权保护,日本东京和新加坡也跻身顶级生命科学市场之列。印度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冠疫苗生产基地,大多数生命科学设施位于班加罗尔、海德拉巴,但其核心和先进技术开发仍在追赶亚太区的其他国家。澳大利亚墨尔本由于先进和创新的制造专业知识、关键的研发基础设施、广泛的物流网络以及两所世界顶尖的生物医学研究大学,跻身亚太地区排名前五的生命科学中心。
01 亚太区生命科学集群亮眼:中国大陆和日本公司收入最高
尽管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全球制药巨头继续主导市场,但本土公司正在迅速扩展,其中以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集群的出现最为亮眼。
亚太地区的几个主要市场已经生命科学确定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产业,并采取了支持性政策以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这些政策刺激了本土公司的激增,并支持了寻求在该地区设立总部的国际制药公司的扩张。
本土公司的数量增长尤其迅速。根据Capital IQ数据,截至2021年6月亚太地区的公司目前占上市生命科学公司全球收入的28%。而在亚太地区上市的生命科学公司中,中国大陆和日本的公司的收入最高。
中国方面,“十四五”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倡议都将生命科学确定为七个战略增长 产业之一,并启动了第一个生物技术经济发展5年规划,承诺将生物技术行业价值提升至22万亿元(约合3.3万亿美元),并培育更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公司。港交所18A和上海科创板成为了生物科技公司重要的筹资平台。
在印度,“2017-2022年卡纳塔克邦生物技术政策”简化了行政和审批程序,以吸引对生命科学部门的投资。该政策还简化了对大规模投资的财政激励和优惠,支持新兴技术的研发,并帮助初创企业的形成。
而自1980s以来,新加坡一直在为大型制药公司和小型生物技术初创企业提供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新加坡政府在其第六个科学和技术计划(RIE2020)中承诺为卫生和生物医学科学提供40亿新元(30亿美元),包括为研究项目提供赠款和为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提供工资支助方案。
澳大利亚政府自2011年起提供研发税收激励(RDTI)。该方案为符合条件、年营业额合计低于2000万澳元(约合1500万美元)的实体提供43.5%的可退还税收抵免。该国还提供澳大利亚创新和制造业(AIM)激励措施,允许降低符合条件的知识产权利润的税率。
由于人口老龄化,日本面临着众多的健康挑战,它正在探索如何以更经济有效的方式提供保健产品,同时增加研发投资。
02 研发四年增长40%,新冠推动生命科学投资向亚太区流动
现阶段,亚太地区仍然只有武田一家跻身全球总收入前十大公司的制药企业。
然而,政府对本土企业和核心技术所有权的支持,正帮助该地区在研究与开发能力方面赶上美国和欧洲。亚太地区生命科学研究期刊的数量在过去4年里增长了40%以上,其中中国大陆和日本领先。
近年来,亚太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研发设施,以支持相应的职能。CBRE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亚太地区适合容纳研发和生命科学相关设施的可租赁面积总计超过1亿平方英尺。中国大陆、印度和新加坡拥有最大的空间。
中国的高科技园区占最大的一部分,国有实验室在全国也有良好的代表性。在印度,在班加罗尔、海德拉巴和其他毗邻一线城市的地方正在形成新的研发集群。新加坡拥有两个发达的生命科学集群,以支持研发的发展。
随着区域范围内对此类设施的需求增加,亚洲国家正承诺建设更多生物安全水平最高的实验室(BSL-4),其中包括计划于2025年投产的新加坡DSO国家实验室。
与此同时,新冠推动的生命科学投资正向亚太区流动,尤其是美国的投资者被吸引到亚太区的生命科学行业。
03 外媒眼中5家热门Biotech都有谁?
