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实“无名”的建筑艺术家卞根基与狮城之缘

黄兰诗 随笔南洋 前天

卞根基(Raoul Bigazzi)之名现在几乎无人知晓,但在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可谓大名鼎鼎,堪称本地建筑装饰业之翘楚。仅仅检索一下本地那一时段的旧报纸,就能看到大量与其相关的商业广告。作为擅长大理石、古铜和马赛克艺术等的建筑专家,卞根基的作品为本地建筑艺术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作为商人挺进东亚的卞根基

卞根基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艺术家兼艺术商贾。能与远东结缘,与他敏锐的商业嗅觉有关。《香港工商日报》1936年10月19日和20日连续两天刊登的报道,描述了这段历史。据载,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到远东的上海、香港进行艺术活动时,发现香港小到烟灰碟大到铜像皆依赖舶来品。于是与艺术家伙伴共同在此设立工作室,招揽顾客,为真人或通过照片设计雕塑造型,寄到意大利铸造加工后再将成品运回,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后来,为了节约成本与时间,卞根基从意大利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到香港开设工厂直接生产加工,成品有半身或全身铜像、铜质肖像、纪念品、美术及商业装饰品等,不论大小均就地铸造,自此订单源源不断,经营范围也扩大到石材加工等领域。以“卞根基洋行”为业务基地,卞根基成功地通过专业化经营占据了市场,获得了大量利润,他本人则成为了该地区各种大理石、云石、意大利批荡(混合砂浆墙面)、水磨石、锻铁、古铜五金、瓷砖、马赛克、彩色玻璃等工程的专家。与香港邻近的新加坡自然也被其纳入开拓的市场。

作为慈善人士进入狮城的卞根基

有关卞根基生平,尤其是来远东前的经历,能供查阅的资料甚少。美国出入境欧洲移民管理局记录处的档案透露了一些消息。该局记载有一国籍意大利名为Raoul Bigazzi的曾在1914年12月14日入境美国,登记身份为单身未婚,年龄25岁。笔者虽无法核实该信息是否能百分百对号入座,但如果这就是本文主角的话,可以推算其出生时间1889年。他1924年1月来到新加坡时已经结婚。据报载,他携夫人下榻于欧洲酒店(即前最高法院的前身,也是今日国家美术馆)。

《Malaya Tribune》1919年5月7日刊登了“War Pictures”一文,报道说意大利士兵卞根基和法国士兵Willy Rogers均因为受伤和病疾而退役。后者乃巴黎艺术评论家,他们为了替5万5000名在一战期间因毒气致盲的法国失明官兵筹款来到了新加坡。这应该是卞根基与狮城结缘之始。

有实“无名”的建筑艺术家卞根基与狮城之缘

1919年5月7日刊登于报纸的义卖广告 1919年5月7日刊登于报纸的义卖广告

筹款方式是义卖艺术作品,当时本地的报纸还特地做了广告大力宣传。他们带来了备受关注的现代艺术作品,作品的形式既有绘画,也有诸如大理石雕像、陶器、木雕等意大利艺术品。这些作品有的出自当时的艺术大师之手,包括法国等欧洲各国、美国的艺术家。例如Lucien Jonas、Stenlein、Forain、Renouard、Grell、Léandre、Berne-Bellecour、Poulbot、Hansi等等。据说,荷兰艺术家雷梅克思(Louis Raemaekers)一系列以支持盟军的宣传漫画当时十分走红,德国政府因其作品向义卖方捐助了5万马克。

有实“无名”的建筑艺术家卞根基与狮城之缘

有关卞根基公司的宣传广告(图片来源:当时的报纸)

绘画共有500多幅,除名家之外,还有前线战士所画的素描,包括素描的原件和复制品。战士们的战场素描,以最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对战争的印象以及那些战争的献身者,让世界看到1914年以来欧洲所发生的人间悲剧。

报称这一系列杰作是在“Memorial Hall Singapore”展出,笔者推测是指“维多利亚纪念堂”(Victoria Memorial Hall),展示时间长约6天,入场费1元。所有展出的作品都以非常合理的价格义卖,净收益捐给法国的盲兵。义卖当日,法国领事带头慷慨解囊。这项为盲兵筹款的活动以巡回展方式进行,去了南美、中美、新西兰、澳大利亚、爪哇以及美国等地。

以公益事业为缘结识狮城后,卞根基以香港为据点向本地拓展。例如1922年前往澳大利亚途经新加坡时,他带来了一些青铜和大理石雕塑品,由本地的代理公司Messrs. Frankels Ltd.主办,在位于维多利亚街的一间陈列室展示了数天。

给狮城留下的作品

1929年,卞根基在其第18次环球旅行时访问马来亚,当时媒体十分关注这位“著名的国际雕塑家和装潢师”。这次行程有卞根基工作室旗下的艺术总监瓦内蒂(A. Vannetti)教授陪同,相信与当时正在建设的丹戎巴葛火车站(1932年竣工)有关。因为有博客网民在火车站入口处大型雕塑的一隅拍到了“Angelo Vannetti”和“R. Bigazzi”的署名。另外《海峡时报》1932年5月2日报道火车站举行开通仪式的一文写道:“四个巨大人物占据了正面突出位置,……这些人物是由佛罗伦萨卞根基(Raoul Bigazzi)工作室的杰出意大利雕塑家安吉利诺·瓦内蒂(Angelino Vanette)执行的。”虽然瓦内蒂的名字拼音有出入——笔者认为这是早期报纸常见的弊病,但明确载明瓦内蒂就是这些雕塑的作者。因此,卞根基工作室承担了该组雕塑的设计制作,应当是确凿无疑的。

