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收腹带差点要了她的命!95%的妈妈都做错了!1种情况,才要用!

随着时代变迁,女性对自己的身材要求越来越高,尤其产后妈妈,都希望在产后尽快恢复好身材。

收腹带,就这样“诞生”了,在被商家大肆宣传后,成为了产后妈妈的新宠。

但它真的有作用吗?让我们看看妇产专家怎么说👇

       f844298c84e90b93751ca9e25ab98b88.png  

图片来源:生命时报

不过,收腹带虽对恢复身材没作用,但有一种情况它还是很必要的。

今天小编就跟各位好好说说产后收腹带是什么?危害有什么?能不能用,该咋用!

 -1-

收腹带,藏着不可告人的2大危害!

小编在网上查了一下产后收腹带的信息👇

能帮产妇快速恢复身材。

避免内脏下垂。

帮助盆底肌肉恢复。

还有瘦身。

其实,收腹带又称为“腰封”,顾名思义,封着腰上的肉,使腰围视觉上缩小很多。

很多产后妈妈都会在住院期间就开始使用,但事实上,顺产产妇绝大部分都不建议使用,更何况长期佩戴。

但不少准妈妈不希望自己的身材走样,还是会抱着试一试的心理。那么,这些产后收腹带危害,你必须知道!

1. 诱发妇科疾病

很多妈妈在使用收腹带时求美心切,收腹带越勒越紧,使用时间也越来越长,这就使得腹腔内长期处于高压的状态。

长此以往,盆腔内血流不畅,不仅身材没能恢复,还会诱发妇科疾病。

2. 不利于盆底肌恢复

生产之后,腹腔里空间一下子宽敞了很多,内脏们终于可以松快松快,但还没等它们得以舒展,一根收腹带又将它们的空间挤压。

在重压之下内脏只能往压力更小的地方移动,向上没有任何的空间,它们只能不断向阴道口倾斜,阴道口的门卫——盆底肌也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重量。

除了不利于盆底肌恢复,长期过度地挤压还容易引发漏尿、阴道膨出、甚至子宫脱垂。

去年福州有位妈妈,就因为产后使用收腹带导致了子宫脱垂。

cabd920a210da65a0fade95c353ea2b4.png

图片来源:网络

前一阵,也有妈妈在视频网站曝光,自己因为使用收腹带,导致了漏尿和阴道膨出。

所以,错误使用危害大,既然有害,为什么会有这种东西呢?甚至医院也会给产妇用呢?

 -2-

1种情况,收腹带才可用!

剖宫产产妇,一般在手术后,医生护士会马上帮忙束好腹带,其目的在于:

① 压迫腹部刀口,防止伤口出血。

② 防止被其他污染物污染伤口。

③ 产妇下地活动时使用腹带,减轻伤口疼痛,协助增加腹肌力量,便于行走。

因为收腹带是帮助过度突出的腹部适当回归,从而能轻松的站立行走。

5a54b6e656a243f3e2a8157e194b7948.jpeg

但即使是剖宫产产妇,在使用收腹带时,也有时间限制👇

✔ 剖宫产术后24小时内可一直佩戴使用。

✔ 术后3-5天,间断使用。

✔ 下地活动时为了减轻疼痛建议使用,但是卧床或睡眠时建议松开腹带,减少束缚所带来的影响。

✔ 在使用时间上医院没有具体建议,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但一天总的使用时间不建议大于12小时。

另外,准妈妈们在使用必须遵循以下佩戴原则,可不是越紧效果越好哦!

1、要求不紧勒:不紧勒有个容易理解的标准,使用收腹带后不影响呼吸,

2、必要时佩戴:必要时佩戴是指站立行走时进行佩戴,进餐时、平躺休息睡眠过程中都不建议佩戴

3、分段式包裹:分段式包裹是指最好使用分成两到四段的收腹带,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段粘贴。

掌握了正确使用方法,小编就要带大家逐一攻破“收腹带”谣言,让所有妈妈不踩坑!

 -3-

击破2大谣言,还妈妈健康身体!

谣言一:收腹带能让恶露充分排净?

错!

恶露,就是混合着血液的坏死蜕膜等组织,会经由阴道排出,一般需要 4~6 周恶露才会排干净。

恶露的排出,离不开子宫收缩,想加速子宫的回缩,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哺喂。

除此之外,产后多下床走动和轻柔地按摩腹部也能帮助子宫收缩,宫缩效果好,恶露自然排得快。

如果使用束缚带,基本相当于把瘪了的气球绑起来,它占的地方小了,是因为挤压时内部空间被压缩,并不是本身变得更小了。

谣言二:束腹带能防止内脏下垂?

错!

怀孕过程中,随着胎儿一天天变大,妈妈腹腔里的脏器会被挤压,造成位置上移。

但是内脏并非孤立存在于腹腔中,是依靠周围结缔组织支撑的。

生产后,宝宝之前占用的空间被腾了出来,随着子宫一点点复位,这些之前被挤压而上移的脏器只不过是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上而已,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下垂。

6dfed800be72863de1c76e337afbd4a2.jpeg

所以,产后收腹带能治病,大家信也不要信!

爱美的妈妈们,也不要对它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咱们凭本事长出来的肉,也得凭本事减下去!

e0af389d12c262bf0bfc1fd6779cc9ee.jpeg

免责声明:

本文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专业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具体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文章有任何建议,请后台留言。文中部分图片及截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00068f09cf629a6e09c78753eb0728a.png
如果想了解更多新加坡资讯入辣妈育儿群吧~备注:孩子出生年份,比如2014
25374bbd62e2cb589c45f79557514d7e.png
  近 期 好 文 
fac30985f8783490e75308bd1537c445.pngafa8c0895ba3ccdb5cdcdbe2312aead6.png8f753acbe25477abd901a9039051ec03.png7d85ef083a33c97f0d9bf22ae31c9930.png
886842214b95d0070e5c7c80f0e5ed8a.png 点个“在看”  一定要好好生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