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梅雨季节,我们一家从一片蘑菇开始,发现了蘑菇的世界。
现在我们一家,特别是茅根,妥妥成为了都市里的找蘑菇人。何时何地能遇见蘑菇,他都格外清楚。
而我也以此为契机深入了蘑菇的世界,搜集了很多的蘑菇知识、视频和书籍,甚至全家一起去参观了蘑菇博物馆。
大雨滂沱或淅淅沥沥的梅雨季节,因为蘑菇的出现而不再恼人了。这篇找蘑菇攻略或许帮助到你,像孩子那样从另一个视角看待这场梅雨,继而内心充满了喜悦。
突如其来的蘑菇情缘
家门口的惊喜
6月19日,邻居发了一个朋友圈,她在小区附近路边的白车轴草丛发现了一丛我从未见过的神秘蘑菇。
这些蘑菇盘踞在一个枯死的树桩上,呈片状,边缘有乳白色的耀目勾边,在绿色的白芯三叶草的衬托下,好似一片祥云。
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 我很好奇,立即发给队友,让他在放学后带茅根去找找看。后来得知,这株蘑菇名为云芝,是一种大型珍贵药用真菌,又称彩云革盖菌或瓦菌,属于多孔菌科植物云芝的子实体或菌丝体。
云芝源自于中国的原始森林,多寄生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阔叶树和朽木上,出现在上海实属少见。
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 每一天色泽形态都不同,一周以后的一场雨似乎使它年轻了 一周后,恰逢端午假期,熟门熟路的茅根又带着我去附近的草坪里找了更多的小伞菇。
小皮伞 其实只有1-2cm那么大
世纪公园
端午假日前,队友等待茅根放学的间隙,在世纪公园健步时在一株枯死的杨树下找到了一片各种形态的毛头鬼伞和晶粒鬼伞。
毛头鬼伞
晶粒鬼伞 因为我曾经观察和手绘过一株墨汁鬼伞,所以全家对于鬼伞24小时内会自溶的有趣事迹都了然于胸。
墨汁鬼伞手绘笔记 时隔一天,天降大雨,但爸爸还是兴致勃勃地驱车来回20公里,让我们去访问这片小精灵。
可惜的是,我们来晚了,这片令人惊叹的小小都市奇迹被大雨溶解地干干净净,只留下一片焦黑。
第三天下午,天气放晴,我们再去世纪公园,鬼伞家族仍在地下沉睡。但是不远处就发现一小片丛生蘑菇。
那一天,我们一家从5号门沿着世纪公园的外墙一直走到1号门的停车场,发现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木腐菌和草腐菌,相机收获满满(绝对不敢采摘)。
在世纪公园外侧的步行道上发现的各色蘑菇
前滩公园
世纪公园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很多当年移植来的植物早就成为了土著,生态圈也已修复完整了。附近草腐层保护地非常好,土壤几乎不被翻动,菌丝也就得以生存下来。
而两年才新开放的前滩公园是崭新的公园,似乎还没能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圈。我们不是很有把握能顺利找到蘑菇。
出乎意料的是,仔细的搜寻之后,我们还是发现了好多:在一段被法国梧桐完全包裹住的枯木上找到一只不起眼未来得及开伞的蘑菇蛋;在粗糙的树皮之间找到了许多不足5mm的微型小皮伞。
微型的不到5mm的小皮伞和枯木上的小蘑菇
在活树底部发现的丛生粪伞
成片生长的木耳
求助于网页和书籍
人们在野外看到蘑菇,大都会问:
这些蘑菇分别是什么蘑菇?
它们可以吃吗?
