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经典回顾|揭幕“石油福建帮”

十年经典回顾|揭幕“石油福建帮”

9.20

TODAY

「石油

十年经典回顾|揭幕“石油福建帮”

编前语:

敬爱的读者朋友们,我们《能源》杂志即将迎来创刊十周年的日子,感谢您与我们一起走过了能源产业这极不平凡的十年。

见证和记录能源界让人惊心动魄的转型和改革,是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礼物,也是我们的荣光,更是我们的使命。

过去十年是能源产业商业故事最多的时代,也是能源产业英雄辈出的华年。十年来,我们始终按照中国最好的能源商业期刊来要求自己,报道和参与了能源行业诸多重大的事件。

在此,我们特摘选《能源》杂志十年来的经典文章再次发表,与读者朋友们一起回顾能源行业的峥嵘岁月,回首那些人那些事。

今天,我们刊发的是2010年1月刊的文章。

十年经典回顾|揭幕“石油福建帮”

在垄断坚冰难化的中国石油市场,出身草根的福建石油商人“闷声发大财”­——在中国高达三千多亿的民间石油贸易中,福建籍民营油商把持的份额占据了半壁江山以上。

他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又因何发迹?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石油势力?这群人身上承载了太多饶有兴味的疑问。《能源》杂志记者通过为时一个月的跟踪采访,为您讲述这个从未曝光的群体财富故事。

十年经典回顾|揭幕“石油福建帮”

距离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仅15公里的厦门温德姆和平国际大酒店是美国温德姆酒店集团在亚太区的首家五星级酒店,它坐落在厦门商业中心,与钢琴之岛鼓浪屿隔海相望,庞大的建筑体在这座闽南都市繁华的海岸线上显得熠熠生辉。

2009年12月18日上午10时许,在这家豪华大酒店的门口,一群西装革履的人陆续从各自的高级轿车里钻出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戴着墨镜,步履沉稳,行走间难苟言笑。进入大堂简单地签到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房间,享受难得的片刻宁静——在接下来的近三天时间里,他们将共聚一堂,举行“第五届中国民营石油经济发展论坛”。

该论坛前四届都在北京举办,此番终于来到厦门。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东道主大会——在中国高达三千多亿的民间石油贸易中,福建籍民营油商把持的份额超过了半壁江山。无论如何,这是一股让任何国有石油巨头都不敢小视的民间石油势力。值得注意的是,带有半官方组织特征的“福建省油气商会”在本届论坛上才得以成立,这表明,在汇聚成这股强大新兴石油力量的过程中,是一个近乎天然的民间创富运动。

或许不如这样描绘更为贴切——在我们习惯认知的另一面,潜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石油帝国,这个帝国版图的主要构建者,是一群连办公室都摆满乌龙茶具的福建商人,更准确地说,是闽南油商。

这群闽南油商平素神秘无比,很少有人能捕获到他们的行踪,他们主动地远离媒体,尽可能地将自己置身于公众关注的视线之外。这个圈子里的人如今大多年近半百,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有着近乎传奇的财富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届论坛是一次石油大亨的盛大派对,也是福建油商集体行为的初试啼声。这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脸谱中有海澳集团董事长郑金泉、美福石油集团董事长吴再进、通海投资集团董事长程水杰,以及其他一些与石油交易有关且地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十年经典回顾|揭幕“石油福建帮”

除了都涉及石油行业外,他们之间的共同点还有很多,比如都出生贫寒,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性情坚忍,到如今都拥有数以十亿计的资产。更为重要的是,这群闽南人行动迅速、步调统一,危难之际能彼此帮衬,且与生俱来地拥有海洋性格,“下南洋”是他们共同的人生轨迹。

如果将福建石油商人比成一个依附在石油资源上的庞大帮派的话,那么林恩强的名字便是教父的化身。他的地位就如同美国电影《教父》中的维托·唐·柯里昂,话语权威,受人敬仰。鉴于福建与南洋之间的亲族血缘关系和几乎从未间断的完整民间贸易链,今日福建油商的集体崛起,究其渊薮,实肇始自林恩强。

叱咤新加坡石油交易市场近半个世纪的林恩强祖籍福建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石城村,其父早年在新加坡经商,12岁那年,母亲带着林恩强迁居新加坡,读完中二后林恩强就辍学跟着父亲跑船卖鱼。

十年经典回顾|揭幕“石油福建帮”