本篇文章是亚太区生物科技的第一篇,主要介绍中国地区。
监管改革、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生物集群的建立、海外人才回流,都导致中国生物制药生态系统蓬勃发展,推动了从仿制药企业向创新生物技术的转变。中国的医疗保健市场将从2019年的约9000亿美元(约合6万亿元)扩大到2030年的2.3万亿美元(约合16万亿元),规模仅次于美国。
上海张江是国内著名的生物集群之一,拥有20多个产业园区,1400多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和330多家国家级研发机构,包括专注于药物研发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市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心,专门从事临床前和临床药物代谢研究平台。
这种对创新平台和机构的关注已经结出硕果。2020年,张江生物医药企业授权总收入达到461亿元(71.4亿美元),年产值达到1100亿元(172.8亿美元)。此外张江新药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有75个,占全国20%。
知名媒体labiotech,根据筹集的风险投资的规模以及正在进行的创新研究选出了5家知名的Biotech,来看看在外媒眼中中国有哪些热门的Biotech吧。
以下为具体名单:
1、艾博生物
总部:苏州
成立时间:2019年
艾博生物凭借其在2021年8月获得的令人印象深刻的7亿美元C轮融资而上榜,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私人生物技术融资之一。紧随其后,艾博生物又在2021年11月迎来了一轮3亿美元的投资。
艾博专注于开发源自mRNA技术的疗法,包括癌症免疫疗法、蛋白质替代疗法及其主要候选药物——COVID-19疫苗。艾博的新冠病毒疫苗目前处于3期临床阶段,有望成为中国首个获批的mRNA疫苗。
2、鞍石生物
总部:中国北京、美国旧金山和波士顿
成立时间:2018年
鞍石生物2021年12月超过2亿美元的A轮融资吸引了眼球。同时,鞍石生物利用所得款项收购了北京浦润奥生物,创建了一个具有多种新一代精准治疗靶向药物的研发平台。
据了解,鞍石生物正在开发一系列用于肺癌的小分子药物,其主要候选药物处于晚期临床试验中,用于治疗特定的、基因确定的非小细胞肺癌和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群体。该药物可以阻断一种c-Met的蛋白质,它的失调与许多类型的实体瘤有关;其他阻断这一目标的药物包括FDA 批准的克唑替尼和卡博替尼等。
3、多禧生物
总部:杭州
成立时间:2012年
多禧生物是国内专注于开发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生物技术公司之一,其创始人在ADC领域拥有多年扎实的研究经验,包括在美国和中国。
经过近10年的沉淀,多禧生物建立了完善的ADC技术平台,拥有20款不同阶段的ADC药物,已成为全球ADC领域不可忽视的引领者。资料显示,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DC药物平台涵盖了50余种新型智能化连接子(包括定点偶联);5大类不同机理高活性小分子系列化合物等等。并且拥有多项PCT国际申请,专利申请数目超400项,其中仅在美国获得授权的专利就达21项。
多禧最快的候选产品HER2 ADC正在进行包括胃癌在内的实体瘤治疗的2期临床试验。该公司正在通过去年5月完成的1.55亿美元的 C轮融资为其药物开发提供资金。
4、银诺医药
总部:上海
成立时间:2015年
银诺医药是昆药集团旗下的医药研发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专注于糖尿病、代谢病的生物药研发与产业化的公司,拥有生物药基因工程重组蛋白技术制作和生产的技术平台,有多项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糖尿病代谢病治疗新药和新技术。
该公司于2021年底完成1.2亿美元的A轮风险融资,十多家机构参与投资,这笔资金用于其核心产品苏帕鲁肽的全球三期临床及多个First-in-Class管线产品的推进、cGMP生产基地的建设等。苏帕鲁肽是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源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并有望成为首个国产。目前市场上有许多 GLP-1 激动剂,如度拉糖肽和司美格鲁肽,但该公司称苏帕鲁肽的设计会比一些竞争对手的产品在体内的持续时间更长。
5、斯微生物
总部:上海
成立时间:2016年
在中国,mRNA疫苗研究起步较晚。斯微生物是国内最早专注于mRNA疫苗和药物研发的企业,由李航文于2016年在上海张江创立,如今已成为国内mRNA疫苗的第一梯队企业。
2021年6月,斯微生物完成近2亿美元的B轮融资被选入此榜,该资金用于加快新冠疫苗临床研究、GMP生产车间的建设以及扩充研发管线等。除新冠疫苗外,斯微生物还在开发针对结核病和流感的疫苗,以及用于癌症的治疗性疫苗,这些尚在临床前阶段。
递送技术是mRNA 行业的核心壁垒,如何精确地将体外转录 mRNA 输送到特定类型的细胞处,即靶向给药、吸入给药等,仍需进行持续不断的努力。斯微生物所使用的LPP递送平台,是⼀个“核-壳”结构的纳⽶递送平台,基于LPP平台,斯微生物可以递送多种不同mRNA分⼦⽤于体内产⽣特定抗原或蛋⽩。与其他脂质纳⽶颗粒相⽐,LPP在树突状细胞靶向性和mRNA药物可控缓释⽅⾯具有独特的优势。据了解,斯微拥有LPP递送平台的全球独家商业化权限。
文章参考:CBRE报告;labiotech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