但大多数人会想到求助“形色”这类app,但没有答案的话,好奇心也就搁置了。好在我本人总爱不依不饶,求助植物识别app无果后,我会继续在网页和微信中搜索。
六月以来,各地食用毒蘑菇的事件频发,各地的公众号都在普及毒蘑菇的知识,但大多数为抄袭,极少有高质量的原创。估计这些小编在编辑文章时自己也没有见过几次蘑菇吧。
写得比较好是几家比较专业的公众号。
这位普及最毒蘑菇白鹅膏的知识,包括国际上通用的治疗方式(一旦中毒且误诊–由于其假痊愈的特性,误诊的概率相当大,病程几乎不可逆。案例很惊悚,值得一读。)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读一读。
最毒不过此蘑菇 by 利维坦 网上的这本小手册中的所用图片均为实地拍摄,专业性比较强。
《湖南常见毒蘑菇中毒防治手册》
但是网络阅读终究是碎片化阅读,非纸质的媒介很难让习惯看纸质书的茅根没事就找来翻翻。既然想趁这个梅雨季节,让茅根深入地了解一下蘑菇的世界,我就要为茅根找实体书。
家里现成的有一本绘本《我的蘑菇朋友》,但似乎信息量不够,于是我又入了台湾作者的《野菇-自然野趣大观察》和DK的《蘑菇大百科》,另外我还入了一本长春的科普作者胡冬林的《蘑菇课》。
《我的蘑菇朋友》
是绘本,信息基本准确,但信息量有限,作为入门书籍可以勾起小朋友的兴趣。
《野菇》
比较专业又易懂的蘑菇分类书籍,因无翻译障碍,蘑菇的名称不易产生歧义。且台湾本岛蘑菇和大陆蘑菇种类相近,参考价值较高。这本书有收藏版和超值版两个版本,内容应该是一致的。推荐超值版,轻而便携,现场比对蘑菇时很方便。
《DK蘑菇大百科》
前页的蘑菇辨别分类图比较有价值,但是查找蘑菇并不方便,而且由于蘑菇种类有地域限制,所以可参考性并没有《野菇》实用。
《蘑菇课》
一本有思考有故事有意思的纪实文学。这本书并不是“青少年必读书目”但是在我的心目中,这本书兼具了文学性、科普性和哲学思考,是一本实实在在的青少年适读书,里面有趣的大山里的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非常吸引一年级的茅根,他很喜欢让我一遍遍读其中的段落给他听。
这本书也让我对中国的科普作者刮目相看,胡冬林是作家却兼有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道家对于自然的思考。
令人惋惜的是这位深入长白山驻守6年的科普作家三年前因病离世。
他的主要作品有《青羊消息》《拍溅》《蘑菇课》《原始森林手记》《狐狸的微笑》《鹰屯》《野猪王》《巨虫公园》等。我将为茅根一一搜集来读,作为长白山保护的阅读主题。
下文是我所摘录的《蘑菇世界的真谛》片段,请感受一下这位作者的笔风。
蘑菇世界的真谛(片段摘录)
作者生动的描写:
生长灰树花的那片森林是一座橡树红松的混生林,全是遮天蔽日树龄在两百年的大树。人仿佛置身于树木巨人的世界,肃穆、宁静、阴凉、疏朗。林下杂木、灌丛稀少,走起来省力,目光能望出很远。一声轻响,两只狍子的暗黄身影蹿进树林深处,白屁股像白灯似的闪闪远去。眼前出现一个小水洼,四周的淤泥滩遍布狍子纤秀的双蹄足迹。近前细看,淤泥上有几处被蹄子刨开的泥痕,黑色湿泥中,零星散落着刚嗑开的松子壳和完整的松子。
介绍蘑菇家族50年持续参与分解倒木的过程:
森林参与分解倒木有以下几种力量:虫蛀鼠咬,风雨剥蚀,苔藓消解,大型动物翻掘觅食,草木依附生长,真菌分解。其中,真菌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
橡树倒下后第一年生胶陀螺(此菌有微毒,抗癌,用碱水洗泡后凉拌是一道美味,食用以半斤为限);
生两年胶陀螺后,第三年生香菇和榆耳;
第四年生冻蘑、榛蘑;
冻蘑可连出三至四年,香菇则零零落落出五六年。王老师曾连续几年在这棵倒木上采收冻蘑,最好的年份曾一次采上百斤。在出冻蘑的同时,香菇转至树冠部分的枯枝上生长。