少年时的林恩强就表现出了比同龄人更为老练的生存技巧。新加坡是亚洲最大的石油贸易中心,每天从新加坡经过的大小油轮不计其数。在陪同父亲出海打渔的过程中,林恩强目睹了“油耗子”驾着渔船海上盗油的全过程。那夜幕下顺着船舷翻身而上的黑影让他颇为神往,终于,对财富的渴望驱使着林恩强加入了这个需要胆量与血性的队伍,他开始带着简陋的煤油桶夜间出海,在黎明来临之前,再将盛满原油的煤油桶带至附近的地下炼油厂,换取微薄的收益。

那一年,林恩强18岁。

据一位熟识林恩强的油老板介绍,林恩强为人勤奋,并且具有常人难以比拟的忍耐力。仅两年时间,20岁的林恩强就已经在当地的地下石油走私圈中小有名气了。

依靠手里积攒的一些资金,林恩强逐渐盘活并扩大着自己的业务,1963年,林恩强一个人开着油车往返于新加坡的运输公司、郊区电厂、以及建筑工地,为他们提供柴油。精力旺盛的林恩强从与夜幕相伴的“油耗子”变成了“油贩子”,在他人生阶位提升的同时,他的业务渠道也被慢慢打通,他开始招兵买马,购买油槽车,为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地的伐木场、种植园丘、渔船、矿场、工厂以及旅馆等地供应石油产品。而这,也是林恩强掌管的新加坡兴隆集团的前身。

十年经典回顾|揭幕“石油福建帮”

1968年,兴隆购入了第一艘100吨油轮——海狮号,这艘名字霸气无比的油轮成了兴隆集团走向财富之旅的转折点,兴隆开始为新加坡过往船只提供船舶加油服务,相对稳固的收入为兴隆提供了事业腾飞的平台。随后,林恩强决定进军国际石油贸易和航运业务,开始逐步购入大型油轮参与石油贸易,并出租油轮供跨国石油公司使用。30出头的林恩强终于摆脱了昔日偷油贩油的动荡岁月,他的人生轨迹开始直线上扬。

时间推移至上世纪80年代,兴隆开始进口原油在新加坡进行提炼。至此,多元化的经营以及贸易量的剧增促使林恩强不得不进一步扩充船队,1985年,兴隆第一次自行定制了远洋油轮“海洋公主号”。上世纪80年代末期,兴隆成为新加坡本地仅有的两家持有“核准石油贸易商资格”的本地公司。十年过后,林恩强大手笔购入5艘超级油轮,并定制了19艘特殊油轮,林恩强一手打造的新加坡海洋油轮私营有限公司逐步成为当时新加坡最大的私营船王,仅次于新加坡政府的海皇油轮公司。

十年经典回顾|揭幕“石油福建帮”

1998年,兴隆通过一艘价值1.2亿美元的“EllenMasek”号中东油轮一次性购入46万吨柴油,一举奠定了兴隆在新加坡柴油贸易市场上的霸主地位。而林恩强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另一个称呼——“OK林”——亚洲燃料油商间开始流传这样一个说法,若要在新加坡买卖燃料油,如果林恩强不点头示意“OK”,即便你有再多的钱,也都无济于事。

但林恩强在中国的投资进展并不顺利,兴隆集团在中国的投资最早在1995年,林在福州兴建了一座可以停靠3万吨级油轮的现代化码头,储油库总储量为8.5万立方米。但是该项目遇上了挫折,林恩强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1000多万美元的投资几乎打了水漂”,目前只能租给中石化使用。而该项目的失败也暂停了兴隆在中国的石油投资。目前,兴隆和中国之间主要是燃料油贸易。

OK林做生意是这样的,好也好,差也好,他看得起的同乡后辈,都会给你些点拨。”一位福建油商说,“传、帮、带(同乡后辈),对他来说是一些举手之劳,但也基本给这个圈子定了个调,一是大家都有这个意识,二是外人很难进的来。”

因此与多数福建油商将其捧为“教父”不同的是,很多广东燃料油进口商对兴隆非常不满。据某燃料油商反映,新加坡兴隆公司是新加坡燃料油市场最大的几个坐市商之一,以兴隆的资金和运输实力以及市场影响力,足以低价买入最近几个月市场上全部燃料油,囤积居奇后再高价卖出。中国燃料油进口是按照装船前后分别计价,往往中国油轮在新加坡装船之前,新加坡普氏价格迅速上涨,装船之后,即刻下跌。

今年66岁的林恩强已步入花甲之年,他选择了隐藏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外,把公司交给儿女打理,将自己的生活淹没在了外界对他的传说之中,低调地安享晚年。正如一位与他打过几次照面的人对记者所说:“他,林恩强,已经没有什么需要再证明了。”但他所培育的门徒,依然在延续着他的传奇。

