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贵屿汇今古文明

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始置寨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6),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粤东历史悠久的古镇之一。贵屿镇以水乡古镇的特色,荟萃了丰富的人文景观,成为潮汕地区独具风韵的古镇之一。

贵屿镇位于练江中游,潮阳、普宁两地交界处。这里溪涧纵横交错,小桥流水人家,圆形的月眉桥,古朴的古板桥,小巧的回栏桥,桥畔杨柳依依,芳草萋萋,商铺排排。桥下小舟游弋,鹅鸭嬉戏。步入老镇,长街上的仿古建筑商店鳞次栉比,幽幽小巷两旁清一色的潮汕古建筑“双忠公馆”、“八角楼”、古城楼、陈北科国舅府,使人仿佛觉得时光倒流,置身于明清时代。从老镇走过新镇区,又是另一番景象,雄伟壮观的新楼,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大街,商店里熙熙攘攘的人流,又使人似置身于现代都市一角。据介绍,自古以来以鱼米之乡著称的贵屿镇,目前已办起了服装、制鞋、文具、电器等百余家工业企业,经济逐步向农工贸方向发展,有一半以上农民从事工贸业,民众生活已逐步迈向富裕。

贵屿古镇延续着古风、古韵。贵屿域内的练江南岸曾是普宁县首任县城。据《普宁县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五年,拆潮阳之洋乌、氵戍水、黄坑三郡所置普宁县,县治遂基始于贵屿。”如今,古县治在贵屿风貌犹存。这里的南安、北林两村境内,尚有一段旧城墙,四周有护城水道,古城门楼完好无损,“城内”还有文祠、关帝宫、双忠公行祠、大魁楼、先达祠、东庵、西寺、南观和北院等明代古建筑。“黄门第”(又称国舅府),是贵屿乡人陈北科的府宅,始建于明代嘉靖六年(1527)。陈北科又名陈氵光,曾任朝廷大理寺少卿,因其义姐为嘉靖妃子,又称国舅,陈北科晚年辞官归里,建“黄门第”。“黄门第”属砖木结构,建筑古朴大方,大门是两扇嵌铜钉大木门,室内雕龙画栋,据说皇亲国戚才能配上这样的建筑。另一处建于清代的“八角楼”,更为奇特,该楼纯为木质结构,以琉璃瓦盖顶,陡成45度角,人不能在瓦顶行走,楼顶分成八角,顶端有葫芦镇之,楼内四面都有大窗,炎夏季节,东西南北风尽入楼内,冬天则阳光满楼。据史料记载,八角楼建于清康熙年间,乃苏州名建筑师张帆飞设计,古桥也是贵屿水乡的建筑特色,横跨练江的贵屿大桥建于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桥长35米,仅有两座桥墩,分成三孔,板桥由30条大石组成,每条大石板据说重达5吨多,桥面距离江面10米,建筑结构严谨坚固,数百年来不管台风暴雨,大桥固若金汤,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飞机轰炸贵屿,在贵屿桥投下数颗炸弹,可是大桥却无重大损伤,当地民众戏称日机是“蚊叮牛角”。

贵屿的“街路棚书画展”始于明代嘉靖年间。相传当年陈北科从京城回乡养老,带来许多名人书画,为了让乡邻一饱眼福,陈北科把书画摆挂于大街商铺两旁,上面用白布搭棚遮阳,夜晚配以“大光灯”照明,此后代代相传,民众把家藏书画参加展出,好多名家应邀送来作品、工艺品参展,附近各乡乃至旅外乡亲都前来参观,一年一度的贵屿街路书画展被誉为“露天博览会”。石雕、泥塑、纱灯是贵屿民间工艺三瑰宝。贵屿泗美村有“石雕之乡”称誉,该村石雕业始于清康熙年间,石雕工艺品有山水风景,古今人物,龙虎狮象,花鸟虫鱼等等,该村石雕艺人庄荣业创作的《龙虾蟹篮》,1957年被选送到塞浦路斯国际博览会展出,备受赞誉,改革开放以来,泗美村的石雕工艺品远销港澳、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被日本客商誉为“刻石成宝”的村子。联堤村的泥塑工艺,始于清末民初,该村艺人郭云山被胡文虎先生聘为泥塑技师,在香港“虎豹别墅”创作的龙虎狮象,栩栩如生,在新加坡“虎豹公园”创作的100多幅《西游记》故事和当时各国总统(国家元首)塑像,曾轰动世界。华美村的纱灯工艺,也独具特色,纱灯工艺始于清乾隆年间,用泥塑成形,再加上纱布作外表,制作成人物、山水、动物等工艺品,供富有人家、商铺、公共场所摆设。出身于纱灯世家的华美村民陈植坤,目前已创办了家庭纱灯作坊。据他介绍,过去的纱灯是不会转动的,现在,随着工艺的更新,特别是有了电灯照明,纱灯也变活了,他制作的纱灯,有古今人物,龙虎狮象、花鸟虫鱼,人物只要装上小电池,有的点头哈腰,有的手舞足蹈,有的使枪弄棍,动物有的跳跃扑食,有的潜游嬉玩,有的互相爱抚,妙趣横生。

作者: 郭亨渠

来源: 汕头日报(2003.12.21)

潮阳贵屿汇今古文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