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谋杀案,手法凶残动机怪异,新加坡曾经的大案

默认标题_自定义px_2021-02-23-0.png

1月18日,广西19岁的少年韦某木奸杀了广东番禺的11岁女孩。而在记者赶赴凶手的家乡广西桂平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韦某木所涉及的远不止这一起案件这么简单——韦某木与当地的5起伤童事件有所牵连,但有三起没有直接证据证明。

早在未满14周岁的时候,韦某木就突然抓走了正在玩的4岁半男孩韦欢,用手掐死了他。虽然刑警经过调查抓住了韦某木,他也承认了是他干的,但因为年龄的关系没有负刑事责任。

2011年2月12日,年仅6岁的女童小梅从距离家中不足50米的小卖部里买了一捆祭祖用的鞭炮,返回家中时,韦某木正好骑车经过,看到小梅后下车二话不说,掏出一把水果刀捅向小梅的腹部。随后,韦某木一手捂着小梅的嘴,一手将其拖向桥下的河涌边,将小梅的头按入水中,试图将其浸死。

一旁种菜的村民及时发现异常,听见河涌里传来“扑通扑通”的水花声,还以为是一条大鱼。跑过去一看,马上叫来众人将小梅救出。村里的邻居赶来帮忙抓人,韦某木一直逃到学校边上才被抓住。小梅的外公称,当时小梅的肠子都流了出来,在医院治疗时发现肠子破了三个洞,术后的生活大大受到影响。由于最后一次犯案时,韦某木已经超过14周岁,因此被判处了6年有期徒刑。

2015年11月,韦某木减刑释放,想不到仅仅两个月后,他就又一次犯案,一个年仅11岁的年幼生命也因他而终结。

近年来,全世界各国未成年人犯罪率正在不断飙升,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都发生过骇人听闻的“魔鬼儿童”杀人事件。我们虽然没有在新加坡听说过魔鬼儿童杀人事件,但是在新加坡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两起广受公众关注的未成年人杀人事件。

1

 时年19岁的国民服役军人Sek Kim Wah,于1983年7月23日,与同为19岁的马来西亚青年Nyu Kok Meng,持阿玛莱特M-16步枪闯入61岁商人罗伯特(Robert Tay Bak Hong)位于Andrew Road的家中进行抢劫。Sek用脚凳砸死了罗伯特,又用一条尼龙绳勒死了他的太太Annie Tay Nee Low Au Ie以及家中的菲律宾女佣,而Nyu则将Robert Tay的女儿和家教放走。Sek在同年较早时候,也就是1983年6月30日,在实里达蓄水池杀害了另外两人,42岁的Lim Khee Sin先生和32岁的酒吧女侍应生Ong Ah Hong女士。Sek Kim Wah被判绞刑,并于1988年12月9日执行,而Nyu Kok Meng则被判终生监禁以及鞭刑。Sek在死前留下了这样一段话:“I’ve always wanted to die on the gallows. It must be thrilling to behanged.”(我总是想在绞刑架上死去,绞刑时的体验一定很可怕)——他终于如愿以偿了。

640640(2)

时代久远,Sek干案时的心态已不可考,到底是什么促使这个当年只有19岁的少年,以如此残忍的手段连杀五人?已经没人可以回答这一问题了。

2

 2001年5月,时年35岁的美术设计师安东尼(Anthony Ler Wee Teang)向4名青少年许诺10万新币,代价是杀害当时正与他打离婚官司的妻子安妮(Annie Leong)。当中最年轻的一名少年才15岁,认识安东尼已有5年,接受了这一交易,并在他的指使下,用他提供的刀杀死了安妮。少年曾经一度想放弃,但是安东尼却以要杀了威胁对方下手。最后Anthony因为密谋和教唆杀人罪而被判处绞刑,并于2002年12月执行,而15岁的少年因为不够年龄的关系被判处终生监禁。

640(3)

 

穿白色衣服的就是教唆少年杀人的安东尼,他在案发后在公众前展露出的多次微笑,被媒体形容为“恶魔的微笑”。

为他进行辩护的新加坡著名大状苏岜士谈起安东尼时,形容他是40多年执业生涯中所遇到过的最沉着冷静的客户之一。在苏岜士2008年出版的书中他是这样形容安东尼的微笑的——“That smile could be a sneer, it could be a smile of confidence, or itcould be one that belies some deep fear.”“For some reason, Ihave never related his smile to one of happiness. Somehow I felt it was hissecurity blanket.”(那笑容可能是一种嘲讽,也可能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更有可能是在掩饰内心深处的恐惧。不管怎样,我从不会将他的笑容与快乐联系在一起,那更像是他的保护伞。)

那位因为十万新币而犯下杀人罪行的少年,媒体未曾刊登他的照片,不知道他在漫长的狱中生涯,是否会后悔自己因为一时的贪念,毁了数个家庭。

新加坡的孩子给我们的印象总是乖乖的,胆子也不大,怕输和怕死的心态已经深深的植入了他们的基因。但是家长和学校仍然负有很大的责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正确的引导他们,这才是避免出现“魔鬼儿童”的根本吧。

作者:冰糖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