十年经典回顾|揭幕“石油福建帮”

此次中国民营石油经济发展论坛在厦门举办的同时,福建省油气商会也随即成立。海澳集团董事长郑金泉被当选为会长——这是他的囊中之物。在本届论坛上,他是东道主中的东道主,不仅代表福建油商发声,还成功地把海澳集团25周年庆典和海澳码头仓储工程落成典礼纳入各位石油大亨的行程之中。

这个个头不高,理着小寸头的中年男子在中国民间石油贸易中的号召力于此可见一斑。林恩强的时代伴随着他的华侨身份已经逐渐远去,如今在福建石油商人帮里,郑金泉承袭了林恩强的衣钵,事实上,他与泰山石化董事长蔡天真、美福石油董事长吴再进都师出同门,在他们的身上无不体现着林恩强的踪迹,他们,是林恩强一手栽培的石油门徒。

今年40出头的郑金泉小名“阿碰”,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出生在厦门海沧区贞庵村。厦门的市井小巷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在厦门人的意识中,有两个人的名字是无法抹去的,一个是走私大王赖昌星,另一个便是以为人诚信出名的“阿碰”。

20余年前,海沧还是厦门岛西面一个宁静的渔村,当地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郑金泉所在的贞庵村大多数居民都以打渔为生,这样的临海环境练就了郑金泉超于常人的水性,据说他能一口气从厦门游到对岸的金门岛。1984年10月的一个晚上,19岁的郑金泉开始像他的前辈林恩强一样,在月色如洗的夜晚驾着小船漂浮在海面上,与经过厦门湾的一艘油轮做了第一单买卖,那一天,他卖出了第一桶油,但那一天,他并没有赚到钱。

一位与郑金泉私交甚笃的人士告诉记者,郑金泉是农民出身,骨子里有着乡土气息里最为可贵的淳朴与诚信。或许正是因为郑金泉恪守商道的信誉,郑金泉的人格魅力打动了越来越多的“船老大”。他们相信了这个看上去有点木讷的小伙子,在这个有着独特游戏规则的圈子里,郑金泉的货源开始愈发充足,“船老大”们都主动将“省”下的石油卖给他,在当时无论看上去多么庞大的交易,不需要订金,不需要谈判,郑金泉需要的只是简短地打个电话。于是,郑金泉买了一辆摩托车,终日奔波在村子里的街头巷尾,给村里的发电厂以及其他一些需要用油的地方送油,并乐此不疲。

这些神秘的石油大亨对原始财富的积累有着惊人的相似,郑金泉克勤克俭地省下了一笔钱后,就在村头的小山坳里建了一个几十吨的小油库,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就是那个如今想起来微不足道的小油库将他送上了身价上百亿的石油大王之路。

十年经典回顾|揭幕“石油福建帮”

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后,郑金泉的财富开始呈现几何方式滚动叠加,23岁那年,郑金泉一夜之间赚取了300余万,突如其来的富豪感冲昏了这个渔村的青年,他开始肆无忌惮地花天酒地,在当时风靡闽南的歌厅里,郑金泉经常为点一首歌而出价5万元。

在温德姆和平国际大酒店琴岸咖啡厅里,郑金泉的一位老友向记者回忆,当年郑金泉一下赚了这么多钱,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花。就在郑金泉还处在自我膨胀的极点时,年逾五旬的老父亲给了他当头一棒——这又是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经典俗世故事——郑金泉的父亲几十年一直担任贞庵村的调解主任,擅长于思想工作。他告诫儿子要低调做人、诚实守信。自此之后,郑金泉判若两人。

1990年,郑金泉和他创办的厦门海澳石油有限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加油站。随后,海澳在厦门金鼎码头建设了自己的成品油库区,从石油零售领域进入了石油批发市场。郑金泉的事业开始稳步发展,在彼时最辉煌的时候,赖昌星都曾向其提出租用码头的要求,谨慎的郑金泉却没有答应。

就在海澳准备大展宏图之时,国内的石油市场开始出现萎靡症状。一大批民营石油企业不得不退市甚至转行。

十年经典回顾|揭幕“石油福建帮”

1999年,油源供应严重短缺,海澳面临无油可加的困境,只能惨淡经营,无奈之下,海澳只能挂靠中石化、中石油维持生存,为此他旗下的加油站每家一年要交3至5万元的“挂靠费”。就在郑金泉苟延残喘的苦苦支撑时,他向曾经的合作伙伴,另一个混迹石油圈的业界大佬吴再进发出了求救信号。

