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企业坑洞 投资顺风顺水

上市公司在出现财务危机前,往往有迹可循。本期的《理财锦囊》将重点讲解这些危险信号,协助投资者保持警惕。

李蕙心

hueyshin@sph.com.sg

凯发集团(Hyflux)、雅族网络集团(YuuZoo)以及Swiber控股,这些公司都曾经是本地股市的宠儿,如今全都因为陷入财务困境而停牌,投资者可能血本无归。

企业治理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麦润田和商学院客座副教授陈全来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避开挂牌公司的坑洞》(Avoiding Potholes In Listed Companies),指出16个上市企业可能出现管理问题的主要警讯。

这些可从公众资料如财报和企业文告中发现的警示,分为业务模式(Business model)、企业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信息披露与报告(Disclosure and reporting),以及事件与交易(Events and transactions)四大类。

业务模式是否能持续赚钱

简单来说,业务模式指的就是公司的赚钱方法。 如果投资者有意长期持守某家公司的股票, 就应该在投资前深入了解公司的业务增长潜能,探讨它的商业模式是否能持续赚钱。

报告指出,投资者应关注公司挂牌时,生意是否处于业务周期的巅峰,同时也要评估公司的业务是否只是一种时下潮流。

公司在上市前都会选择业绩最好的时候, 才能以较高的价格发售股票,但有些公司,尤其是起步公司在亏钱的状态下挂牌。这些公司可能转亏为盈,也可能一直亏损,因此这类投资的风险较大,但如果公司最终赚钱,投资回报也相应增加。

若一家公司已过了起步阶段,但仍在亏钱,这显示公司必须大幅改变现有商业模式和策略。

不少电子商务、 金融科技或新兴科技公司都在上市后出现业务下滑的问题,原因在于它们的业务紧跟时下潮流,潮流一过,生意将难以维持。

报告说,在2014年上市的Spackman娱乐(Spackman Entertainment)以制作韩国电影为主,若电影票房不好,业绩也大受影响。自2014财年起,公司只在2017财年和2018财年首季取得净利,公司还发布2018财年全年亏损的预警。

许多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其他领域的企业以让业务多元化,可是这些交易对公司未必有利。

一个例子是胜达科技(Datapulse Technology),它以350万元收购马来西亚理发产品公司Wayco Manufacturing。根据公司2018财年的业绩报告,这笔收购交易折损达110万元,显示收购价过高。

企业治理需优秀领导层 和透明经营方式

一家公司要持续发展业务,优秀的领导层和透明的经营方式必不可少,报告列出问题公司最常出现的警讯。

其中一个是在本地上市的海外注册或在管制条例宽松的国家营业的公司。麦润田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这些公司主要受注册地点的政府条例管制,管理层可能不遵守我国条例,例如百慕达注册的来宝。

在凯利板上市的公司若更换赞助机构,也是公司治理方式不妥的迹象。此外,如果公司创办人同时也是执行主席或总裁的话,投资者也应该提高警惕。麦润田指出,权力过于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未必是好事,而且创业者不一定具备管理公司的能力。

凯发集团、Swiber和来宝(Noble)的创办人,也兼任执行主席或总裁,公司通过多次贷款来维持经营,这都是公司管理不善的迹象。

“ 这三家公司都曾发售永久证券。许多公司债台高筑时便以结合股票和债券的混合方式集资,这些证券在账目上被归类为股票,公司利用这一点让资产负债表看来比实际情况好。”

此外,凯发和来宝也给予独立董事认股权,这在他看来,不是个妥善的做法。因为本该监管公司的独立董事获得公司奖励如股票认购权,可能产生利益冲突。

“这代表了一种冒险的企业文化,原本应该监管公司的独立董事,现在可能对让股价升高更感兴趣。”

信息披露与报告须按照新交所规定

要了解一家公司的最新发展或财务状况,投资者可到新加坡交易所网站查看公司发布的各种文告和业绩报告。

其中一个必须留意的文告是新交所对上市公司的质询。当公司股价豪无缘由地暴涨或暴跌,新交所便会发出质询,而公司必须回复。

若新交所对公司采取管制行动,如要求公司进行特别审计、独立检讨等,都显示公司运作出现问题。若新交所要求公司停牌或被多次质询后停牌,投资者就得当心。

上市公司必须按照新交所规定披露公司动态,若可能出现亏损,便会在正式公布业绩报告前,在网站上发布盈利预警。

若公司未审计和已审计的业绩报告内容出现矛盾、财务报表经过多次修订,或延后常年股东大会,这都显示公司的财务情况已严重恶化。

不寻常事件与交易显示公司内部不稳

一家公司出现不寻常事件,如突然发展其他业务、迅速进行收购或脱售计划、公司掌控权未经多数股东同意而易手等,都是公司内部不稳的迹象。

雅族网络集团就曾在发展其他业务和进行收购计划时,因为不够谨慎而亏损。

集团在2015年有意收购Infocomm亚洲控股公司得所有股权,但公司的债务巨大,致使集团改而只收购30%股权。这笔交易一年后的折损额将近750万元。

公司接着把目标转向电影制作公司RS Media,并支付450万元收购公司5%的股权,可是收购计划突然告终,已付款额全被注销。

有些公司在进行收购或交换股权时,以配售股票给对方的方式付款。不良企业可能会对外宣称新股售价高于市价,让投资者误以为公司以很少的高价股权进行交易,讨了个便宜,但实际上对方可能是按照市价进行交易。

报告说,Spackman娱乐去年5月收购Spackman媒体集团(Spackman Media Group)部分股权时,以每股0.09元配售新股,比0.071元的加权平均价高出26.8%。

在这笔交易中,Spackman媒体股权的估值高达每股3美元,可是其2017财年的税前净利仅26万9560美元,资产净值也只有1270万美元,公司的股价估值之高让人感到可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