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斯楷(毛毛呗,凯文与小老虎)
图/方立峰(除注明来源外)
葛洲第一座洋楼“训庭别筑”,建于1933年,钢筋混凝土框架,巴洛克风格,仿四点金格局,南洋彩色风情。
七百年古村第一座洋楼
濠江区海湾大桥出入口旁,有一座七百多年的滨海古村落——葛洲。在悠久的历史岁月里,葛洲曾是一个纯农地区,以耕种与捕捞为主要经济;直到近代,葛洲人组团到南洋创业,葛洲有了侨汇与商业。
1927年,成功的旅越船商张祥耀回到家乡葛洲兴办公益事业,出资修建了一条八百米长的道路。这条由葛洲盛产的山石铺设而成的石板路,修成之后聚集了葛洲的商铺,成为盛极一时的商业街,周边土地升值。
仙师公古庙门前鲤鱼石刻。张祥耀曾请来进士出身的柳春风仙师在这里讲法,教人积德从善,从此古庙香火大盛。
石板路侨宅,四点金格局,门额装饰巴洛克风格的镜面、灯台、回旋叶,依稀可寻“南洋蓝”影迹。
1928年,同在西贡与船打交道的陈训庭,回乡买下石板路附近的一块地,用五年的时间,在1933年建成葛洲第一座洋楼——训庭别筑。
《汉典》当中,“筑”是居室的意思,“别筑”就是本宅之外另外构建的房屋,与“别第”“别院”“别业”同义,更加通俗的说法是:别墅。业主陈训庭在汕头埠、香港、越南西贡(胡志明市)等地工作生活,训庭别筑是在以上城市的居所以外再添置的房产。
“训庭别筑”匾额处,断开的双翼型山花,檐口穗带,拱肩狮子滚绣球。
葛洲村民则以“特别的建筑”来解读这个名字,甚至更直观地称之为高楼、叠楼。
“叠楼”一词,通用于潮阳(葛洲旧属潮阳)、潮南地区,顾名思义,指楼层叠加起来、多于两层的建筑,屋顶为晒坪(阳台)。这种形态突破了传统潮汕民居的结构,往往意味着这是一座有外来文化色彩的“洋楼”。
葛洲叠楼,屋顶多为硬山+晒坪,厝角头酷爱水式,尤其是“大波浪”。
融合了潮汕、西洋、南洋建筑艺术的训庭别筑,的确是葛洲最具特色的叠楼。更奇特的是,建筑过程中,陈训庭斥资3000大洋买下楼后巨石,刻上“陈宅己石”字样,寓意根基稳固。八十五年后的今天,训庭别筑仍保存完好。
陈宅己石。“己墙石”的超豪华升级版。除了界定地界,还有石敢当的意味。
怡安街上的“交菜馆”
训庭别筑占地80平方米,双层建筑面积共160平方米,采用德国进口钢筋混凝土框架,塑造了断山花、漩涡饰、石膏线、圆拱曲线、繁复装饰等巴洛克风格的第一印象。但从凹肚门楼来看,无论是厚重的石门斗,还是平(瓶)安知足(菊)、狮滚绣球、穆王八骏等寓意吉祥的石刻图案,都是耳熟能详的潮州建筑元素。
石门斗,木门板,花瓶门神香插,几何门框饰线,传统图样石刻,20世纪80年代重漆的艳丽大色块有巴洛克味
圆而萌的小马,难得一见的憨厚八骏图之局部。陈斯楷摄
门楼在正立面的三开间居中,对应内部的“四点金”结构,平面布局为四厅、四房、四格仔、一天井,一进门厅与天井之间是六扇屏风门,平时关闭,逢大事,如婚丧喜庆,才开启;室内灰塑、线刻、彩绘、木雕精工细作,保留了富有本土文化韵味的子孙桁。
陈训庭之孙陈汉彬先生在屏风木雕门前。墙壁与门楣上的灰塑花鸟栩栩如生。
子孙桁彩绘,垫块是桃(寿)、石榴(子)、佛手(福)、林檎(番荔枝,“番畔利来”之意)。
如此“潮汕风情洋楼”,也叫“粤东洋楼”,是小公园内街建筑的流行款,时人称为“公吉屋”。
公吉,混凝土英文concrete的音译。陈训庭在怡安街开设“光生行”,出入于公吉屋街区环境中,很自然地受到这种设计与审美的影响,于是请来在小公园起厝的建筑队,将小公园内街风格搬到了礐石海那边的葛洲。
从1860年汕头开埠,到1922年汕头市政规划建设,再到20、30年代华侨的房地产投资热,小公园商圈在七十年间成为城市最为繁荣殷实之地,“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等210多条大小街道纵横交错织成密集的商业贸易网,客商川流不息。
