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君有话说:
最近最火热的新闻,应该就是人力部对外国人工作签证的调整。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国会上,杨部长对这类问题做出了一些回应。我们来看一下官方解释,以及对比一下现在和过去新加坡对于外国人才截然不同的态度。
1. 新闻回顾
人力部在(8月27日)发布文告,公布了外籍员工薪水要求收紧细节。从9月1日起,企业如果要为外籍员工申请就业准证,月薪至少要4500新元。金融服务业的就业准证(EP)月薪门槛,在今年12月进一步调高至5000新元。
申请适用于技术员的S准证,最低月薪要求也会在10月1日调高至2500新元。新条例仅适用于新的申请,不过从明年5月1日起,更新准证时也要遵守新条例。
2. 设置配额并不可取
国会中的多名议员,在参与政府施政方针辩论时,提出为就业准证设定配额的建议。人力部长杨莉明今天做出回应。她指出,新加坡政府重视的是就业准证持有者的素质,而不是数量。因此,人力部通过调整月薪门槛,来确保企业聘请到的是有才之士。
现在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争取技术最前沿的投资项目时,政府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确保企业能够聘用具有适当素质的外国专才,帮助企业开拓新领域之余,也能把技能转移给新加坡人。如果不是这样,许多顶级投资和就业机会,就会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去。
3. 公开点名更不是办法
最近社会上也在讨论,要惩罚违反规则,或歧视本地员工的雇主,甚至想要曝光这些雇主的身份。昨天的国会上,杨部长对这种行为做出了回应。
工人党秘书长毕丹星,昨天曾在国会建议,人力部必须严惩屡次违反公平雇佣原则和歧视本地员工的雇主,并公开这些雇主的身份。
新加坡人力部及内政第二部长杨莉明,来源:新加坡国会
杨莉明并没有直接回应和提到他的建议,但杨表示:“如果我们选择公开点名这些企业,反而可能让这些努力扩大聘请本地人的企业感觉受挫。这最终会带来反效果,对我们不利。”
人力部打算下来透过积极介入的方式,帮助更多这类企业检讨他们的雇佣程序,提高企业聘本地员工的比率。
4. 高瞻远瞩还是饮鸩止渴?
其实,这并不是新加坡第一次使用“对外国人下手”这种招数了,相信大家已经看过很多这方面新闻。我们来看一些杨部长给出的数据:
“过去每年的SP和EP增长速度不超过9000人,本地人PMET的数量增长却有每年3万5千人。”
“在过去的五年里,每增加一个就业及S准证持有者,就有大约四个本地人从事PMET工作。”
从2020年1月到7月,新加坡的SP和EP已经减少了2万2000人。(这相当于在阐述,裁员的确是以外国人为主的)
通过这些数据,或者是最近频发的新闻,相信大家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新加坡是不是逐渐对外国人关上了大门?
5. 曾经的“人才立国”
人才立国,吸引外国移民,这不仅是开国总理李光耀的治国理念,也是新加坡模式成功的不可替代的经验。
开国总理李光耀曾经说过:如果拥有达两亿八千万人口的美国需要吸收外国人才,只有300万人口的新加坡更必须这么做……为了吸引外来人才,包括优秀的运动员、艺术家、画家、舞蹈员、音乐家,我们必须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是新加坡队伍的一分子。
吴作栋和李光耀,来源:wordpress.com
第二任总理吴作栋说过:新加坡是个小国,所以我们需要从海外吸引艺术、体育或金融业等领域的人才。如果你是专业人员,就可以为新加坡效劳。如果你的收入比新加坡人收入的中位数还高,那你也可以成为永久居民,日后还可能申请成为公民。
第三任总理李显龙指出,吸引人才首要原因在于软件:
第一,必须是开放宽容的社会。让这些人才觉得在这个地方自在舒服,愿意居住,把家人带来。
第二,新加坡是一个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社会,全世界的人才到新加坡都可以共同工作。
第三,要创造经济机会。如果环境好,没有经济机会,新加坡可能成为一个度假胜地,但不能成为一个经济枢纽。所以这是一个互动性的良性循环,把人才吸引到新加坡、人才再吸引人才。
6. 未来的新加坡之路
虽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限制雇用外国工人,但很少有国家像新加坡这样,如此依赖外部劳动力。新加坡常住人口有570万人,接近350万人是公民,而且其生育率远低于人口替换所需的水平,这个小国严重依赖外国工人为其提供建筑劳动力、服务业职员、以及金融和法律行业的专业人员。
这种依赖随着经济的扩张而加重。近几年新加坡的外国工人数量激增,2016年最新的人口普查报告显示,这一数字达到173万人,占全部劳动力比例超过37%。
新加坡与德国、日本一样,人口老龄化严重,目前出生率维持在1.2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新加坡国立大学人口学院的叶镁盛和余国安推测,如果此出生率保持不变,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人数在2020年将会开始下降,到2050年,年龄中位数会从目前的39岁上升到55岁。届时,新加坡的退休与在职人员比将从目前的1:8下降至1:1.7。
新加坡人口结构 来源:维基百科新加坡人口
具体未来新加坡对待外国人的态度如何,这方面留给读者自行思考。但是,无风不起浪,任何一种政策,除了实施起来的效果之外,还有就是外界该项政策的看法和影响。
至于雇主为什么喜欢聘请外国人,而不是聘请本地人,我相信每一位读者都心知肚明。单凭口中所说的“欢迎外国人”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外国人工作的数字,岗位,企业的数量和就业岗位的规模,以及本地人和外国人之间的磨合等等,才是这个问题的解决关键,也是新加坡的未来关键抉择。
参考资料:
1.《人才战争2.0》—王辉耀
2. 企业外籍员工占比若太高 人力部将积极介入助聘本地人—联合早报
3. 杨莉明:为就业准证设定配额并不明智—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