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冠状病毒疾病至今已在全球夺走超过20万条性命,感染人数高达三百多万。疫苗究竟何时面世,是所有人心中最急迫的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3日公布的资料,目前全球共有6种候选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clinical evaluation),另外还有77种候选疫苗处于早期临床前评估阶段(preclinical evaluation)。
其中,英国牛津大学疫苗研究团队的进展最为乐观。
《纽约时报》报道,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Jenner Institute)即将在下个月底前为其研发的冠病疫苗展开超过6000人的人体试验。
如果一切顺利,经主管当局紧急批准后,这批冠病疫苗有望在今年9月前问世,比外界普遍预测的时间点提早数月。
猴子试验证实有效
美国国家卫生院位于蒙大拿州的洛矶山实验室上个月为六只猕猴接种了牛津大学研发的疫苗。
该批已被注射疫苗的猕猴被曝露在大量冠状病毒之下。
相同数量的冠状病毒过去总能使实验室其他的猴子染病,但令人鼓舞的是,接种疫苗的那六只猕猴在28天后仍然保持健康。
负责执行该试验的曼斯特博士(Vincent Munster)表示,猕猴是和人类最接近的物种。
然而,猕猴试验的结果必须审慎看待。猴子取得免疫不代表相同疫苗也能在人类身上达到效果。
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疫苗项目总监艾米尼博士(Emilio Emini)指出,只有等到临床试验数据公布后,才能得知哪些有潜力的疫苗最成功。
疫苗种类越多越好
艾米尼也强调,基于疫苗可能对不同族群,如孩童或老人产生不同效果,以及成本或剂量的不同,疫苗的种类应该要超过一种才是理想状况。
多于一种疫苗也可以避免生产过程陷入瓶颈。
根据世卫23日公布的数据,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疫苗有六种。除了上述牛津大学研发的疫苗,美国的研发团队占了两种,最先暴发疫情的中国则有三种。
从目前进度来看,牛津大学研发的疫苗进展最快。
艾米尼指出,即使牛津大学的疫苗试验最终不幸失败,该试验也能为全球其他研发疫苗的单位提供极为宝贵的借鉴。
疫苗研发如何进行?
牛津大学的研发团队透过改变基因码的技术,将与冠病类似的病毒弱化,并使其佯装成冠状病毒。
该弱化版,长得像冠状病毒的伪装病毒被注射进人体后,就会激发身体免疫系统对抗并杀死病毒,进而产生免疫效果。
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主任希尔教授(Adrian Hill)长年致力于改造一种出现在黑猩猩体内的呼吸道病毒,使其能够引发人类产生对疟疾和其他疾病的免疫反应。
基于这项呼吸道病毒做出的疫苗曾在2014年量产,有望作为本次冠病疫苗大量生产的基础。
希尔的同事,吉尔伯特教授(Sarah Gilbert)则把上述黑猩猩病毒弱化成一种对抗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疫苗,而导致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冠状病毒和2019冠状病毒疾病同属一个病毒家族。
吉尔伯特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疫苗已在英国进行过临床试验,去年12月也在中东呼吸综合征仍然盛行的沙特阿拉伯展开试验。
今年1月当吉尔伯特得知中国科学家成功鉴定冠病19的基因码后,他们决定展开研发冠病疫苗的工作。
詹纳研究所成功说服英国当局允许他们加快实验速度。他们在上周展开第一阶段的临床试验,受试者达1100人。
预计下月底前展开的临床试验则是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同时进行,涉及人数达5000人。该临床试验需要同时证明疫苗是有效和安全的。
受试者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分成控制组和实验组,控制组只注射没有任何效果的安慰剂(Placebo),实验组则施打受试的疫苗。
之后如果有超过12名控制组染病,而实验组则只有一两人染病,则这种疫苗就可被视为成功。
疫情越严重,疫苗越有可能成功
矛盾的是,疫苗最终是否能顺利投入生产,很大程度上必须仰赖疫情的走势。疫情缓和将导致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感染人数没有太大区别。
希尔说:
“我们是这个国家唯一希望新增感染人数继续保持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测试疫苗。”
根据研究伦理,科学家不能刻意使人类受试者感染疾病。因此,要知道一种疫苗有没有效,就必须确保接种疫苗的受试者生活在一个病毒自然扩散的地方。
英国至今已经实行“禁足令”超过一个月以抑制冠病19的传播。
作为牛津大学疫苗研发五人团队其中一员的希尔表示,如果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成功减缓冠病在英国的传播速度,疫苗测试将无法取得明确的成果。
疫情逐渐和缓的中国已经开始面临各种有关冠病疫苗和药物的临床试验被迫腰斩的情况。
其中和牛津大学采取类似技术的中国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中国日渐下滑的感染人数反而可能导致该公司的疫苗难以证实有效。
希尔表示,如果英国受试者的感染人数不足,该团队将会寻求在病毒仍然肆虐的非洲国家或印度进行其他临床试验。
牛津大学团队的其他成员目前已积极与欧洲及亚洲的制药厂洽谈,一旦疫苗通过批准就能尽快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