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硅谷”索菲亚-安提波利斯科学城发展之路的启示

欧洲的“硅谷”索菲亚-安提波利斯科学城发展之路的启示

欧洲的“硅谷”索菲亚-安提波利斯科学城发展之路的启示

编者按:法国索菲亚科技城Sophia Antipolis 全称“索菲亚·安得波利国际智慧、科学与技术城市中心”,索菲亚科学城作为全欧洲第一个科学园区发展起来的产业城市集群,欧洲高科技产值最高的地方之一,被称为欧洲的“硅谷”,在遍布法国的40多个高科技中心中,索菲亚是创办最早、规模最大、也是最有影响的一个。园区占地2400多公顷(约36 000亩),建于1969年,与美国硅谷或其它国家的高科技城市中心不同,索菲亚科学城建立之初并没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起步发展的依托,而完全是在一片空地上由一个参议员的梦想从零开始发展起来。虽然中外国情与发展背景不同,但对标学习他人成功经验依然可以获得启发与借鉴之处。金茂产城小编试图通过对索菲亚科学城的若干方面进行简要梳理,以期能为金茂科学城的发展提供些许启示和参考。

一、从梦想到现实——从产业园区走向科技城市引领的“阳光产业带”

欧洲的“硅谷”索菲亚-安提波利斯科学城发展之路的启示

皮埃尔·拉非特议员

1960年,法国参议员、巴黎矿业学校校长皮埃尔·拉非特教授为了带动老家发展,期望藉由家乡靠近海边且阳光充足的地理优势打造一个“乡野巴黎拉丁区”,以吸引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入驻,创造阳光地理效益,他在法国《世界报》上撰文建议在法国东南部的旅游胜地尼斯附近创建一个“高技术孤岛”的小规模科技园,得到一些科研人员、工程师和当地有关方面的支持。最初的高科技园区之名取自拉非特之妻索菲亚的名字,更有意味的是,索菲亚还有智慧女神之意,而安提波利斯Antipolis 则是当地地名Antibes的古希腊名。在索菲亚科技城建设之前,尼斯这片地区的科技和产业基础几乎是空白,除了尼斯大学外,周围没有其它高校和工业。索菲亚科技园区的最初成立经费来自于私人成立的索菲亚基金会。基金会在里昂信贷银行贷款的支持下,在离尼斯城16公里的安蒂波利斯买下125公顷土地,组织着手修建基础设施,然后划出出售土地,由进入单位根据有关房屋建筑和环境保护的具体规定,自建办公楼和实验室。索菲亚科技城的萌芽阶段中,政府与索菲亚科学园区管理单位的目标在于大量招商引资,同时引进大学与研发机构。

欧洲的“硅谷”索菲亚-安提波利斯科学城发展之路的启示

“蓝色海岸阳光产业带”

20世纪80-90年代,为挽救80年代的厂商外移与劳工流失,在这个阶段里政府与园区内机构执行不同措施促进产学研多方参与,执行的范围以索菲亚科学园区为主。然而, 由于耗费庞大资金,这样具有宏观远景的城市运营发展计划缺少政府或国际间的资金很难实施,索菲亚科学园区的建构计划在基金缺乏的情况下被政府接手掌管,园区的建设项目由瓦尔博讷省综合发展委员会(SYMIVAL,该委员会于1997年改名为索菲亚科学园区综合发展委员会SYMISA)接手。政府为延续拉菲特建造时的理念,在招商引资时锁定先进服务产业与创新科技产业,排除低附加价值与污染高的制造业入驻园区 。1974年第一家厂商入驻园区(Arlab Franlab),尔后陆续有IBM与德州仪器、法国航空、罗门哈斯欧洲实验室、陶氏化学等公司入驻。同时,科学城内逐步配套了完善的都市化设施,法国电信也在当地进行了电讯通信设备的完善以及索菲亚诺富特NOVOTEL酒店也陆续建立,城市建设完善,公共交通,艺术馆,饭店宾馆等设施方便。同时政府给科技园区增加了1200公顷土地,作为森林保护区,每个公司只允许修建占地面积的30%,其余留用绿化,目的是保持科技城良好的自然环境,产业的竞争性聚簇设计、城市功能的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规划,使科技园区慢慢演化为以科技城为中心的、人文与科学融合的、适宜居住与科研一体的南部产业带,科学城总面积也扩大到2400多公顷(约36 000亩)。