倒下七八年后,橡树的树皮脱落,树身也没劲了。这个“没劲”指的是树身糖分等营养物质已被那些蘑菇吸收,所以橡树上生长的蘑菇最好吃。
八年后,倒木上开始生长各种木腐菌、苔藓、地衣等,进入加速腐朽阶段,以上列出的菌类大多属木腐菌类。
50年后,这棵倒木基本分解,树身上生长一排蓬勃整齐的幼树。
现在这棵倒木上,已生长出山茄子、九重楼、白花碎米荠、草芍药及禾本科植物;灌木有东北茶藨子,疣枝卫庐,刺五加等;幼树植株有椴、桦、落叶松和云杉。
无疑,经过一个世纪的竞争,那株高不及一拃碧葱葱墩实实的云杉将成为这片空地的主人。
作者有关蘑菇和倒木的思考感悟:
年轻时,每当看见倒木,我会觉得那是一曲感伤的挽歌。如今认识大变,我认为它是无数生命的摇篮。
……
原始森林里蕴藏太多神奇、太多奥秘,唉,我只读到她一个隐秘而温存的唇语。
和主题有关的拓展活动 除了一次次带着茅根出门去找蘑菇,我还配合了在家种蘑菇、读书会和参观博物馆。
6月15日到6月18日在家用菌棒种出来的蘑菇 在读书会上,孩子们轮流读了绘本《我的蘑菇朋友》,做了有关蘑菇结构的笔记,听我朗读《蘑菇课》中有趣的情节。 然后在想像中绘制出故事里的情节。
孩子们的读书会笔记 上周末,我们驱车去了坐落于上海奉贤的中国菇菌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其实是一个企业博物馆,由生产销售食用菌的大山合公司开设的。
展厅分三层,设施略有陈旧,讲解员的专业性欠佳,但是胜在展品和展板内容丰富细致。
中国菇菌博物馆 在出发前的晚上,我带着茅根看了有关这个博物馆的一些视频,他大致了解了里面的一些展品。当我们一到大山合公司停车场,茅根就一眼认出了昨晚在视频中见过的蘑菇圈,立即生了好感。
画面正中的蘑菇圈是在真实世界中存在的貌似不可思议之事,也是茅根兴趣所在。
奉贤南桥百联边上草地上的珠鸡斑白鬼伞蘑菇圈 遇到讲解员,开口就问镇馆之宝灵芝在何处。
比对成功的扁韧革菌和 带有孢子粉的芳香扑鼻的镇馆之宝灵芝 博物馆也记录了蘑菇的驯化栽培史,现代化的蘑菇接种、种植和干燥技术。
带着一定的背景知识和问题去参观一家博物馆,他的收获会多于毫无准备的猛然闯入。
我们从博物馆出来之后,茅根说,“今天我一定要发现一支蘑菇!”为了他的这句豪言壮语,我们还真的去了树林和草坪。最后在路边的草丛里发现了成片生长的韧革菌。
这个周末我们可能哪儿也不去了,埋头在家做蘑菇报告:
蘑菇分草腐菌和木腐菌。
一般在死去的树木(枯立木和风倒木)上可以发现蘑菇。
蘑菇作为菌类,参与大自然的死腐分解。随着死腐木被分解的不同状态,出现的蘑菇品种也将不同。
在雨后的潮湿天气里可以在死去的树木和树桩上可以发现蘑菇。在未经翻动的草坪,落叶下和灌木丛的根部可以发现蘑菇。
为避免蘑菇中毒,对待野蘑菇的法则是不采不吃,同时也积极告知周围人:让这些小精灵自然生存吧,不要去打搅它们。
写在最后
短短半个多月,我们成为了蘑菇达人。期间总被朋友们问起,去哪里才能找到那么多的蘑菇?
其实,蘑菇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无心去发现。
庄子两千多年就洞悉了世界自有其运转之理,只是天地万物四时选择低调沉默: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带孩子去探索自然就是引发其好奇心想要去揭示天地秘密的过程。
自然原始的世界给予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
这些生命我为何从前从未注意过?
如今为何到处都有?
它们是如何生存繁衍的?
它们如何改变地球的?
他们都应该做那个最耐心最细心的观察者去感受这种生命的美,用观察、记录、对照等方式去表达他们对野生环境下人类共生者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