远在新加坡的吴再进向郑金泉伸出了橄榄枝,于是,海澳调整了发展战略,避开汽油专攻燃料油市场,把燃料油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吴再进作为郑金泉在新加坡的上线努力帮其牵线搭桥,郑金泉终于和林恩强建立起了关系,开始进入由教父“OK林”把持的燃料油市场。当年,郑金泉就在林恩强手里购买了30万吨燃料油,为自己,也为海澳日后的突围注入了足以维持生计的血液。在此之后,海澳与兴隆之间的贸易往来日渐频繁,郑金泉也成为林恩强最为得意的门生和商业伙伴之一。

为争取油源,2004年海澳联手国内其它民营油企成立了“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并多次向国家发改委及商务部力争权益,甚至上书温家宝总理,要求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石油勘测和炼化领域,早日取得开采牌照。2006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规定:除国家法律法规等另有规定外,允许具备资质的非公有制企业依法平等取得矿产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商业性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石油行业恰恰位列其中,郑金泉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如今海澳集团旗下有8家子公司,并拥有自己的油库、海域、陆运输队伍、铁路专用线、配送中心和加油站等完整产业链,厦门市民营办主任陈津向记者透露,郑金泉旗下的海澳集团年成品油销售量近百万吨,燃料油销售量占据福建近50%的市场份额。日前落成的海澳码头仓储基地,总投资6个亿,包含一座5个泊位的码头,最大库容为30万立方米的液体石油化工产品库区,外港甚至可以靠泊65000吨级别的油轮。

十年经典回顾|揭幕“石油福建帮”

伴随着海澳的崛起,郑金泉也宛若成了福建石油商人的领头羊,即便他依旧低调沉稳,但他所享受的话语权却无人能比。据说中石化曾看中了厦门最大的码头,几经交涉后,厦门市政府最终却将码头交给了“阿碰”。不仅如此,“就冲着‘阿碰’这两个字,银行都会毫无顾忌地给他贷款几十个亿!”一个油老板向记者如此感慨。

林恩强的传奇正在淡化,以郑金泉为代表的得意门生们的石油商业传奇却正在谱写,可怕的是,他们看上去依旧年轻。

迄今为止,福建从事油气的民营企业有几千家,有一个事实是,加入这个行业的人数还在逐年增长。在台海西岸的这个侨乡,以石油为中心,福建籍商人所组成的半径在不断拉长,他们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纽带所捆绑,像犹太人一样围绕着这种能带来荣耀与财富的黑色液体环抱成团,甚至彼此借助一切能够共享的商界或者政府资源,尽可能地将自己推向财富的高端。

十年经典回顾|揭幕“石油福建帮”

这是超越宗族概念的同乡意识所迸发的强大力量。从地缘商业来看,福建与南洋宛如一体–这就像一个旧时的钱袋子,新加坡是袋底、南海是钱袋,而福建,则是袋口。这种天然的优势使得福建籍商人将华侨与华商的身份颠来倒去,运用自如。

民营油轮大王蔡天真的崛起似乎能够代表福建石油商帮的某些共性,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喊出了打造中国最大油帮的口号,而是他的作用让这个聚集的群体变得愈加强大。

这位将郑和推崇为自己偶像的油轮大王有着近乎电影剧情般的创富经历,据说,他本人早年只会写三个中国汉字–蔡、天、真。

如今已加入新加坡籍的蔡天真祖籍福建泉州石狮祥芝镇。当时福建的石油贸易圈子还相对狭小,蔡天真带着几分江湖气闯进去后很快便结识了郑金泉,两人随即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彼时的郑金泉已经在业内小有名气,他开始依托自己积累的资源尽可能地帮助以仗义出名的蔡天真。一名熟知两人关系的油老板告诉记者,蔡天真从不会因利益分配而伤害“兄弟”感情,“他总是豪爽地手一挥,能让就让,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也正因为此,蔡天真在圈内的人脉关系也变得愈发牢固,圈里人开始摒弃他名字中略带稚嫩的意味,改口叫他“老蔡”。

面对当时中国南北油市差价较大的特点,蔡天真在郑金泉的感召下从国有公司租了一条小型油轮,他开始依靠郑金泉所搭建起来的货源关系往返于东北与南方之间,这不仅为郑金泉的诸多客户打通了更为宽广的市场,同时也为自己完成了人生财富的原始积累。

十年经典回顾|揭幕“石油福建帮”