二、僵化发展的困境——产业变革与全球化产业转移浪潮

然而虽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索菲亚科学城区的企业数量增多,仍无法避免索菲亚科学城陷入发展僵化的困境,科学城内部企业数量开始改变,劳动人口也开始减少,许多大型的公司开始缩减资金与成本,造成索菲亚科学城的发展停滞,就其原因有三:

1. 从70年代开始,大部分城区内入驻厂商采垂直整合生产模式,由于此生产模式的封闭性高, 因此厂商不需要与其他公司合作就可以完成产品的制作,使得厂商关系疏离,彼此缺少互动关系。到了90年代,全球化的影响使公司生产流程从垂直整合模式转变到垂直崩解模式,将生产链的一部分转至新兴国家制造 ,由于厂商间缺乏紧密关系,因此不存在地理黏着性使厂商留在园区。

2. 索菲亚科学城是由个人设想再引进公司而成立的,建立初期并没有大学、研究机构等知识人才培育组织为厂商提供人才,促进劳力流动,因此人才皆由外地直接供应,劳动力间动态的交流不频繁。

3. 索菲亚科学城融合观光产业,因此交通基础设施与电讯通信设备完善。然而由于大企业仅将索菲亚分部视为办事处,为的是方便联系欧洲客户与打入欧洲市场,而非激发研究创新知识的目的, 因此大企业的重要决策来自于产业群聚外的母公司,较少与科学城内的其他厂商交流合作。

欧洲的“硅谷”索菲亚-安提波利斯科学城发展之路的启示

大面积绿化覆盖的索菲亚科学城

20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衰退,特别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低迷 ,对欧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然而索菲亚科学城所受的冲击相对较轻 ,原因就在于园区发展是建立在不断积累和增长的本土化知识和资源而不是泡沫化的电子商务之上 。危机的出现促成了科技城发展机制的转变。科技城管理者迅速调整了工作方向,一是加强了技术转移中心、企业孵化器等科技服务网络的建设,如2001年成立的Paca-Est孵化器;二是发展风险投资,科技城成立了省级投资基金并在1997年召开了首届风险投资大会;三是促进了信息沟通与互动,科技城通过建立企业俱乐部、行业协会等,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了交流与分享的良好平台,有效促进了科技城的知识本土化进程。索菲亚的大多数新生企业都能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市场资源 ,找到自己独特的市场定位 ,因此它们能够顺利地从大公司和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这一点大大提升了索菲亚科学城在欧洲和世界的形象和吸引力 。

三、小而美,凤凰涅槃——借助企业孵化器鼓励创新小公司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策略

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之后科学城进入成长期,在此阶段索菲亚科学城内的厂商与知识交流更加频繁,不再只着重科学城内部的企业合作发展,而更讲求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效益,以招标形式向集群里的企业给予支持。据统计,入驻科学城的企业里71%属于信息科技产业,10%为生命科学产业,4%为环保与能源产业,15% 为教育培育产业。

欧洲的“硅谷”索菲亚-安提波利斯科学城发展之路的启示

世界级大企业在科学城设立研发中心和企业孵化器

这一阶段的发展以涌现出大批创业速度快、见效快、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即“幼苗企业”为主要特征。大量教育、科研和技术人员来到索菲亚科学城,带动了科研与高等教育,许多出自科学城的科技人员和高校的毕业生就地创办企业,一批批“幼苗”企业的出现再次推动了科学城的发展。由于看到了“幼苗”企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地方政府除了在技术方面给“幼苗”企业以帮助,如加强人材苗圃、企业孵化器等结构性的运作,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与扶持,其表现为Innovative SME(创新型中小企业管理)的发展模式,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随时可以引进内部帮助与孵化机制,孵化机构与大公司联系紧密,大公司来进行孵化筛选,孵化成功后脱离大公司,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解决资金。在这种情况下,索菲亚科学城决定发展风险资金,于1997年召开了首届风险资金大会,同时成立了省投资公司,一些以个人资金为本的地区性的风险资本公司也相继出现。风险资金的设立大大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欧洲的“硅谷”索菲亚-安提波利斯科学城发展之路的启示

