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学者郑永年最近说,中国人了解欧美太多,对印度的了解太少。在大学教书的时候,我在课堂上也常举印度的例子;从学生的反应看,他(她)们对印度知道的确实太少。写出我的访印见闻,谨希望两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多一些。
一、印度的语言
我是从事翻译工作的,因此就会非常关注印度的语言。一了解,吓我一跳。印度拥有的大大小小语言(包括方言)数量达到1652种,其中使用人数超过百万的就有33种,仅在印度的纸币卢比上印着的就有14种不同的语言。除印度宪法规定的18种语言为联邦官方语言外,英语和印地语(Hindi)同为官方语言。
印度北方的人主要讲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南方人主要讲泰米尔语、泰卢固语;东北人主要讲那加语和米佐语;中部地区的主要讲桑塔尔语、蒙达语;还有安达曼语,主要流行于安达曼群岛。戈比博士说,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印度的一大贡献就是为印度引进了英语,英语成为该国唯一的通用语言。
多种语言的流行使得印度人具有了超强的学语言的能力。当然,印度人的英语地方口音很重,还喜欢卷舌头,不容易听懂。本次参加达摩哲学论坛,还有多次讨论会。同行的北京熊老师告诉我,听印度人的英语发言真让他发愁。记得,2002年我和山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长(英语电台监听出身)一起去印度开会,他说只能听懂印度英语的30%。因此,我敢断言,如果能听懂印度英语,听任何英语都应该不在话下。
二、印度的宗教
印度被称为世界的宗教博物馆。在印度,你可以发现几乎世界上任何宗教,如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在印度,不管是在哪里,人们同你交谈之间,一定会问”你信什么教?” 如果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时,他们会感到不可思议。 有些教堂(Church for ALL) 的上午、下午和晚上分别供三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使用。有趣的是,印度的锡克教由伊斯兰教加印度教演变而成,而印度教则源于佛教和耆那教的融合。从信仰多元和思想多元方面看,印度算得上是一个最具包容的国家。
印度还是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我国古代僧人法显和唐玄奘先后西行去印度取经,使得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遗憾的是,尽管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但在今天的印度已经名存实亡;有人研究、没人信仰。我们参观了卡拉拉邦的一座印度教神庙,看到很多印度信徒会赤脚盘腿席地而坐,全神贯注地听讲道,颇为壮观。两位信徒自豪地告诉来自北京的熊老师,他们也是印共党员;三人互称“同志 Comrade ”、热情握手、拥抱。
三、印度的家庭
(1)库玛一家
每次到新德里,我都会联系一个三轮摩托司机,名叫库玛KISHEN KUMAR,是2002年认识的。几次去印度期间,我去他家吃过两顿晚饭,参加过他女儿的生日庆典。每天,库玛开着他的三轮“奔奔”向外国游客提供购物导游,也提供购买机票和宾馆服务。我问库玛尔每月能赚多少钱,库玛尔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可以赚到6万卢比 (一元人民币大约等于10卢比)。
库玛的家位于新德里的贫民区的一座很小的旧楼房里,他和爱人、孩子住在二层,弟弟拉居一家四口(两个女儿)住在三层。每一层只有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居室和一个狭小的过道客厅、一个小厨房、两家共用一个小厕所,一层是库房。库玛的母亲在姐姐家住,父亲已经去世、生前是位警察、家里的墙上挂着父亲的遗像。库玛一家信仰印度教,墙上还挂着一个开口的方盒子,盒子里有一张照片和供品。库玛说,照片上的老者就是他家敬奉的神,而这个神就是库玛家族中过世的一位长者。难怪,印度人信奉的神(加上动物和植物)有数以千亿。
这次去印度又见到库玛,他脸色苍白。我问,“怎么回事儿?”他说,“刚出院不久,摘除了一个肾。” 我又问,“花了很多钱吧?” 他回答,“没有,政府出的。” 当我鼓励库玛尔努力工作争取换辆轿车开时,库玛尔不以为是地笑着用手向天指指,说:“钱多钱少没什么,有上帝就够了!