1990年,全国用油紧张,但这对于已闯荡几年的蔡天真来说并不构成任何威胁。在业内已经左右逢源的蔡天真不仅拥有极为珍贵的用油指标,还有不断扩充的运输船队(大部分靠租赁组成),他不时地分出一些指标给圈内人,关键时刻,他的义气开始被更多的人推崇,“老蔡”的称呼也变得更有分量。

1992年国家允许进口成品油,蔡天真随即南下香港,利用香港特殊的地理优势和政策做国内燃油供应。在那里,他注册了一家叫做泰山的石油公司,开始和BP、壳牌等大公司建立起了生意往来,这也就是今日泰山石化集团的雏形。知情人士向《能源》记者透露,当年蔡天真去香港后并没有像其当初设想的那样一飞冲天,即便与国际大公司搭上了线,但总体来说也没有赚到什么钱,“有赚也有亏”。

蔡天真事业的转折点是在1996年。当时,蔡天真告别了郑金泉等人,只身一人南下新加坡,他说:“那里是亚洲石油的贸易中心,我们不去,国内用油市场会被外国人占据。”

在新加坡,蔡天真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他得到了“OK林”的鼎力相助。“老蔡当初在新加坡没钱的时候找林恩强借钱,没船的时候就找林恩强借船,林恩强从来没有拒绝过他。”

在林恩强的“庇护”之下,蔡天真的生意越做越大,开始为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地的渔船、矿场、工厂等地供应油料。此后的数年,蔡天真的事业一直顺风顺水,但由于没有上市,他的光芒被雪藏在了公众的视野之外。

蔡天真真正发家是在2000年。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客户找蔡天真买油,蔡则与他们逐渐建立起了良好的信誉,以至于后来买主干脆提前把钱打给他。于是,蔡天真有了充足的资金去买船跑油。此后,蔡天真又逐渐与产油国建立起了良好关系,甚至直接去委内瑞拉、阿曼等国家石油公司买油。

面对越来越大的原油远洋运输市场,在财富之路上一路狂飙的蔡天真又于2004年2月以近1亿美元购买了老牌航运巨头的新加坡海皇轮船旗下油运公司联合船务,获得20艘油船,半路起家、名不见经传的蔡天真才一时声名鹊起。

2005年,蔡天真再次以1.7亿美元大手笔收购了三艘VLCC。目前,蔡天真打造的超级油轮队伍成为了新加坡当地最大的一支私人原油运输船队,最高峰时总运载量达375万吨。

一名石油业权威人士向记者透露,每年有一亿五千万吨石油运进中国,这其中90%都途径马六甲海峡,而蔡天真在其中占据的运输份额每年就高达2000至3000万吨。

十年经典回顾|揭幕“石油福建帮”

和郑金泉一样,蔡天真在圈内同样以重情尚义而口碑相传,据说,在马六甲海峡,印有Titan(泰山石化英文名,希腊语巨人之意)字样的油轮可以无所顾忌地一路远航,不仅各国政府不会为难,甚至连海盗都会主动让行。“道上的人都认同老蔡这个人,不会为难他。”福建一位油老板说:“他在福建,在整个东南亚石油贸易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事实上,早在20年前,福建就与新加坡建立起了石油贸易渠道,但那时的空间还相对狭小。正是因为林恩强、蔡天真、吴再进这些先行者的探路,两地之间的石油交易开始逐渐频繁,他们让这条神秘而又富有挑战的财富之路变得愈加宽敞,越来越多的福建人卷起了裤腿,冲了上去,汇入到这股穿越马六甲和台湾海峡的“黑金”贸易洋流中。

据记者获悉的最新数据,当前全国9万6千个加油站中,民营性质的有5万余个,这其中75%都由福建人投资修建–这是一个蔚为大观的石油势力–在福建仙游、福清两地,当地人甚至将修建加油站当成了投资的主要项目,他们从基建到装修,每一个环节都无比专业,全国大部分民营加油站都出自他们之手。

在三大国字号石油企业的垄断与半垄断之下,福建石油帮在夹缝中不仅顽强地为自己博得了生存空间,反而不断壮大。“他们的生命力本身就证明了市场经济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讲,福建商人的宗族同乡纽带与现代商业意识结合得最好”,厦门民营办主任陈津说,“这是一把双刃剑,但从现在来看,这股商业势力所展现的竞争力,它是完美的。”

对于这群人的讲述不会停止,而他们的故事也一定会再以别的注解延续下去。

版权声明|本文为能源杂志稿件

· END ·

十年经典回顾|揭幕“石油福建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