年增就业人数

从1998年起,以高科技企业和科研为主的其它行业的营业额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了传统旅游项目的营业额,说明该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全球有超过2 230家跨国企业,其中超过900家公司的总部入驻索菲亚科技城,跨国企业比如艾玛迪斯(Amadeus)、施耐德电气、惠普、法国电信、法国航空、西门子、赛门铁克、英特尔、思科、美国运通、丰田、三星、华为等也在索菲亚科学城设立研究中心或地区总部。现阶段已有29个产业群集聚在法国普罗旺斯一阿尔卑斯一蓝色海岸这一“阳光经济带”区域,参与成员约有3 000家企业并创造17万人的工作机会 。

四、国际化、生态环保、高科技发展——索菲亚科技城的主要发展特点

1. 着重发展高端、高附加值的产业和环节,成为法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主导产业突出,信息通信业成为园区主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信息通信类产业占据重要地位,企业数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80%,有300多家著名IT公司的地区总部设在这里,聚集了50多个国家的1.6万多名工程师,成为法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地。主要从事创新和研发环节,以及少量的小批量生产。

2. 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创业发展,每年有大量企业诞生。采取多种途径支持企业创业发展。包括:引入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成为法国高校和研究机构最为集中的地区,为园区提供技术创新源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大力发展支持企业创业发展的孵化器和风险投资;活跃的非政府组织,建立大量协会和俱乐部来为各种机构的交往提供中介服务和平台。每年有大量企业诞生。园区年均新增企业120~160家,每年大概80~120家企业退出,年净增40~80家企业。

欧洲的“硅谷”索菲亚-安提波利斯科学城发展之路的启示

索菲亚科技城企业规模分布

3. 国际化程度高,国际高新技术企业、高端人才、风险投资等在园区占有很重要地位。由于欧洲集中了多家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非常强调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园区技术人员分别来自70多个国家, 2 230 多家企业和 36 300 多名科研人员,年创税收总额超过44 亿欧元。园区中有大量的国际学校,招收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向索菲亚地区投资的风险投资公司中50%左右是外国企业,主要资金来源是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德国等国。

4. 良好的园区生态环境。因地处自然保护区,科技园区从建立之初就强调环保,大面积自然绿化带,园区内无污染工业,所有的建筑层高限制在四层以下。时至今天,整座园区完全掩映在绿树荫中。

欧洲的“硅谷”索菲亚-安提波利斯科学城发展之路的启示

索菲亚科学城诺富特酒店

5. 政府支持。政府意识到科学城将带动周边旅游经济向创新高科技经济转型,故得到了政府对园区发展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政府官员及其他知名人士对园区进行推广和宣传。

五、对中国金茂打造科学城IP的几点启发

我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从1988年陆续成立的,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经济特区不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目的不只在引进外资增加制造业产能,更在通过研究机构、大学与厂商间的协助合作,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与法国相似, 中国高科技园区内的创新刺激方案主要是在中央政府政策基础上,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但与法国不同的是,国内高科技园区的管理单位是由地方政府派出在园区的行政管理机构,包括管委会与集团公司,两者在职能、人事与财务上彼此重叠,而非由不同单位各司其职促进园区内的创新研发合作,执行力度受到削弱。无论是管委会还是集团公司,都无法高效促进产业群聚内的创新知识流动,因为园区内虽然设有研究中心、大学,但是各单位的协调与通话渠道还不够通畅,产业群聚的发展不均衡。

小编简要总结一下获得的几点启发:

