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岸(美国) 启航
微·风 刘素文(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中国制造-工业 2.0 魏巨川(新加坡)
曈曈 容艺文(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参展作品共665件,为历届之最
“港澳台·海外华人作品展”收到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作品数量665件,达到历届之最。参展作品类型丰富,有油画、版画、国画、 水彩粉画、漆画、雕塑等,表现形式各具特色。广州市美协主席汪晓曙表示,这一届“港澳台·海外华人作品展”,是历届类似的展览中,参与人数最多,艺术水平最高,艺术风格与形式最丰富的一次。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广州举办港澳台·海外华人展区是当仁不让的
据了解,从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首次设立“港澳台·海外华人展区”之后,这个展区已经历经四届。这一次首设广州。
汪晓曙表示,广州来举办港澳台·海外华人展区是当仁不让的。广州历来是对外交流的窗口,无论是从这里出去的,还是从国外回来的,都交流密切。无论是早期留学的李铁夫还是后来的高剑父,都在海外留学回来之后,在广州这片热土上发扬光大。
展现了海外华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深切思念
收藏周刊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本届港澳台·海外华人展区的参展作品类型丰富,有油画、版画、国画、水彩粉画、漆画、雕塑等,表现形式各具特色。香港美术家们吸收了西方文化影响,创作手法和特色都比较鲜明,有很多作品表现回归后香港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以及香港民俗、风光,也流露出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他们血脉中的感情;澳门地区涌现出很多中青年美术家,作品既有对澳门市井生活的人文关怀,也有对历史变迁和生态环境的深入思考;台湾美术家的作品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令人称赞,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研究、思考和创新都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同时我们也能通过他们的作品领略宝岛台湾的美景和风土人情;海外华人的作品题材更为广泛,但也非常关注祖国的名山大川,表达了游子们的思乡之情和根植于他们灵魂深处的血脉深情,展现了海外华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深切思念。
汪晓曙认为,这一届“港澳台·海外华人作品展”,是历届类似的展览中,参与人数最多,艺术水平最高,艺术风格与形式最丰富的一次。
海外的艺术家把具有创造性的
手段、风格、艺术形式传播进来
广东省青年美协主席、广州市美协副主席钟瑞军在展览现场给了记者一组数据,他介绍,本次投稿作品中,总数量共665件,其中香港地区共262件 、澳门地区共89件、台湾地区共125件、其他华人地区共189件。共288件入选,香港76件,澳门52件,台湾77件,海外83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优秀并进京作品共40件,香港9件,澳门4件,台湾5件,海外22件。
据介绍,本次展览的特色在于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美术家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背景与大陆美术家有所不同,都极具当地文化艺术特色,既有创作者自身的强烈艺术特性,同时也兼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饱含着全球华人的拳拳赤子之心。
汪晓曙提到,这一次全国美展港澳台·海外华人展区,我们很庆幸看到詹忠孝、何岸等先生再有优秀的作品呈现。在这次展览上,我们惊喜地发现, 海外的艺术家把国外那种具有创造性的手段、风格、艺术形式传播进来,有一些艺术家早年在国内,后来到国外发展,前后的艺术面貌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的楷模,尤其在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相互结合的探索,尤为让人瞩目。还有一些把科学的元素纳入到艺术创作里,也是不错的尝试。
在坚守传统方面,汪晓曙特别提到,有不少艺术家传统功底是非常强的,比如何岸先生,他早期传统功底就非常强,虽然到国外后,接触了更多的新题材,更丰富的内容,但从绘画语言、方法来看,他还是在坚守着传统的基础。还有詹忠孝先生,他坚守着白描这样一种表现手法,用白描表现当代的人物,包括当代的人体。汪晓曙认为,“他们在坚守自己原本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也有一些水彩方面的画家,把原本的手法全部摈弃,用了全新的手法在探索,可以看出他们思考的过程非常可贵,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作品品读
微·风
刘素文(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微·风》作为主题性绘画,描写的是三位买者使用微信付款的日常生活场景,表现了新时代下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图用色明快、清新,虽属于中国画,但在构图上却一改传统中国画的章法结构,采用西画的构图方式。且在运用传统中国画勾、皴等笔墨表现语言的同时融入西画速写式的用笔方法,令人耳目一新。这也使得它既具有传统笔墨精神,又充溢着现代的气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普通民众对中国画的审美需求,贴近现实生活。
中国制造-工业 2.0
魏巨川(新加坡)
画家采用一角构图,将一些旧物堆叠在一起,形成画面中非常密集的一块空间。这里面有破旧的桌子、椅子、线路、车轱辘、车胎、桶等等杂七杂八的东西,每一件事物都似乎丧失了使用价值,被别的事物所淘汰。光线从右上角照射进来,让这些旧物展示出自己的质感与色彩,仿佛诉说着一个曾经的时代,而物象的破旧又显示出这些物品都将逐渐地被人遗忘。画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桌上放置的杂物,使得这个时空有着隽永般的诗意。
曈曈
容艺文(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曈曈”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日初出渐明、明亮闪烁、耀眼之意,如宋代王安石在“曈曈扶桑日,出有万里光”中,便将之比喻为日初出渐明之貌。容艺文的这件花鸟画亦名为《曈曈》,暗含了画家对一切处于初生状态的美好事物的喜爱与期待。画中树木枝叶繁茂,鸟儿三三两两地相聚于树干上,顾盼之间仿佛在叫啸对话,一片欣欣向荣的热闹景象。此作品的构图颇有新意,树干之间相互缠绕围成一个圆圈,鸟儿们在这圆圈之上歇息啼叫,分外有趣。中国写意画创作中,写意画家常强调以书法用笔入画,并提出了“书画同源”、“书画同体”等绘画理论,容艺文的《曈曈》亦是遵循了书与画不分家的画理。其用笔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篆籀之意充斥画中,树木枝干完全用书法用笔写之,老干虬曲,略加淡墨渲染,达到了笔墨兼备的绘画效果。更值得称道的是,这件作品在对树叶的描绘中,完全不同于枝干细劲露骨的笔法,而是墨色结合,水气淋漓,隐约间还可见海派大师吴昌硕大写意花鸟画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