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从事过这个行业,保准你记忆力特好,越细的东西记得越清楚

Image

1970年开始,我就充当先父福建虾面摊位的小贩助手。别以为小贩助手的工作只是须要捧捧虾面,抹抹桌子,洗洗碗碟,把顾客要点的食物吆喝一遍,让掌勺的头手听见就行了。

Image

1975年的福南街:新加坡的美食街之一。(档案照片)

清晨到巴刹购买食材

实际工作相当繁复,首先是起早摸黑,每天清晨五点十分就要起身,在睡虫狠狠地咬噬下,在冷冽的刺骨寒风中,随先父到巴刹购买食材。

然后回到摊位准备汤料,熬大骨,煮排骨、瘦肉、猪尾、虾。将它们煮熟后捞起,切肉片、斩猪尾、摘虾头、剥虾壳、切虾片。此外,还要切辣椒,洗菜,浸米粉使之松软易煮等。上午六点半左右开档,为那些早起工作的蓝领白领提供早餐。

最吃力的是,必须把客人点的食物牢记在心,准确无误地做出来,丝毫不可出差错。例如,有时候顾客三五成群结伴前来,点的食物不尽相同,有的虾面不要蕹菜,有的猪尾面不要排骨,有的猪油渣多一点,有的不要猪油渣,有的要汤,有的要干,有的要辣椒多一点,有的不要辣椒。

总而言之,因为个人口味不同,喜爱不一样,各种各样的食物组合都有,在送上食物时,每一项“技术规格”都马虎不得,否则就会尝到“退货重做”的苦头。特别是当先父不在摊位上时,只剩下我一人演独角戏,那时候记下顾客要的食物、煮面、捧面的工作一脚踢,宛若在耍杂技。

收档点算碗碟数目

下午五六点钟,收档的时候,所有碗碟的数目都要点算一遍,若有短缺,就要绞尽脑汁看看是放在哪一个顾客那里,还未收回来。那个时候,小贩的生意很注重邻里关系,附近的居民打电话来订餐,我们就要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

以前大华戏院对面的摩士街(Mosque Street)一带都是战前旧店屋,居民们住在二三楼,星期天下午搓麻将时肚子饿了,我就要在没有托盘的情况下,手捧几碗热面,踩着木板做成的梯级上去,有一点摇摇欲坠的感觉,好像在走“平衡木”。这又是另一轮考验身手的时候了。

清洗摊位时,煮汤和煮面条的“汤头”是重中之重。此外,放置面条和食材的陈列橱柜,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要抹干净。然后,洗干净的碗碟也要抹干净才可以放在玻璃橱柜里。

最危险的工作是把煮汤和煮面的两个大锅中的剩汤和煮面热水,从已经熄火的火炉上提将上来,然后倒出来。这个连续动作讲求的是力气和熟稔,稍不留神就会被一大锅高温汤水所烫伤,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腕力不够的话,也是无法完成的。

当小贩比当兵辛苦

因为做小贩助手,整天站在火炉旁边被火“烘烤”,再一直吸入热腾腾的油烟,影响生理机能,造成胃口不佳,吃不下东西,容易生病。另外,整天与残羹馊水和洗碗后的脏水为伍,我的双脚也经常被浸泡成“香港脚”;香港脚是一种难以根治的皮肤病,需要药物治疗。这些都是职业病。

当完小贩助手之后,我也高中毕业,入伍从军去了。在当新兵时,我反而鲜少生病。所以我经常笑说,当小贩比当兵辛苦。

虽然工作辛苦,收入微薄,但这十年的小贩助手生涯,却造就了我日后记忆力特别好,尤其是越细的东西记得越清楚。而且从小充当小当家的缘故,也让我的人生韧性愈加坚韧,在往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没人要做的脏活累活粗重活,我都似乎可以一肩扛起来做。

文:张森林

Image
如何优先看到“新加坡鱼尾文”内容?从“订阅号消息”点击“新加坡鱼尾文”进入我们的公众号点击右上方按钮将“新加坡鱼尾文”设为星标

Image

Image 

新加坡鱼尾文已开通视频号

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

Image

Image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Image

Image

Imag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