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保护和传承,让非遗绽放更迷人光彩

核心阅读

积极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者成长,创造性发挥非遗传承人作用,通过定期开设课程、借助数字技术推广非遗……不少国家积极探索多种手段和措施,加强保护和传承非遗,让非遗绽放更迷人光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文明多样性以及人类创造力,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建设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社会。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非遗保护受到越来越多国家重视,并已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全方位扶持,助力从业者成长

新加坡纽顿熟食中心正逐渐重现往日的热闹。整齐排列的熟食档口,炒粿条、胡椒蟹、萝卜糕等美食香气四溢;炒锅噼啪声、盘子叮当声、食客谈笑声此起彼伏,热闹却不嘈杂,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这是新加坡最知名的小贩中心之一。2020年12月,小贩文化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110个小贩中心的6000个档口出售物美价廉的食物,让这里不仅成为新加坡民众解决一日三餐的好去处,也是游客“打卡”地。小贩中心让民众享有了口福,滋养了精神,人们亲切地称它为“社区食堂”“情感联络站”。

“作为一个包容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的社会空间,小贩中心在促进社区互动和加强社会结构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

近年来,新加坡小贩文化面临各种挑战。据统计,小贩年龄中位数为59岁,很多摊位面临“后继无人”窘境。为此,新加坡国家环境局与新加坡精深技能发展局合作推出“小贩发展计划”,分为训练、学徒和培育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现有小贩和新入行者参与,旨在加强小贩在食物安全和卫生、烹饪技巧、利用社交媒体与顾客互动等方面的技能。第二阶段由资深小贩负责指导新手参与政府的培育新摊贩计划,进入第三阶段者则学习如何巩固生意。该计划力争在3年内培训100名新小贩。

“我们将从原料、食谱、菜单、如何翻转食物开始从头指导年轻人。”59岁的哈贾·罗齐亚是自愿指导新手的资深小贩之一,他说,“他们必须了解价格和成本,需要什么设备。对年轻小贩来说,在摊位上获得指导和实践经验很重要,这样他们才会知道自己必须面对什么。”

针对新入行者经营困难、小贩中心生产力不足等问题,新加坡推出“小贩摊位孵化计划”,允许有意愿成为小贩的新手“试营业”,享受15个月的租金折扣、设备支持等优惠。“小贩承前启后”计划则放宽小贩摊位的转让条例,允许符合条件、缴付非津贴租金的资深小贩把摊位转让给非家属或徒弟经营,帮助资深小贩将手艺传授给新入行者。

为提升小贩形象、激励小贩相互学习,新加坡全国商联总会与新加坡《联合晚报》日前联合颁发小贩文化传承奖、创业精神小贩奖、潜力小贩奖,奖励保存并将传统烹饪手艺代代相传的资深小贩与老字号,关注通过新方法升级软硬件、改善工作流程的小贩,鼓励他们积极拥抱数字营销、数字支付等新方式,进一步宣扬新加坡小贩文化。

做好“传帮带”,发挥传承人作用

位于日本新潟县燕市的日本锤打铜器名店玉川堂工坊,有着老字号的古朴。走过这家百年老店,仿佛听见坚定有力的锤打声穿透时光而来。

金属加工技术“木纹金”是玉川堂的招牌,历史悠久、工艺复杂:首先把二三十块颜色不同的铜片、银片、金铜片熔合制成金属块,然后用铁锤敲打金属块,用錾刀削切表面,制作出具有树木纹理的金属板,最后将金属板敲制成器具。

玉川堂第六代掌门人之弟玉川宣夫因对“木纹金”的突出贡献,被认定为日本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者“人间国宝”。自1955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为拥有“绝技”“绝艺”的工匠艺人颁发“人间国宝”头衔,以促进技艺传承。截至2020年12月,日本累计认定了100多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371名“人间国宝”。“人间国宝”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展示其工艺技术所需的材料、工具及工序,并用文字、影像等方式记录下来。“人间国宝”每年可从政府获得200万日元(1美元约合105日元)专项资金,用于其研究、提高和创新技艺,培养传人,制作记录,改善生活和从艺条件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要保护具备表演或重新创造非遗特定元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者。

在传授技艺方面,非遗传承人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玉川堂广泛接纳日本各地希望学习铜器锤打技术的年轻人,致力于将他们培养成手艺精湛的匠人。为了向民众宣传锤打铜器,玉川堂从周一到周六免费接待民众前来参观工匠制作过程。日本古典戏剧狂言艺术家、“人间国宝”野村万作说:“如果不让年轻人感兴趣,传统艺术将会灭亡。”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对狂言产生兴趣,他将受到年轻人欢迎的作品改编为狂言作品,大获好评。

非遗进校园,增强社会凝聚力

在印度尼西亚北加浪岸,蜡染工艺是当地重要经济来源和文化承载。由于许多印尼年轻人对蜡染文化并不了解,加之蜡染技术往往在家庭内部以口头等非正式方式传承,唤起大众对蜡染文化的兴趣日益紧迫。

北加浪岸市政府颁布法令,将蜡染纳入学校课程。课程根据教育类型、学生年级的不同量身定制,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蜡染课程的难度及深刻性逐渐递增。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用刷子制作蜡染图案,高年级学生开始使用特制笔和蜡染印版。初中生开始设计蜡染图案并应用这些设计,例如制作蜡染凉鞋。高中生在参加蜡染实践课之余,探讨蜡染的文化价值。多所高中创造性地将蜡染引入课堂,如在语言课学习蜡染有关文章,在生物和化学课讨论制作蜡染所用的天然染料。职业高中学生通过在蜡染博物馆担任导游和培训人员,定期获得实践经验……

蜡染课程广受欢迎,教授蜡染的学校很快从一所扩大至数百所,并持续向外县市推广。许多师生表示,将蜡染纳入学校课程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信心、专注力和耐心,激发创造力,学会团队协作。同时,学生也得以思考蜡染的文化价值,增强民族和国家认同感。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印尼等国家正探索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习非遗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代代相传的创造性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将非遗纳入教育可以使学校与周围的社区重新建立联系,培养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欣赏,加强归属感和社会凝聚力,以及“优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报北京、曼谷、东京、布鲁塞尔2月9日电)

本报记者 敬 宜 林 芮 刘军国 方莹馨

来源: 人民日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