有实“无名”的建筑艺术家卞根基与狮城之缘

丹戎巴葛火车站(图片来源:《海峡时报》1932年5月2日)

有实“无名”的建筑艺术家卞根基与狮城之缘

丹戎巴葛火车站的大理石雕塑(图片来源:Singapore The Encyclopedia)

位于岌巴路的火车站,于2011年停止使用,服务了79年后被列为国家古迹走入历史。车站对上一辈新加坡民众来说印象深刻,其进口处那四尊约九英尺的高大云石雕塑尤为引人注目。左起第一尊雕像肩扛玉米左手握着镰刀,代表“农业”;第二尊右手拿着张开的纸卷,左手握着钱袋子,代表“商业”;第三尊半裸的男子雕像左肩扛着一块巨石,表示“运输”;第四个寓意“工业”的雕像,则是一身体健壮、肌肉发达的男子挥着铁锤。四尊具有古希腊风格雕塑上方的四个英文字母FMSR,是The Federated Malay States Railways缩写。

“独立桥”上的两尊石狮也与卞根基有关。根据《星洲虎报》1956年8月23日报道,狮子原始草图由公共工程局属下的建筑师L.W.Carpenter先生绘制,交给卞根基制成雕塑小稿,再令其将照片寄回该局审核修改定样,最后才委托卞根基制作。

有实“无名”的建筑艺术家卞根基与狮城之缘

独立桥的石狮(图片来源:《星洲虎报》1956年8月23日)

石狮由卞根基督导一名学生在菲律宾马尼拉制成,然后运到新加坡。狮子每头重两吨半,时价1万4200元。后来,随着独立桥的扩建和更名,石狮几度遭到搬迁,目前落户于新加坡武装部队军训学院。必须提一下的是《星洲虎报》将Raoul Bigazzi,误写为Raoul Eigazzi,可能也是致使不少人对独立桥狮子作者产生误解的原因之一。

卞根基还参与承建了不少本地的工程。二战前主要有Hong Kong Bank、Meyer Cham-bers和Union Insurance building。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也可称之为公司招牌项目的就是著名企业家余东旋建位于索菲亚山(Mount Sophia)的豪宅Eu Villa。

有实“无名”的建筑艺术家卞根基与狮城之缘

Eu Villa(图片来源:Singapore Pictorial History1819-2000)

据称卞根基在二战期间,被关押在赤柱拘留营(Stanley Internment Camp),详情待考。战后他重整旗鼓,继续自己的事业,参与了本地The Bank of China、Finlayson House、Odeon Cinema和Lim Bo Seng memorial的建造。另据1952年7月10日和11月6日《海峡时报》“Lions from China for memorial”、“Pagoda memorial for Singapore hero”两文可知,由黄庆祥(Ng Keng Siang)设计于1954年揭幕的林谋盛纪念塔,所有铜料和云石皆由卞根基公司负责。这座纪念塔的三层铜制塔顶和塔基安放的四尊铜狮,都是在香港卞根基公司铸造后船运新加坡组装。

有实“无名”的建筑艺术家卞根基与狮城之缘

林谋盛纪念塔(作者摄于2020年3月)

被冒名的尴尬

卞根基公司创办后在香港与东南亚名噪一时,渐渐出现冒牌者,令卞根基不得不处处提防。例如1924年11月和12月间多次在本地报纸上提醒客户当心不良的冒牌货,郑重声明自己作为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雕塑家兼装潢商,在海峡殖民地和马来联邦唯一委托的代理商是Frankel Brothers,除此代理商外与其他任何公司没有关联,而且严正警告若有人试图以其名义进行活动,或将作品冒挂其名,将追究法律责任。所谓无风不起浪,如此频繁登报声明,说明当时的冒牌者威胁到其声誉与利益。二战之后,其代理权改由A.Clouet & Co.接管。

极有趣的是,卞根基万没想到百年后的情况截然相反,人们是将他的作品张冠李戴。本刊发表过的拙文《点缀狮城历史文化的狮王》,已经提及《联合早报》的文章认为卞根基负责制作的独立桥石狮是诺利所作。不仅如此,《新加坡百科全书》与该文还将火车站前的雕塑冠上了诺利之名,而文物局设在爱琴桥头的诺利简介、维基百科和不少博客也持同样见解。除了以讹传讹外,卞根基与诺利的确有不少共同点,加上人们一看到狮子就不经意地联想到狮王诺利,便是引起误解的原因吧。

不过,即便如此也无法撼动卞根基的声誉。卞根基公司的业务遍布四海,几乎在世界各地区都有专门代理商。从宫殿、办公楼、火车站到名流富商的私人住宅、墓地,卞根基公司无所不承建并且数量可观。仅仅就参建的银行而言,从开业至1955年的34年里就达74间,分布于从北京到孟买的远东地区,是当之无愧的“著名的国际雕塑家和装潢师”。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城市的美像交响乐的美。当我们在享受着这一凝固的音乐时,必须感谢那些用心血谱写出美妙音符的艺术家,当然,我们也有必要弄清真正的谱曲人。

作者为晚晴园华文义务导览员

参考文献:

1.《香港工商日报》1936年10月19日、20日。

2.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16 April 1957。

3.The Straits Times: (26 Feb), (9,6 Dec. )1924, 5 Feb. 1929, 2 May 1932, 18 April 1952, 6 November 1952, 18Sep.1953, (19 April ,23 Sep. )1958, 2 June 1962。

4.Malaya Tribune: 6 June 1922,5 February 1929。

5.《星洲虎报》1956年8月23日。

相关阅读:

  • 符懋濂:中秋节不是“月饼节”
  • 戴文雪:学习达人洪鼎良
  • 虎威:独一无二老巴刹
  • 游新云南花园——走一趟缅怀感恩之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