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常与防灾意识

新加坡虽然自然资源匮乏,却没有什么自然灾害,无台风无地震,远忧是气候变迁可能引发的海平面上升,近虑大概是暴雨带来的水涝问题。作为普通老百姓,平日里没有什么防灾意识,公寓偶尔响起警铃,通常只是竖起耳朵观察动静。下载了SGSecure的手机应用,有什么警报政府会通知,处于“有人罩着不操心”的状态。

与新加坡相反的是日本。众所周知,日本是个自然灾难多发的国家,难以预警的地震海啸有着难以估量的杀伤力,日本人累积了丰富的防灾经验,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建筑设计,时刻备战无法预测的自然灾难,防灾意识渗透到生活日常。

日本人在安居落户后,会去住家附近的神社参拜,不光是信仰问题,也是应对灾难的习俗之一。神社存在的历史久远,能够经历灾害生存下来,证实所在地点的安全性,且周围空间较为宽敞,有利于避难。在没有电子通讯的年代,家庭成员若是在灾难中失散,无法辨识毁坏的住家,通常会到神社寻找亲人。

日本社区布置有很多避难救护点,分布在公园、体育场馆、学校、社区中心等处,设有防灾设施与救护设备,有水井的宅邸标示为“井户”,作为必要时提供公共水源的所在。区政府为家庭分发标注有区内救灾设施和避难路线的地图,让大家了解最近的避难救助地点,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交通混乱。

居家生活时,日本人不会将容易倾倒的家具布置在门窗附近,以确保逃生通道不被阻碍。室内家具电器不能倾倒,特别是体型较大的家具,如果无法固定在墙上或天花板,需要购买相应的支撑件顶住,挂在墙上的物件一定要紧固,不能把画框挂在床头,也不能将吊扇挂在床上方,这些都是为了避免地震时的意外伤害。

为了应对灾难时可能发生的食物短缺问题,家庭储备至少三天的生活物资,包括食物、水等,以及避难时需要的电筒、干电池、收音机、简单医药品之类,如果有婴幼儿及需要特殊照顾的家人,需要储备相应物品,这些物资需要放在固定的、容易取用的地点。

因为防灾的需求,日本设计出五花八门的商品,民众养成相应的生活习惯,有着强烈的公共意识,当灾难出现时能够冷静应对协力互助,这是渺小个体的生存之道。然而,国民防灾观念的建立,必须杜绝侥幸心理,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与教育普及。

冠状病毒无疑是人类正在共同经历的灾难,谁能想到小小病毒会给世界带来大大麻烦?惶恐抱怨轻蔑都无助于事,在寻求医疗技术控制病毒的同时,或许也是时候培养国民的防灾意识,共同肩负起社会责任,个体多一分自律,群体才能多一分自由。

生活日常与防灾意识

END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