1. 地理位置并非科学城建设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城市和产业的发展在交通运输和网络不发达的时代往往是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比如中古世纪城市靠近河流而生)而成为决定性因素。在当今时代,地理位置已经不是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城市和产业间的交流也不再受限于物理距离,科学城内的地理邻近性与企业的产业集群的邻近性在字意上有相似性,但两组的概念实际不同,企业因基础设施或成本较低等因素形成地理邻近,然而若要形成产业集群,最主要的关键因素在于区域内可否形成知识交流互动来促成创新。索菲亚科学城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不论工业基础怎样薄弱,只要转变观念,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注重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成果应用转化,就完全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2. 增加产学研紧密结合度,加强国际产业交流。“死亡之谷” 指的是技术研发(学术机构和研究机构)到商业化量产(企业)之间的鸿沟,如果企业和研究机构能够成功跨过“死亡之谷”,就可创造成功的商业量产模式,如果没有跨过,就是走不出实验室的技术。我国园区产学研关系较弱的原因,在于企业制造着重在低技术环节代工,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若能进一步引导产学研合作,将可以加快园区内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积极借鉴利用国外先进经验,加强国际交流,形成优势互补,进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索菲亚科学城的国际智密区俱乐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十分频繁,研发成果能够迅速走出实验室进行商业化运作,向政界和企业界表明科技城和智密区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式。

3. 科学城以创新交流的为主旨,形成产业发展正循环。索菲亚科学城内部设有新兴企业培植中心,它是由接待中心派生出来的,主要目的是为新兴企业提供必要条件,是新兴企业的“孵化器”。科学城从本质上作为一个学习型产业集群和生活区域,企业间的邻近性、非正式关系与企业学习的机制与制度是形成创新氛围的重点,我国产业结构要想升级换代,除了官方执行措施促进产学研合作以外,也须重视非正式组织(比如园区中外孵化创新交流中心、产业协会)的交流活力,引进先进的企业孵化和培育理念、借鉴其企业创新孵化管理流程,加强中外企业的交流,甚至可以在欧美设立研发机构,吸引有发展前景的欧美研究项目到科学城内孵化,借助产业基金和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帮助其快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从而增强科学城的产业发展活力,进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4. 项目资助聚焦中小企业培育。法国很注重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因此科研补助方案中十分强调中小企业的创新资助与成立优惠。未来,构成我国就业人口的主体还是中小企业为主,因此我国在园区及科学城政策辅助上,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应积极扶植中小企业创新需求,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创新合作,才可进一步增强科学城的成长活力,进而形成产业竞争力。索菲亚科学城实际上有双重的结构,第一部分结构是通过仿效,增值、树立形象的过程,吸引原已建成的公司扩张和新公司的到来;第二部分结构是基础研究和管理兼备的中小企业孵化中心,它依赖“集体训练”的交流和项目开发,培养和创立大批中小型新企业,而这种结构建立的基础即是园区内的创新环境。这种创新环境是通过公司间的合作,创立新思想的组织机制,它是通过与外部有密切联系的外来公司,在区内分设很多小单位的外来公司以及当地衍生出来的公司,和与对企业孵化中心联合开展业务的地方公司等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来实现,这个网络构成科学城最为显著的特征。

5. 注重生态及城市配套建设,打造生态智慧型城市。科技城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人才,除了注重人才的吸引和培育以外,科学城本身的生态打造与城市配套管理,也是能否吸引科技人才和企业前往发展的重要因素,索菲亚科学城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都很优越,位于法国蓝色海岸之滨,是环境优美的旅游胜地,有尼斯国际机场,与法国国内大中城市及欧洲各国空中联系方便。科学城内近9成面积都是绿色生态的覆盖区域,高科技人才除了对本身产业发展重视外,第二个重视因素一定是城市的可持续生态和相关配套的完整性,大城市的拥挤造成的交通时间浪费,精神紧张和疲劳,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创新的能力。同时,解决大城市病,发展绿色低碳、高科技带动产业转型的绿色城市产业集群也是中国金茂做城市运营的初心,未来在金茂科学城IP打造上,绿色低碳应该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从而通过提供完善的城市配套以及居住环境,实现工业园区向产业新城的变化,为区域吸引高素质人才和产业与城市共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