“四安”当中的怡安街,西接至平路,东连永平路,与商平路交叉后直通港口,有旅游服务业的区位优势。怡安街上酒楼、茶馆、旅店云集,甚至有“不可说场所”,灯红酒绿;住宿在著名的南京旅店,更有些六朝风流、金陵旧梦的意思。
怡安街南京旅店原址。建筑正立面三开间,客房围绕天井。邓忠庭摄。
“光生行”做的是轮船配餐,俗称“交菜馆”,服务于海员和旅客,与怡安街的商业氛围颇为契合。
当时的汕头,商业之盛居全国第七位,商品在铁路、公路、水路上快速集散流通,真正货如轮转。仅航运业而言,1933年,汕头港航线上行驶着4000多艘进出口轮船,630多万吨的港口吞吐量占全国沿海各港口吞吐量总和的8.67%,仅次于上海、广州;船务行多达70多家,年营业额约2亿元。航运业的配套服务早已应运而生,例如为商号租载船货的租船行,为轮船配餐的“交菜馆”。陈训庭在越南西贡的“光大行”,也是交菜馆。
1936年11月28日《岭东国民日报》上刊登的出入口船期表。汕头市图书馆藏
越南西贡有个“小葛洲”
海内一个葛洲,海外一个葛洲。葛洲是濠江著名侨乡,现分布于越南、香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葛洲人近万人,比葛洲本地人口还多。
临海而生的葛洲人,自古就有搏击风浪的勇气与智慧。两百年前,出于逃避战乱、寻求生计的原因,一批批葛洲人“食饭拄船租”,用食物抵船票,或是在船上当侍者(服务员),漂洋过海到异国打拼。
葛洲海员俱乐部,1979年落成,为远航于世界各大港口之间的葛洲籍海员提供休息与住宿的便利。图片来源公
他们的目的地首选是越南(安南)。
谚云“安南客,先过番”、“过番先到安南”,潮州市南郊韩江边还有安南庙与安南渡口,说明越南是受到潮汕人欢迎的移民地。越南境内对华人移民的态度比较容纳,阮朝统治者将华人安置在中圻、南圻等地,法国殖民者则采取利用和限制政策。19世纪初,越南潮州帮人数有上万人,到汕头开埠前,增加了十倍,达到十万之众。
1891年,一座供奉海神妈祖、保佑海事平安的天后宫出现在西贡,萦绕着葛洲天后宫越洋传来的香火。1917年,葛洲家族商号“和顺发”(现代越南综合性大型企业万盛发集团前身)的经营者在浸石创建“和顺发妈祖庙”。
早期葛洲籍的旅越潮商,经营船运、码头、船务等业务的不在少数,如和顺发张氏、顺城行张祥耀。葛洲人以血缘、亲缘、地缘互相牵掼搭渡,来到西贡浸石。浸石因此被称为“小葛洲”。
训庭别筑旧照及陈训庭夫妇像。陈训庭20多岁到越南谋生,40岁返乡建造训庭别筑。方立峰翻拍
殖民地时期的越南,城市建筑弥漫着“法式”,以明丽清新的色彩为主,粉黄、粉绿、粉紫、粉蓝、粉红,出现在教堂、邮局、美术馆、咖啡屋、民居,甚至是佛寺、道观。
西贡(胡志明市)堤岸华人区彩色民居。图片来源携程网@起飞Rico
犹如葛洲人的天后宫成为西贡的中国风景,西贡潮商陈训庭,为他的“训庭别筑”描上一层南洋彩虹色,在一片灰褐色的葛洲乡土建筑里,在小公园流行的公吉屋中,穿越到东方小巴黎。
四点金天井、金漆木雕与南洋彩虹色在阳光下相遇。图二陈斯楷摄
参考文献
《古老村落著名侨乡:葛洲》
《汕头市志》(第一册、第三册)
《汕头概况》
《潮人在越南》
《华人寺庙会馆庆贺天后圣母宝诞,群宾会馆投标圣灯善款高于去年》
致谢
提供口述历史资料的陈汉彬先生
协助拍摄采访、提供侨乡资料的葛洲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
提供线索的陈坤达先生
协助联系相关人士的黄小西女士
提供建筑知识顾问的蔡文斌先生
协助信息检索的陈彦臻同学
如您知道更多潮汕地区“有故事的老建筑”,欢迎评论提供线索。
按下暂停的旅程选项
眼前的拥有恰是心中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