(2)斯瓦亚姆的大家庭
在德里大学莫汉迪教授家与一个名叫斯瓦亚姆Swayam . Ashtang的瑜伽教师的谈话中,他也兴致勃勃地讲述了自己的家庭。30多岁的斯瓦亚已有三个孩子,妻子也是瑜伽教师,两人在德里创业。父母和四个弟弟妹妹们住在农村老家,与叔叔婶婶们生活在一起。用斯瓦亚姆自己的话,他来自一个大家庭 A Joint family。爷爷早逝,他的奶奶目前是家族的领导者,没人(包括父母,叔叔婶婶和他自己)敢挑战奶奶的权威,牛逼的很。一大家人非常和谐,其乐融融。如果哪个孩子胆敢远离并不孝顺父母,会被全村人谴责。斯瓦亚姆说,印度这样的大家庭很多。他还说,其实他自己也很想返回农村,但奶奶鼓励他在外创业,为家族争光。
在印度的旅游景点,我还看到了一个印度传统家庭,一群孩子,少说有五六个;老太太旁边陪伴着一个中年妇女 (可能是女儿,更可能是儿媳),俩人有说有笑。我一边看一边想,这样的情景在中国却不多见了。
四、参观泰戈尔故居
除了去“大壶节”,去参观泰戈尔故居也是四川艺术家朱成坚持。朱成老师说,当年在大凉山插队时,意志消沉、生活无望,是泰戈尔的诗给了他力量和信念。我们在加尔各答住了两个晚上。加尔各答的宾馆经理为了们租了一辆车,可以当天返回。
我们上午11点先参观了泰戈尔大学,中午在一家中餐馆吃饭,下午到达泰戈尔故居House of Tagores。门口有座泰戈尔的纪念碑,不是很高,一条棕色的野狗蹲在下面休息,为我们的到访添加了一丝大自然的诗意。泰戈尔故居已经辟为博物馆,属于罗宾得纳特·巴拉提大学的一部分。门票为50卢比一张,上楼需要脱鞋,楼内严禁拍照。经保安人员提醒,我们赶紧在院里拍外景。顺着楼里的导游路线,我们看到了泰戈尔不同时期的生活痕迹,有照片、也有书信,里面还有泰戈尔到访中国的专门陈列。
自誉为泰戈尔弟子,朱成老师非常激动。他问我,“可否为这个博物馆赠送一幅我的雕塑作品?” 我说,“可以。您负责做,我负责送”
泰戈尔的全名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一1941),印度近代著名作家、诗人、哲学家。不过最享誉世界的是泰戈尔的诗,被尊为世界“诗圣”。作品《飞鸟集》也在陈列之中。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起了其中一句: I leave no trace of wings in the air but I am glad I have had my flight我没有留下痕迹,但我飞越了那里。
五、在“三大洋”交汇处
接待方为我们安排了“一日游”,去的是位于印度最南端的三大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交汇处;是一个岛,名叫坎亚库马瑞,是印度教重要的朝圣地,被称之为”印度好望角”。 岛上有一座提鲁瓦鲁瓦的雕像(Statue of Thiruvalluvar)。提鲁瓦鲁瓦是生于约公元前30年的一个泰米尔族(Tamil)诗人,他的雕像矗立在岛上,又被称作印度的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 of India)。
恰逢印度官方假期,入岛的路上、上岛的船上、还有岛上,简直是人山人海。游客中外国人不多,大部分都是印度人,着五颜六色的各民族服装,令人叹为观止。 其实,不仅仅是壮观,简直是震撼。印度人乱而有序、缓缓向前;没有拥挤、没有谩骂、没有相互给脸色;人群里有穷有富,但穷人和富人一样开心,或者说穷人比富人更开心。
当然,最为开心的是我们三个人都跳进了孟加拉湾的海里,为能有机会在世界三大洋交汇处游泳、扑腾而自豪。
六、印度的大学
在新德里的两天里,我们参观了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会见了锡金大学前校长、目前在尼赫鲁大学负责国际事务的玛汗德拉mahendralama博士。商谈了共同举办国际会议事宜。朱成老师渴望去锡金大学做访问学者,玛汗德拉同意予以安排。
玛汗德拉博士给我们就印度大学的国际化做了简要介绍。目前,有150所外国大学(50所来自英国,45所来自澳大利亚,30所来自美国,其他来自加拿大和欧洲国家)已在印度开展招生业务(主要为研究生),为印度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出国留学机会。玛汗德拉博士说,目前在美国的每10名留学生中,就有1名是印度人。玛汗德拉博士还为我们提供的一份关于印度理工大学的资料,在美国硅谷创业的近20万的印裔高科技移民大多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在硅谷的2000多家IT企业中,有40% 由印度人创建,其中半数的创建人为印度理工校友。
结语
佛教文化和丝绸之路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联系了起来。 互为近邻,但中印两国的民间交往比起与欧美国家少了许多。是对于彼此文化的相互不了解,导致两国普通民众之间的心理距离遥远了。
尽管印度的经济落后,存在“脏乱差”想象,但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值得中国学习。比如,印度的少数民族语言依然被广泛使用,而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却正在渐渐消失(满语就是让人心痛的例子);又比如,我们的家长花昂贵的费用送孩子去欧美留学,为什么不考虑印度的大学?原因就是不了解印度,而且带有偏见。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对那些中国普通家庭而言,让孩子到印度完成本科阶段、然后去欧美读研、是最佳设计。理由有四,一是费用低、二是质量高、三是语言环境好、四是离家近;再比如,印度同样奉行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比我国落后,却敢于为国民提供义务教育(小学到大学)和免费医疗。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在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方面,中印两国绝对可以互相学习、相互借鉴。
祈愿:中印两国友好相处、两国友谊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