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简讯诈骗案件激增,今年上半年共有将近900人受害,比去年同期增加超过20倍,共被骗走360万元。
新加坡警方表示,诈骗简讯一般声称受害者的银行账户被执法机构封锁,并让受害者相信那是来自银行的简讯。简讯中含有钓鱼连结,索取受害者个人信息。
新加坡警察部队心理专家卡罗琳表示,冠病疫情让骗子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受害人。
“ 她说:“大家待在家里,更常在网上买平时会到店里买的东西,比如买杂货。这让大家处在网络在线状态,也更容易成为受害者。”
人们为何屡屡中招?骗子使用了哪些心理战术?新加坡警察部队心理专家受访时指出,骗子利用的是人性的三大心理弱点,让受害者上当。
诈骗心理
1.让受害者”动之以情”
卡罗琳说,我们每个人每天在脑海中处理信息,主要通过“中央路径”(Central Route)处理理性的信息,处理感性信息时,则是通过“边缘路径”(Peripheral Route)。骗子会诱导受害者,通过比较情绪化、感性的“边缘路径”思路来处理信息。因为当人们用逻辑思考时,就不会受骗了。
2.骗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认知偏差”
卡罗琳也说,每个人都有“认知偏差”,比如每个人都会乐观地觉得坏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受骗的人不会是自己。骗子只要一意识到你的“乐观”,他们就会利用这一点,对你进行各种说服,让你卸下心房,从而让你失去动力去消化信息。
3.骗子会用各种说服技巧
第三点是最重要的一点,骗子会使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向受害者进行说服,把受害者引导至”动之以情”和“认知偏差”的状态。
比如,如果受害者遇到假冒朋友社交媒体账号的骗子,骗子会向受害者释放“喜欢”和“信任感”的信息,来说服受害者。如果骗子给受害者提供正面信息,比如说参加某竞赛可赢取奖品,受害者就会觉得需要“礼尚往来”,正面回应,接着就会把个人资料、银行资料等提供给骗子。
新加坡政府对诈骗案采取措施
当然,新加坡政府对此类事件也一直密切关注,并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
1.进行公共机构媒体宣传
新加坡全国罪案防范理事会推出的新反诈骗热线和电视,让公众进一步了解和警惕各种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法,通过大家熟悉的本地艺人来呼吁民众在遇到诈骗时切记“别怕、别信、别给”的反诈骗原则,这样的宣导方式将能更加贴近民心,进而有效传递反诈骗信息。
其实,全国罪案防范理事会同警方早在两年前就已联手推出反骗局公众教育运动,要加强人们防范诈骗案的意识,当局共推出七个宣传,并设立新网站,通过匿名受害者分享故事,教育公众如何避免上当、落入骗局。
新加坡警方列出了它们的行骗方法及预防方式,包括不要让自己处于不利位置,不要向其他人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但这仍无法提高部分国人的警惕心,有些是因贪小便宜的心理,或过于信任虚拟世界未曾见过面,甚至不存在的人,没有谨慎确定信息和保持冷静,一时糊涂便陷入圈套中。
如果民众欲获知更多诈骗详情,可登陆ScamAlert网站或拨电防诈热线1800-722-6688。有任何这类诈骗的线索,公众也应拨打警方热线1800-255-0000或到警方Iwitness网站举报,如果需要紧急支援,应拨电999报警。
2.同其他国家进行合作打击跨境诈骗案
为了打击剧增的跨国网络犯罪和层出不穷的干案手法,新加坡已修改滥用电脑和网络安全法,同时也意识到须跨国执法,才能有效打击网络罪案,新加坡警方已开始和区域其他国家进行合作,互相提供异地作案跨国取款的资讯,虽然异地追捕网络犯罪者并不容易,但要能成功打击跨境犯罪,加强各国警务合作至关重要,也是必须跨出的第一步。
新加坡跨国商业罪案特别工作组从2017年成立至今,已经成功捣破至少440宗跨境诈骗案,在区域内逮捕了100多个嫌犯。这些网络诈骗案经常涉及庞大金额,受害者有时甚至失去毕生积蓄。
要防止网络诈骗案一再发生,除了当局持续进行宣导,协助揭开骗子的面具外,公众本身须负起更大的责任,在遇到可疑的网络信息时,不要惊慌、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话,更不要随便答应素未谋面者提出的要求。
民众日常生活防骗注意事项
民众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以下三点,才能减小上当受骗的几率。
1.平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不要随意在网站上注册,谨慎填写自己的姓名、手机号码、银行卡号等私人信息。提高安全意识,不要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姓名、住址、家庭情况、银行账户等个人信息。
2.冷静处理
接听陌生人电话,如出现类似“交通事故”、“绑架”、“涉及到司法案件”等信息时要冷静,一定要通过其他渠道核实后再行处理。即使中国驻新加坡使馆在紧急情况下电话通知当事人突发事件,也不会谈及银行账户、转账等事宜。
3.关注新闻
有一些诈骗案例,会通过官网、Twitter、Facebook、微博、微信等渠道发布安全提醒和防诈骗知识,多关注新闻,你将避免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