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周一(6日)贸工部长陈振声和工人党秘书长毕丹星在国会的针锋相对吗?
毕丹星当时要求陈振声回答,2015年至2018年增加近6万人的本地就业人口中,永久居民占了多少比例。(注:当时毕丹星的原话是“6万PMET(专业人士、经理、执行员与技师)”,应为口误)
但这番提问引起陈振声暗讽毕丹星在搞分化,表示这种把永久居民放到新加坡人对立面的分化手段对新加坡人一点益处都没有。一番辩解后,陈振声依然没有揭晓相关数据。
“这个问题背后的意图是什么?”(What is the point behind the questions?)
这句陈振声用来回应提问的“金句”也在社交平台引起热议,被制成各种迷因(meme)作为网民不想回答问题时的“参考”。年关将近,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三姑、六婆跑来问东问西时,蚁粉也可以拿来试试,不过后果蚂蚁不负责哦!(题外话:蚁粉如果把自己的金句贴在这里,就有机会赢奖哦!)
“为什么还没有男/女朋友?”“这个问题背后的意图是什么?”(互联网)
时隔十天后陈振声总算决定公布这组姗姗来迟的数据。
综合亚洲新闻台和《今日报》报道,陈振声于今日(16日)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年度回顾记者会上提供相关数据。
数据显示永久居民在占新增就业人口的比例,超过他们在整体就业市场的份额。
根据陈振声的说法,本地2015年至2018年增加的工作职缺中,永久居民囊括了17%,这比他们占整体就业市场的14%还来得高。
如果以总数来看,2015年至2018年新增的近6万本地就业人口中,约5万人是新加坡公民,另外约9000人是永久居民。
换句话说,新增本地就业人口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比例是5 : 1。每增加1名永久居民的就业人口,就有5名新加坡公民加入就业市场。
本地就业人口中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的比例则是6 : 1,显示永久居民在新增就业人口增加的速率高于他们在本地就业人口的平均,按这个趋势发展,永久居民占本地就业人口的比例将会逐渐提高。
从上述数据来看,永久居民在本地就业市场的前景似乎比公民好。
或许意识到反对党此刻可能已经在键盘前磨刀霍霍,准备拿这组数据大作文章,陈振声不忘先打支预防针。
“我知道要把这件事政治化是很容易的,他们会说为什么永久居民的表现会比新加坡人要好一些。”
陈振声解释,由于永久居民必须拥有相关工作技能,才有可能获接纳为永久居民,而公民则由不同年龄层和掌握不同工作技能的新加坡人组成,因此永久居民在部份领域的行情较好并“不令人意外”。
“当我们谈论整个新加坡公民群体时,(我们指的是)从20岁到60多岁(的所有人)。但当我们谈论永久居民时,我们只有在他们拥有良好工作机会的时候才会接受他们。”
本地就业人口中公民和永久居民的比例为6 : 1。(商业时报)
外国人在ICT领域的比例高于平均
解决完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分野,陈振声也提到本地人(含公民和永久居民)与外国人在就业市场的比例是3 : 1。
必须特别提到的是,这个比例不包括本地人没有从事的行业,如建筑业和家庭帮佣。如果计入上述行业的话,外国人占就业市场的比例预计会攀升不少。
不过在资讯通信科技(ICT)等快速增长行业,本地人和外国人的比例则比整体平均的3 : 1比例来得低,也就是说资讯通信科技领域拥有比其他领域更多的外国员工,陈振声对此也有一套说辞。
“相关领域人才匮乏是全球面临的问题,因此在一些领域出现较多外国人是意料之中的事。”
但他也重申上周在国会表达的立场,即本地人假以时日将会接下外国人比例较高的相关领域工作。
他亦进一步引用教育部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表示有越来越多毕业生投入高薪和附加产值更高的工作。
外国人主要集中在资讯通信科技领域。(海峡时报)
新投资将创造3万多分工作机会
事实上,陈振声今天这场记者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公布我国去年吸引了15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远远超出经济发展局原本预期的80亿元至100亿元,达到七年来的最高水平。
《海峡时报》报道,上述投资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带来3万2814份的工作机会。陈振声也强调,这3万多份工作机会的主要受惠者将会是新加坡人。
简单来说,今天公布这一系列数据,就是要告诉你永久居民在本地新增就业人口中的占比稍高于他们在本地就业人口的比例,但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纯粹是因为成为永久居民的门槛比较高,能成为永久居民的人自然都是在职场上具有优势的优秀人才。
外国人则主要集中在资讯通信科技领域,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因为相关人才的匮乏。但政府也想告诉大家,这些目前被外国人把持的工作有朝一日这些工作终究会回到本地人手中的。
“这个问题背后的意图是什么?”
毕丹星最后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